- 给这本书评了4.0医生治的不是病,而是生了病的人
这是一本由临床医生执笔的生命观察手记,记录了一名心内科医生近 30 年职业生涯中的真实见闻。作者爱玛胡毕业于医科大学,从基层医院到三甲医院,始终扎根临床一线,她的文字很朴实,没有刻意渲染医学奇迹,而是聚焦于医院里的人性百态 —— 病痛、生死、亲情、尊严,以及医患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结。作者的写作底色源于双重身份:既是治疗疾病的医生,也是记录人性的观察者。她坦言 “医生治的不是病,而是生了病的人”,这一理念贯穿全书。在高压的医疗环境中,她选择用文字化解职业倦怠,将患者的故事转化为《南方都市报》专栏文章,最终集结成书。她的笔触兼具医学的冷静与文学的温情,如她在书中写道:“我所写的,无关疾病,只关乎人”。全书分为四部分:“来医院的人” 记录患者背后的社会关系网,比如《孝子・不孝子》中,子女的孝顺与老人的自责形成矛盾张力;“在医院的人” 描绘医患互动,如《卖牙刷的少年》里贫困患者以卖牙刷抵医药费的辛酸;“黄泉路上无老少” 直面死亡议题,《遗体捐献者》中豁达的老太太用遗体捐献消解对死亡的恐惧;“医生是这样炼成的” 则剖白医生成长的心路历程,如《无菌》一篇反思医疗程序与人性的冲突。书中人物鲜活如纪录片镜头:九十岁肺炎老人用无牙的嘴咀嚼油饼时,生命原始的欢愉冲破病痛阴霾(《活着》);因婚姻背叛而 “失明” 五年的女性,最终通过针灸治疗释放压抑的泪水重见光明(《盲》);身家千万却衣衫褴褛的商人老何,豪掷数万为陌生患者垫付手术费,诠释 “有钱人了不起” 的另类含义(《有钱人了不起》)。这些故事没有医学教科书式的诊断术语,却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疾病背后的人性光谱。作者的写作始终在探讨一个核心命题:当技术无法抵达时,医生如何以人文关怀疗愈痛苦?她拒绝神化医生,在《医生的白日梦》中自嘲职业局限;也批判过度医疗,在《百度医生》里反思信息时代患者的焦虑。书中频繁出现的细节 —— 握紧患者的手、倾听家属的抱怨、为伊拉克留学生播放《乡愁四韵》—— 皆是她对 “医者仁心” 的实践注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医院生态,更在于打破医患认知壁垒。当公众习惯用 “天使” 或 “恶魔” 标签定义医者时,作者用真诚的文字证明:医院是最赤裸的人性剧场,而医生与患者,终归都是试图在生死无常中寻找尊严的普通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