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讨平台经济对日常生活的国家式的统治,提出新的前进道路。

内容简介

数字平台的崛起对企业家、用户和工人的生活形成了国家般的主导地位。科技巨头继续像“独裁者”一样统治互联网。这是怎么发生的?这些新的虚拟“国家”,它们的统治者与居民和企业之间正在酝酿什么样的冲突?人们是如何开始反击的?在这种奇怪的新形势下,领土国家及其政策制定者应该做些什么?

本书对于理解关于当下科技平台作用的争论至关重要,它指引我们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经济制度
  • 第一章 互惠原则:网络空间的黄金法则
  • 一、数字牛仔
  • 二、网络空间独立宣言
  • 三、交易问题
  • 四、合作的进化
  • 五、电子市场的难题
  • 六、全球劳动力市场
  • 七、永恒的九月
  • 八、躯体的需求
  • 第二章 从名誉到监管:巨头的诞生
  • 一、ebay.com
  • 二、五星好评
  • 三、一袋又一袋的信封
  • 四、敲诈勒索
  • 五、死人写不了评论
  • 六、规则体系
  • 第三章 隐私困境:假面下的秩序维持
  • 一、“恐怖海盗罗伯茨”的面具
  • 二、最无耻的尝试
  • 三、假日惊喜
  • 四、卸下面具
  • 五、隐私困境
  • 六、虚拟护照
  • 第四章 互联网:距离的消亡,边界的重生
  • 一、距离的束缚
  • 二、“你可以说你上过哈佛……”
  • 三、同工不同酬
  • 四、网络空间的全球化
  • 五、云端优势
  • 第五章 硅谷:追求完美的市场
  • 一、消除人为缺陷
  • 二、“更加智能”的市场
  • 三、由算法变成的市场
  • 四、完美的市场
  • 五、奖励和鼓励
  • 六、无意中建成
  • 七、为谁而优化
  • 第二部分 政治制度
  • 第六章 亚马逊:从数字革命者到万物之王
  • 一、梦想的破灭
  • 二、起飞升空
  • 三、数字革命
  • 四、“最佳意义上的平等主义”
  • 五、“亚马逊又击垮了一个小商家”
  • 六、司令官
  • 第七章 加密统治:技术取代
  • 一、信任问题
  • 二、抵御“女巫攻击”
  • 三、最危险的项目
  • 四、机器漏洞
  • 五、软件更新
  • 六、利益竞争
  • 七、支离破碎的规则市场
  • 八、受信任的中央机构
  • 九、加密统治的崛起
  • 第八章 人工型人工智能:团结起来的互联网工作者
  • 一、人工型人工智能
  • 二、Turker Nation论坛
  • 三、成人内容
  • 四、“不足以引起政府中任何人的重视”
  • 五、全世界的数字工作者
  • 六、搭便车问题
  • 七、“你们怎么还敢对普通工人收钱”
  • 八、平台政治的到来
  • 第九章 Bizness Apps:数字中产阶级的崛起
  • 一、客户遍及20多个国家
  • 二、大卫与歌利亚之战
  • 三、“我的公司就要倒闭了”
  • 四、“团结起来,让我们的声音变得更加响亮”
  • 五、数字中产阶级的崛起
  • 第三部分 社会制度
  • 第十章 数字安全网:平台经济中的社会保障与教育
  • 一、技术性失业
  • 二、谷歌认证
  • 三、不断受损的福利国家
  • 四、进入数字安全网
  • 五、吸引受众
  • 六、亚马逊的关怀
  • 七、人力和利润
  • 结语 为什么平台正在超越国家
  • 一、背信弃义的原因
  • 二、为什么平台正在超越国家
  • 三、没有地产的国家
  • 四、建立数字单一市场
  • 五、废除数字平台“独裁者”
  • 六、正在失效的规则市场
  • 七、重要的基础设施与创造性的无政府状态
  • 八、平台民族主义还是平台合作主义
  • 九、中产阶级革命
  • 十、制定数字宪法
  • 十一、我们对创始人的感激之情
  • 致谢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就是为何要支持华为,打造自己的平台

    今天的互联网巨头,早就不是 “自由市场” 的代言人,而是一群手握算法的 “数字计划经济大师”—— 他们甚至比当年的苏联更懂怎么用数据统治世界。书里最狠的一个对比,是拿苏联的 “中央计划” 和硅谷的 “算法规划” 开刀。上世纪 60 年代,苏联想用计算机搞全国经济调控,结果发现当时的破机器连一个月的生产数据都算不明白,最后计划成了笑话。但今天的硅谷呢?谷歌一天处理的数据量顶得上苏联 400 万个月的数据总和,算法能瞬间匹配几十亿人的需求,还能预测你明天想买什么咖啡。说白了,苏联当年想干没干成的事,全让硅谷用代码实现了。书里举的例子都特接地气。比如 Upwork(全球最大自由职业平台)最早搞的是 “计划经济”,人工给程序员派活儿,结果效率低到哭。后来学 eBay 搞竞价市场,又冒出 “马太效应”—— 好评多的程序员越接单越多,新人饿到吃土。最后平台搞了个骚操作:用算法强行给新人曝光,在推荐位塞 “潜力股”,再根据技能、报价、工作量动态调排名。这哪是自由市场?分明是戴着数据手套的 “市场设计师”。最绝的是 Uber 那段。当年巴黎大雪夜打不到车,催生了 “用算法调度全城司机” 的野心。表面看是打破出租车垄断,实际上搞的是 “数字中央调度台”—— 高峰时加价吸引司机出门,用奖励金把车流引向预测爆单区,再用实时定位精准派单。创始人卡兰尼克还大言不惭地说这叫 “硬核数学”,但本质上和苏联的 “五年计划” 没区别,都是用数据替代人的选择。作者最犀利的地方,是戳破了 “算法中立” 的谎言。当平台能决定你看到什么信息、以什么顺序呈现、甚至暗示你 “该出多少钱才合理” 时,所谓的自由交易早被框死在代码划定的跑道里。就像书里那个扎心案例:新手程序员在 Upwork 接活,系统会弹出个 “参考价”,看着是帮你定价,实际是用历史数据编织的价格牢笼 —— 你不按推荐价报价?抱歉,搜索排名立刻暴跌。这本书最让人后背发凉的是结尾的预言:当谷歌的数据量碾压国家统计局,当亚马逊的物流算法比政府更懂资源配置,当脸书的社交图谱变成隐形户口本,这些 “云端帝国” 正在用代码重写经济规则。而我们普通人,不过是算法流水线上的数据零件 —— 一边享受着便利,一边把选择权悄悄交给了硅谷的服务器。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译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出版板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是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翻译出版机构,先后隶属于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中译出版社业务由单一出版联合国读物发展到译介出版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由出版语言翻译类著作发展到出版各类综合性书籍,逐步形成了以中译国际、中译外语、中译少儿、中译社科、中译财经为主要内容的出版格局。年出版新书500余种,输出版权160余种。 中译出版社立足于国际化定位,全面推动文化繁荣和出版“走出去”战略。出版社秉承高标准与高品质的宗旨,积累了大量蜚声海内外的知名翻译家、语言学家、作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优质作者资源,策划出版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品力作,为沟通中外,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架起了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