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
类型
9.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2千字
字数
2020-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理性思维尺度为主线,进而引出科学知识,是一本科学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理性的力量》以一种巨大的力量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人生。本书以理性思维尺度为主线,进而引出科学知识,是一本科学普及读物,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全书通俗易懂,科学有趣,也可作为中小学生课外延伸阅读使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自序
-
01 生命是什么
-
1. 进化论的进化
-
2. 基因和机器
-
3. 最古老的绳结理论
-
4. 戈迪结:生命之结
-
5. 双螺旋和质子泵
-
6. 天生犯罪和暴力基因
-
02 思感宇宙
-
1. 幺正特性和霍金辐射
-
2. 黑洞互补和总统的死刑
-
3. 蓝色弹珠和黯淡蓝点
-
4. 费米悖论新解
-
5. 十三星座和十四星座
-
6. 元素周期表的尽头
-
7. 十一维空间的想象
-
03 非理性的理性
-
1. 我们为什么不相信专家
-
2. 正义真的总能实现吗
-
3. 不要用极限考验善恶
-
04 理性经济学
-
1.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2. 黑天鹅和反脆弱
-
3. 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
-
4. 交易成本让经济空间扭曲
-
5. 不可能民主和不可能自由
-
05 理性的尺度
-
1. 度量单位也要平等
-
2. 神秘台阶历险之电阻篇
-
3. 神秘台阶历险之电压篇
-
4. 要最圆的球还是要最怪的秤?
-
后记
展开全部
Graveworm 👁-👁
2021-03-28 编辑
神奇的【古哥古点】
墙裂推荐一个微信公众号:古哥古点。最早知道这个作者,是在(喜马拉雅 APP),其他人都是专注一两个领域的知识分享,而这个人却是可以同时在天文、物理、数学、历史、经济等多个领域同时输出知识,语速特别快、更新特别快、观点还特别鲜明。古哥对历史、人文、科技等都有涉猎,观点都有科学的文献考证和整理支持,逻辑严密,风格很有吸引力。不足:虽然声音条件不错,但语速过快,不会在一句话中强调关键性词语,甚至有些关键名称还会由于处在句末而变轻声,听不清了,气韵控制不佳(近期这些缺点有改善),结尾音乐品味非常不咋地,封面吓人。“古哥的科普文章写得非常有自己的特色。首先,他的文笔极为流畅,阅读体验非常好;其次,因为古哥的知识底蕴极好,而且知识层次丰富,所以经常能看到他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旁征博引;最后,在古哥的字目行间中,还透着一股浓浓的情怀。我能从中读出他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人文关怀。所以,听古哥的节目,让我常有一种与他惺惺相惜的感觉。” 我是把古哥古点的内容等效于万维钢的,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的台湾版序中解说了科普的三个境界,我认为与古哥古点的书也有类似:“《万万没想到》是我的平生第一本书,它说的是怎么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去理解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这本书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卖出将近二十万册,读者给打了高分,获得了很多奖项,书中内容经常被人引用。大陆之外,它已经在韩国翻译出版,现在又出了台湾版,而且英文版也在准备之中。我收到好多读者的热情鼓励,受宠若惊。可以说一个科学作者所能够期待的东西,《万万没想到》都得到了。这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我特别幸运 —— 我赶上了一个科学可以流行的时代。我就想用这个机会,分享一点我对中文世界科学写作的看法和心得,顺便也向台湾读者介绍一下大陆这边的青年思潮。大陆传统上,科学写作这个工作叫做 “科普”—— 向公众 “普及” 科学。“科普”,似乎是作者居高临下的态度 —— 这个知识太高级了你不懂,我给你讲讲,让知识落地,让科学流传就好像老师讲课甚至牧师布道一样。在内容匮乏的时代这个姿态也许可以,而现在则不行。电影、电视、游戏、社交网络这些东西早就占领了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现在连读书的人都很少,又有多少人会去读一本科普书呢?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用、也是最有趣的内容。读科普书应该纯粹是为了自己,那些不读科普书的人亏大了。我甚至认为,“科普” 根本就不应该作为一个特殊的内容分类 —— 未来所有值得让人读的文章都应该与科学有关。科学写作,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写作方式。以我之见,当前的 “科普”,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科学知识。有些科学知识可以破除迷信,比如 “鬼火其实是磷火”。有些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比如某某东西致癌或者不致癌,中式坐月子法到底好不好。还有些科学知识纯属谈资,可以显示一个人博学多才,比如说太阳系到底有九大行星还是八大行星,其中的历史掌故。这些知识,是晚报和中学生读物中的流行内容。不过让我说的话,这些内容统统不值得专门写文章。它们最多只适合给文章做个边角素材,平时应该以什么百科的形式放在网上,谁想了解就用搜索引擎直达。读者之所以觉得科普文章没意思,就是因为这样的科普文章的确没意思。第二境界是科学思想。有知识不等于有思想。知识只是一点,思想则是包含这一点的前因后果,是一个故事,还可以是一套方法论。比如说,你告诉我蜜蜂传递信息是靠跳舞,这只是一个知识 —— 我拿它有什么用呢?但如果你告诉我蜜蜂的群体决策机制 —— 怎么侦查,怎么交换信息,怎么投票表决,科学家是怎么让科学流行,到底是为了对科学好呢,还是为了对读者好?难道读科普书是一项公益活动吗?我认为科学写作的出发点,必须是为了读者。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知道的,跟人类的决策方式怎么对比 —— 那这篇文章就很有意思了。读者从文章中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多少条知识,更是思维的乐趣。而且思想可以借鉴,可以类比,可以举一反三,可以跟别的思想组合。思想可以让人成长,可以作为工具和武器。大陆青年中有个流行词叫 “三观”,说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普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帮人 “正三观”。一个人如果掌握很多科学思想,他就对这个世界有个正确的看法,就能过好这一生,就知道什么东西值得追求。第三境界是科学本身。现代科学越来越专业化,科学家距离公众越来越远,这对双方都不好。你说一句 “某某欧洲顶尖科学家、某某委员会认为转基因食品无害”,公众就能相信转基因食品无害吗?你说一句 “建这个加速器有可能带来重大物理发现,这事关大国荣誉”,公众就愿意国家给你拨款吗?有些科学家和科普作家认为公众就应该老老实实地仰望科学,其实公众不敌视科学就不错了。想要取得公众同情,你必须把科学本身的逻辑解释清楚,让人能够独立思考,自己做判断。这个工作非常非常难,但是非常非常值得做。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代人,也的确有必要了解那些科学家都在干什么 —— 他们干的事儿实在太有意思了。有好奇心的人不可能不关心真实世界的大问题,也许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但是科学家们在寻求答案过程中的种种心思和算计,实在令人赞叹。美国主流媒体上的文章,早就到了第二和第三境界。《纽约客》如果有篇文章是讲 “时间感” 的散文,其中必定会引用现代理论物理学。《哈佛商业评论》如果有篇文章讲团队管理,其中必定会提到一项最近发表的学术研究。《大西洋月刊》如果有篇文章讲一位新晋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必定会非常详细地讲解他的理论在学术圈内部的种种争议。你甚至可以说,美国其实没有科普文章 —— 因为所有文章都是科普文章。这种水平的文章在中文世界太少了,但是读者很需要这样的文章。所以我说我感到特别幸运。我做的事就是用适合中国人习惯的方式写第二和第三境界的文章。目前在大陆,响应时代需要的科学作者还有不少,比如 “罗辑思维” 和 “果壳网” 这些新媒体中,就有好多高手。而且大陆读者的眼光也越来越高。现在消费升级,新兴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他们对传统的杂文、尤其是什么 “唯美散文”、“心灵鸡汤” 之类不屑一顾,要求文章必须有 “干货” 和 “猛料”—— 你的内容必须对我真有用,得有过硬的研究结果支持,最好还新奇有趣。这就对 “科学写作” 这门技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一直都在演练这门手艺。我想用最好的方式,把最好的内容带给读者。感谢你阅读这本书!”
感觉这也是一本科学简史
或者说是列传,读起来非常有意思,不仅是通识,也有一段一段的小故事,引人思考,懂得自己懂得的太少。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