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7千字
字数
2020-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与专业培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和完善。内容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基础、信号的分析及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交换及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自动控制系统;另外,还介绍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包含的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等内容;最后,介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素质要求。
目录
- 封面
- 扉页
- 版权页
- 前言
- 目录
- 第1章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
- 1.1 电的发现与发展
- 1.1.1 电的发现
- 1.1.2 电的效应
- 1.1.3 欧姆定律实验
- 1.1.4 电磁波的发现
- 1.2 电子线路元件的发展
- 1.2.1 电子的发现
- 1.2.2 电子管
- 1.2.3 晶体管
- 1.2.4 集成电路
- 1.3 通信技术的发展
- 1.3.1 早期通信方式
- 1.3.2 近代通信技术
- 1.3.3 现代通信技术
- 1.3.4 通信技术发展方向
- 1.4 计算机的发展
- 1.4.1 机械计算机的发明
- 1.4.2 电子计算机诞生
- 1.4.3 晶体管计算机的发展
- 1.4.4 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
- 1.4.5 电子计算机智能化趋势
- 1.5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 1.5.1 经典(自动)控制理论
- 1.5.2 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1.5.3 控制理论几个重要分支
- 本章结束语
- 第2章 传感器技术
- 2.1 传感器基础
- 2.1.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 2.1.2 传感器的作用
- 2.1.3 传感器的分类
- 2.2 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 2.2.1 静态模型
- 2.2.2 动态模型
- 2.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 2.3.1 静态特性
- 2.3.2 动态特性
- 2.4 传感器的应用
- 2.4.1 力传感器
- 2.4.2 磁电式传感器
- 2.4.3 温度传感器
- 2.4.4 光传感器
- 2.4.5 红外线传感器
- 2.4.6 生物传感器
- 2.4.7 汽车导航
- 2.5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本章结束语
- 第3章 电子技术基础
- 3.1 电 路 基 础
- 3.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 3.1.2 基尔霍夫定律
- 3.1.3 电路中的常用定理
- 3.2 模拟电子线路技术
- 3.2.1 PN 结工作原理
- 3.2.2 半导体二极管
- 3.2.3 半导体三极管
- 3.2.4 场效应管
- 3.2.5 模拟电子电路的基础应用
- 3.3 数字电路技术
- 3.3.1 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 3.3.2 数字电路分类
- 3.3.3 基本逻辑电路
- 3.3.4 数字电路的应用
- 3.4 集成电路技术
- 3.4.1 集成电路的分类
- 3.4.2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
- 3.4.3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
- 3.5 微电子系统设计
- 3.5.1 设计方法分类
- 3.5.2 门阵列
- 3.5.3 可编程阵列逻辑(PAL)
- 3.5.4 通用阵列逻辑(GAL)
- 3.5.5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 3.5.6 专用集成电路(ASIC)
- 3.5.7 片上系统(SoC)设计
- 本章结束语
- 第4章 信号的分析及处理技术
- 4.1 信号分析基础
- 4.1.1 信号的定义与描述
- 4.1.2 信号分析和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 4.1.3 信号的分类
- 4.1.4 典型信号及其基本特性
- 4.1.5 系统的概念
- 4.1.6 系统的分类
- 4.2 语音信号处理
- 4.2.1 语音信号处理的基本内容
- 4.2.2 语音信号处理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 4.3 数字图像处理
- 4.3.1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
- 4.3.2 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
- 4.3.3 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
- 4.4 盲信号处理
- 4.4.1 盲源分离的方法
- 4.4.2 盲源分离的应用
- 4.5 计算机视觉
- 4.5.1 计算机视觉的基本研究内容
- 4.5.2 计算机视觉的应用
- 4.5.3 计算机视觉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 本章结束语
- 第5章 信息传输技术
- 5.1 信息传输基础
- 5.1.1 通信的定义
- 5.1.2 通信系统一般模型
- 5.1.3 通信系统分类
- 5.1.4 多路复用技术
- 5.2 信号的编码与解码
- 5.2.1 信源编码
- 5.2.2 信道编码
- 5.3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 5.3.1 调制与解调
- 5.3.2 模拟调制
- 5.3.3 数字调制
- 5.4 信号的传输通道
- 5.4.1 有线传输
- 5.4.2 无线传输
- 本章结束语
- 第6章 信息交换及网络技术
- 6.1 信息交换基础
- 6.2 信息交换方式
- 6.2.1 电路交换
- 6.2.2 报文交换
- 6.2.3 分组交换
- 6.2.4 ATM 交换
- 6.2.5 光交换
- 6.3 计算机网络
- 6.3.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 6.3.2 计算机网络分类
- 6.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6.4.1 网络中数据的传递过程
- 6.4.2 OSI 参考模型
- 6.5 局域网和广域网
- 6.6 网络的硬件设备
- 6.6.1 主体设备
- 6.6.2 连接设备
- 6.6.3 网络软件系统
- 6.7 局域网架构
- 本章结束语
- 第7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7.1 计算机科学基础
- 7.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
- 7.2.1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 7.2.2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 7.2.3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 7.3 软 件 工 程
- 7.3.1 软件的发展
- 7.3.2 软件危机
- 7.3.3 软件工程的概念
- 7.3.4 软件工程的三要素
- 7.3.5 软件生命周期
- 7.4 计算机应用技术
- 7.4.1 指令系统
- 7.4.2 计算机语言
- 7.4.3 计算机操作系统
- 7.4.4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 7.5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
- 本章结束语
- 第8章 自动控制技术
- 8.1 自动控制系统基础
- 8.1.1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法
- 8.1.2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 8.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 8.2.1 按输入信号特征分类
- 8.2.2 按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分类
- 8.3 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8.3.1 研究内容
- 8.3.2 研究方法
- 8.4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8.4.1 系统的稳定性
- 8.4.2 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
- 8.4.3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 8.5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本章结束语
- 第9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
- 9.1 概 述
- 9.2 下一代通信网络
- 9.3 物联网技术
- 9.4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
- 9.5 高性能集成电路技术
- 9.6 大数据与云计算
- 9.7 3D 打印技术
- 9.8 机器人时代
- 9.9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本章结束语
- 第10章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素质要求
- 10.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历史演变
- 10.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内涵
- 10.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 10.3.1 培养目标
- 10.3.2 培养要求
- 10.3.3 学科与方向
- 10.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
- 10.4.1 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 10.4.2 基础知识体系及内容
- 10.4.3 主要课程
- 10.4.4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 10.4.5 与相近专业的关系
- 10.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所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 10.6 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
- 10.6.1 高等院校的培养任务
- 10.6.2 高等院校的教学特点
- 本章结束语
- 参 考 文 献
- 封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