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关于现代中国群众书写的深度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像载体。

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论和人类科学史,凸显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政治诉求之间的纠葛。

现代中国群众话语激发主体性,鼓舞行动,既促进也限制了关于团结的表达,因此同时扩展并约束了大众政治兴起时期政治的地平线。作为第一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章 群众之心
  • 第二章 非理性的魅惑
  • 第三章 虚构的转变
  • 第四章 孤独的问题
  • 第五章 声音的洪流
  • 尾声 “我们之外,再没有别人”
  • 参考文献
  • 谢辞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永远要记住一点,我也没有比较厉害

    当一个一个的个体,被高度抽象为集体符号后,领导者面对的,就不再是有血有肉的生灵,而是一个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和符号。那么对符号和数字的剥夺,就不需要一丁点感情的波动和道德的压力。看似能指代一切的 “群众”、“人民” 等词汇,在逻辑上,其本质是一无所指。被后人奉为伟大者,是能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人,被后人视为庸才者,则是调动失败之人。这本《群众: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聚焦于某些知识分子及其作品体现的个体与群众的互动关系,结合当时的时代语境,从社会心理学、文学等角度去展开叙述,不断提醒我们文学中的群众与现实之间群众的模糊的距离。本书中对群众可能存在的认知局限所流露出的感慨,若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呈现,确实容易引发读者 (我) 的不适。作者将自身置于精英立场,对 “群众”、“人民” 进行批评或指导,这种姿态若缺乏足够的同理心与谦逊,便可能显得傲慢无礼,进而削弱了作品的客观性与深度,令人感到不悦。真正的深刻洞察应建立在平等对话与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而非单纯的指责与评判。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群众》这个词好像很熟,但是从哪里来的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书也许就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百姓可能符合我们古人的说法,群众确实近代才逐渐流行起来的词。群众是不是乌合之众呢?好像不是,群众在现代的语境中代表的就是广大的老百姓,而老百姓的向往也就是群众的意识方向。毛主席有句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就是群众,群众就是我们,而我们还要服务群众。习主席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人民更加书面一些,但是也是群众,显现的就是服务于群众。群众这个整体有时也混进了 “坏” 分子,自私自利的精致利己者,他们总是看着属于群众,可是又厌恶群众,本来一切都是从群众来,却高高在上认为自己得来的一切是自己的实力,而忘记了自己到底从哪里而来。悲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