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8.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6千字
字数
2023-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政法大学赵宏教授法律随笔集;罗翔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赵宏教授的法律随笔,以近年的时事新闻引入,普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对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法律说到底,真正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行政法作为“小刑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给孩子起名“韦我独尊”是否寻衅滋事?能否通过穿衣立法,以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网暴事件背后的平台是否有责任等。
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行政法视角切入普法,是法治科普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权力的边界,就是个人自由的边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探索即自由
- 序: 最可贵的是前进的勇气
- 个案的正义
- 司法回应道德,法官应如何说理
- 一封判决书的正义
- 江某案中的刑事责任
- 江某案中的民事责任
- 裁判说理的问题:司法道德化的隐忧
- “塔西佗陷阱”和法官的角色
- 修剪自家的香樟树,被高额处罚合法吗
- 香樟树案处罚的直接依据
- 过度修剪还是砍伐?
- 将自买的树木移入公共绿地是否还有处分权?
- 处罚是否违反过罚相当原则?
- 法律惩罚应符合公众的道德期待
- 知假买假与法律衡平
- 小作坊经营者被判惩罚性赔偿,到底冤不冤?
- 知假买假,到底该不该获得惩罚性赔偿?
- 如何看待职业打假人?
- 面包店被罚到底冤不冤
- 面包店被罚到底冤不冤?
- 为何公众会普遍为面包店抱屈?
- 行政处罚考验执法者的理性判断和人文关怀
- 一捆甘蔗敲响的警钟:市容执法与公务外包
- 抢夺甘蔗属于什么行为?
- 城市是否美好宜居取决于个人是否被尊重
- 公务外包及其法律规范
- 本案中的公务外包合法吗?
- 法治就是守护每个面对高墙的个体
- 权力的边界
- 约嫖未嫖可以定嫖娼吗
- 约嫖未嫖可定嫖娼的法律依据
- 扩大定性与惩罚的问题
- 约嫖未嫖定为嫖娼的规范冲突
- 数据防疫中患者的信息披露与隐私保护
- 信息披露与隐私保护的矛盾
- 信息权概念在法律上的出现
- 国家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法律限制
- 对患者信息的披露在多大范围和限度内是正当的?
- 私人主体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法则
- 个人在数据时代不应被透明化和客体化
- 文明码被骂退:警惕被数据操控的人生
- 被骂退的文明码
- 信息权保护的是什么?
- 如何防止过度收集和不当使用个人信息?
- 再看文明码的问题
- 数据化时代个人也并非客体和手段
- 单身女性冻卵:法律究竟该持何种立场
- 单身女性冻卵禁令及其政策考量
- 单身女性冻卵背后的女性生育权
- 平等保护与身份歧视
- 风险控制与国家责任
- 抢生二孩到底该不该罚
- 社会抚养费到底是什么?
- 政策调整后还能否追溯此前的“违法行为”
- 行政执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 良好行政与有温度的执法
- “调剂孩子”已经构成犯罪
- 调剂孩子构成犯罪
- 倨傲的受理告知书
- 事件背后的基层执法生态
- 执法的温度
- 仅有正确是不够的:“抢孩案”后的公权信任危机
- “抢孩案”事件始末
- 案件涉及的法理问题
- 案件背后的公权信任危机
- 高铁掌掴案:“以暴制暴”的法律立场
- 两个版本,两种叙事
- 另一种选择和治安管理处罚的特性
- 掌掴回击两次还是正当防卫吗?
- 回骂和还击就该负法律责任吗?
- 私力救济还是公力救济?
- 任何人的死都应被认真对待
- 某品牌定位装置掉线案的基本事实
- 本案中的处罚依据与具体适用
- 电子处罚的法律规制
- 警惕技术蜕变为另一种权力
- 任何人的死都应该被认真对待
- 拐卖妇女案:公共责任中的缺位者
- 妇女生而为人的尊严不容他人践踏
- “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中的公共责任缺位者
- “这个世界不要俺了”
- 迟到的判决:“丰县生育八孩女子”案为何未追究强奸和收买
- 为什么未追究收买犯罪?
- 为什么报请最高检追究拐卖者的刑事责任?
- 为什么未追究强奸罪?
- 被拐妇女的婚姻认定
- 迟到的判决是否正义?
- 法律如何夺回被偷走的人生
- 冒名顶替案中的法律问题
- 公共责任承担者和国家赔偿责任
- 被顶替者还能回校就读吗?
- 法律必须彰显最基本的公义
- 唤醒沉睡的条款:行政拘留暂缓执行
- 复议后停止执行还是不停止执行?
-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行政拘留暂缓执行规定
- 行政拘留暂缓执行为何那么难?
- 治安管理处罚的目标追求
- 自由的价值
- 孩子生病而不救治,父亲“无罪”?
- 刑事责任最终可能都无法证立
- 孩子的医疗救治究竟谁说了算?
- 未成年人事项,究竟是国事还是家事?
- 没事找事就是“寻衅滋事”?
- 如何理解作为行政违法的“寻衅滋事”?
- 哗众取宠、调侃戏谑是否就属于“寻衅滋事”?
- 冒犯公权属违法?
- 穿和服拍照何以涉嫌寻衅滋事
- 寻衅滋事为何被不断滥用?
- 穿和服拍照到底侵犯了什么法益?
- 写作色情小说到底是什么自由
- 色情作品就不是艺术吗?
- 艺术自由的限制与限制方法
- “天一案”的余想
- 艺术如何在战争中选边
- 受战争影响的艺术家
- 因解聘而受到影响的艺术自由
- 艺术自由为何不能由一般道德左右?
- 捷杰耶夫的音乐会带毒吗?
- 什么才是艺术的良知?
- 劣迹艺人封杀与职业禁入
- 劣迹艺人封杀引发的法律争议
- 行业禁入的法律性质
- 行业禁入的法律规制
- 永久抵制符合过罚相当原则吗?
- 公众人物是否要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 网络的秩序
- 污人清白真的没有代价吗
- 越来越流行的社死
- 网暴同样属于暴力
- 网络也并非法外之地
- 围观者的责任追究难题
- 唯有善意和信赖才会将人送往金色梦乡
- 社会性死亡越来越多,网暴岂能法不责众
- 虚拟世界的群体极化
- 法律如何惩罚网暴?
- 法不责众的难题
- 平台的提前干预和积极介入
- 网暴汹涌,平台不能只做“避风港”
- 反网暴三难:立案难、取证难、定损难
- 平台的责任与平台的禁区
- 除了反网暴指南,平台还能做些什么
- 我们与恶的距离:谁是下一个?
- 举报条款被利用,无法抑制的公报私仇
- 法律为何鼓励举报?
- 鼓励举报带来的问题
- 释放无限光明和制造无边黑暗的都是人心
- 人人非孤岛,不要打听丧钟为谁而鸣
- 《开端》里的法治细节
- 公车上猥亵他人的法律责任
- 恶意会滋生出更大的恶
- “开免提”是否涉嫌侵犯通信秘密?
- 我们坐在同一辆公交车上
- 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 像巴赫一样的复调写作
- 无差别杀人背后的社会问题
- 见义勇为的法律问题
- 坚持在循环里沉浮而不退却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