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权力的边界

    没想到还是罗翔老师推荐的书📚前阵子上海有个王先生还是什么先生,把自己家门口自己买的种的树给砍了,收到两百万罚单的时候打开的这本书。我之前觉得这事儿听荒唐的,没想到书中还真给了解释,法律上的定义是,你居然种出去了,种在不属于房本上的地方了,那么它就不再是你的私有财产了。因此,你不上报无故砍掉确实违法了。还有就是像职业打假人,专门去找假货买了要赔偿,观众看着挺过瘾,但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不合法的。不知情购买的可以赔偿,而知情还购买,就不可以得到赔偿了。书中的例子都是来源于生活,真的很实用。天天在网上看各种 “新闻” 不如这样一本来的实在 (^-^)/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人非孤岛

      “人人非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英国诗人多恩的名篇如今仍被人们时常提起。《权力的边界》收录了作者赵宏曾经发表过的精彩文章。紧贴时事、严谨专业、富有人文关怀,本书在拥有以上特点的基础上,还有罗翔以及《正义的回响》陈碧作序推荐。打开此书,每一篇都和日常生活离得很近。1. 专业扎实面对社会热点事件,大多数人都喜欢发言,甚至会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作为法律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士,作者的文章不光有分析,还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因为作者所具有的专业背景,其给出的专业意见也让人更为信服。有些时候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仔细阅读之后收获不少。本书中作者不只是简单的普法,更不是对于法条的生搬硬套。借助社会热点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可要没有点过硬的专业知识做支撑难免会成为哗众取宠的跳梁小丑。2. 以小见大稍微看一眼目录就明白这是一本随笔集,内容却和小论文差不多。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作者着眼于具体的案例,又不局限于此。以小见大,让读者的视野为之拓宽。聚焦于眼前的事件,确实可以从法律学者的角度给出专业的分析,可也不要忘了类似情况的存在。更加不能忽视的是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和因果链条等。理论上的分析更要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否则再精彩也只是纸上谈兵。网暴如今变得不再陌生,甚至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作者通过相关案例的具体分析,一方面展现出当前法律体系对此的强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提醒读者这些实践起来依然存在着不小的挑战。诸如此类的情况在作者的笔下并不少见。如此安排不仅可以让专业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还可以让普通读者在接地气的分析和建议中有所收获。当我们是旁观者,可能会看得比较清楚。要是置身事内又该如何?想要避免和改变,又该从何下手?看完作者的内容,读者更加明白其中的关键所在,而不再是人云亦云、不懂装懂。3. 人文关怀作为一个喜欢村上春树到有些相似的读者,作者的人文关怀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不光富有同情心,还有着实践方面的丰富经验,自然给出的建议和分析更具有实操性。法学家卢埃林说,“对法律人而言,只有理想而没有技术,那可能是愚蠢的;只有技术而没有理想,那可能是罪恶的。” 本书不敢说是完美实现技术和理想的结合,也至少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一个个的案例分析中,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专家视角带来的法律知识,还有着对事件各方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些内容在时光的侵蚀下不光没有贬值,反而历久弥新、弥足珍贵。或许书中提到的具体案例很快就会失去热度,从门庭若市到无人问津,可不管什么时候翻看作者的专业分析,读者依然都可以从中汲取到其身为法律工作者所具备的经验与智慧。哪怕身处象牙塔,作者也没有被其限制,反而一直扎根于广阔的现实世界。也正因为此,书中的内容更具有生命力。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益颇丰,进而重新审视脑海中的一切,得以让大脑保持更新迭代、与时俱进。4. 鸡蛋高墙专家学者很容易因为知识的积累而滋生出傲慢等负面情感,作者则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反而变得更容易为普通读者所接受。很明显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是为普通人所生活的现实在做出不懈努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获奖致辞中曾提到了 “高墙与鸡蛋” 的隐喻。为大众更熟悉的是坚定站在鸡蛋那边,作者从中不光看到个体的无力,更看到了保护个体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一系列现实挑战。在一个个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个体的灵魂与尊严,这些人的处境随时都可能变成我们的。在新闻从眼前消失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应该记住以往的经验教训,更不能忘记了这些活生生的人。站在鸡蛋一边的善念很容易让人自我感动,可若因此不择手段就有些得不偿失。事实上本书努力提倡的不光是目的善,更注重手段善。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更加明白其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着许多的严峻挑战。极端之间的摇摆不定,让人们像翻烙饼一样在踌躇满志和万念俱灰之间不断反复。在此之外,时常存在着第三条路线,也可能在努力探索中发现更多的道路。5. 有限之外不管是我们读者,还是像作者这样的法律人,难免会对法律抱着一些美好的幻想。我们希望可以惩奸除恶、匡扶天下,但现实中不公总是存在,法律所能做到的更是有限。法律的有限,让其在最低限度内有所作为,保证最为基本的公平正义。若非如此,人性中的幽暗角落会让现实生活中充满挥之不去的阴霾。在此之外,我们也有更多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以书中提到的网暴为例,法律制裁是有限的,很多程度上还依赖于我们自身的道德自律。滞后和有限并不是无所作为的理由,认清现实之后我们可以更加朝着目标去奋斗。粉色头发少女郑某的故事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网络上的黄谣是否就此消失?网暴还会卷土重来吗?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只是在当下多少都带有些悲观色彩。人心既能释放无限光明,又能制造无边黑暗。我们确实是结合了动物性和神性,至于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什么还是未知之数。单就此而言,我们就不能轻言放弃。没有盖世英雄的降临,平凡的普通人也可以做出英雄之举。6. 写在最后广大网友熟悉的罗翔出了《圆圈正义》等书,陈碧有了《正义的回响》,李红勃出版《法律通识》,作者的朋友圈子还真是不简单。本人有幸读过这些书,整体感觉还是很不错,值得阅读和推荐。作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和陈碧还经营了一个公众号 “法律圆桌”,其中时不时更新的文章依然是质量不减。不少我们熟悉的事件在其中都可以收获到更多的启发。《想点大事》提倡我们学会法律这种思维方式,但更不能忽视了现实中对法律实践的重视。比如作者最近在公号更新的一篇就提到了执法目的正确也要考虑手段上的恰到好处。人终究不能被只当做手段,法律亦是如此。相比于具体的条文案例,更值得留意的是我们心中所怀抱的那个世界。现实可能和理想有所出入,可靠拢还是远离仍取决于我们的行动。抛去专业学者等外在的身份,我们都是普通人,能力有限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若不朝着想要的方向去努力,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它变成我们厌恶的模样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权力有边界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96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十二)法律 - 法律通俗读物《权力的边界》(340)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法律的领域开始,选择法律通俗读物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四本是《权力的边界》,中国政法大学赵宏教授法律随笔集;罗翔作序推荐。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赵宏教授的法律随笔,以近年的时事新闻引入,普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对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法律说到底,真正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行政法作为 “小刑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给孩子起名 “韦我独尊” 是否寻衅滋事?能否通过穿衣立法,以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网暴事件背后的平台是否有责任等。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行政法视角切入普法,是法治科普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权力的边界,就是个人自由的边界。2、精彩内容:①探索即自由我在大学没学明白的那些概念、原则,在多年以后被这些故事里的人和事,激活了。你没学过也没关系,翻到任何一页,都可以了解国家权力的折叠和切面,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就是生活。我们的友谊是从读书会开始的,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读书这件事一直没有中断过。我读到一本好书就会第一时间说:我快读完了,你们别买了,下次吃饭我带上。我看书的时候很喜欢批注,所以她再读的时候就知道我在想什么。罗翔老师也有同样的习惯,但他借书的时候很小心,必须先翻一翻自己写了些啥。然而书借多了也防不住这些,我们经常翻到某一页,对着他的某个批注暴露的小心思哈哈大笑。权力的边界很清晰,权力的行使很克制。管得少,才能有学术自由,才能有宽容的氛围,才能有参差多态。据说大疆公司被采访问到深圳政府为它做了什么?大疆的回答是,什么都没做,没管就是最好的支持。同样,我们现在的俱乐部虽然一直被诟病为 “老破小”,但在管多少、怎么管上还是一直秉持着无为而治的精神,也许这和本届俱乐部 CEO 是行政法出身有关。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看透了学术界的浮华不堪,决定以消极抵抗的方法拒绝一切学术写作,也不再参与任何学术会议。但是赵老师告诉我,看得太重与看得太淡其实都是看不开的一种体现,一如自负与自卑同为自恋的两翼,愤世嫉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求而不得的自欺而已。②个案的正义江某案最初曝出时,罗翔老师就曾写下评议:“不要轻易向他人抡起道德的杀威棒。” 认为刘某曦的作为只是道德问题,并不构成犯罪。为解释这个结论,罗老师还举例说:“当我对刘某曦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我不断地反问自己一个问题:在那种情况下,我会不会也如此懦弱?我很想做一个勇敢的人,但我并不知道当真正的挑战来临的时候,我会不会像自己所想象的甚至所宣称的那般勇敢。” 他在此处所表达的换作法律专业术语就是所谓 “一般人标准”,即法律义务的设定要考虑一般人能否达到,而并非道德高洁的义人。既然是一般人,自然要考虑一般人都会有的自私、懦弱甚至幽暗心理。也因此,济危扶困、舍生取义是美德,却非法律义务;刘某曦因为怯懦恐惧而锁上房门,阻断了江某的唯一活路,需要道德谴责,却不构成犯罪。法院引述法律原则判案一般都是法律缺乏明确的规范依据时,而良善美德这些道德法则通常也只有在实定法无法发挥效用时才作为补充。其原因就在于,公序良俗、良善美德不仅意涵常常模糊不定,也因为过于道德化而极具主观性。因此如过度使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误伤。行政执法中的一个极端案例可为此提供佐证。直接的道德褒扬和谴责似乎就与司法存在一定的违和。这里的认识误区其实是,司法的确应有道德关照,应经得起道德标准的审视,却不宜直接在个案中对当事人进行道德评价和审判,更不宜直接用道德判案。换言之,司法对道德的回应,应经过规范和解释的过滤,应转换至法律的语境之下,而不应过于直接和积极。③权力的边界刑法认为,故意犯罪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由相互连接的预备阶段与实行阶段组成。虽然从严格意义而言,只有犯罪既遂才符合犯罪构成,但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又都属于刑法中 “修正的犯罪构成”,即属于犯罪的特殊样态。其中,“犯罪预备” 是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施犯罪的特殊形态;“犯罪中止” 是指无论在犯罪预备阶段还是在犯罪实行阶段,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行为,或者自动不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未遂” 是已经实施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在数据时代下,因为信息收集、储存、整合、传播及处理方式的彻底革新,人们无法再逃遁于 “隐私” 之下获得完整隐秘的个人空间。通过获取、汇集和整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留下的种种生活痕迹,数据技术完全能够在短期内描摹出与个人的实际人格相似的 “数字人格”,从而使私人图像一览无余地暴露于他人的窥视之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本好书,但是一本好“书”

          本书是法律学者赵宏在 “澎湃新闻” 网站做的法律评论合集。法律评论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变得火热,也有了很多争议。以法律为题材的评论文章有一个悖论:法律本质上是个技术问题,却要用来解决感性的社会问题。因此法律人的刻板印象就是程序员那样的纯技术人员,而一旦怀有 “人文精神” 的法律人开始做法律评论,就难免让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与立场产生怀疑。本书中法律评论都集中于热点事件,作者赵宏的态度总体也算是理性。因为我并非法律专业,因此对很多技术问题无法指正,但作者所用的一些观点与态度(他可能本人认为这些是尝试),已经在自媒体语境下被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而不完全是惹人喜爱的意味)。这让我想到了《共鸣写作》等书中强调的一点:事实如今已经不如过去重要,每个人眼中都有局部的事实。比如我对书中的一些文章产生怀疑,就是因为我接触到了与作者观点与身份立场不同的观点,而我的道德观也与法律人不同。法律评论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个舆论传播问题。同一种观点,用书、网络专栏和视频传播出来就有完全不同的影响。本书作者赵宏开启公共写作的源头是受到罗翔的鼓励,但罗翔本人在互联网上的名声也是起起伏伏。这并非因为罗翔本人,而是互联网舆论瞬息万变,而且背后的流量分配并非专业人士能够支配。作者对于自己在公共界的反响有很积极的看法,但我还是觉得专业人士应当离互联网生态有一些距离。所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法律问题,有一些决断并非是单纯的学术问题或者人文危机;对于传播问题,不下决断在大众眼里也是一种立场站队。我对于法律人认识到大众舆论并且重回公共讨论表示欢迎,但这个讨论的尺度与方式应当到何种程度,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总结来说,本书的内容很给人启发,但脱离了书这个媒介,这个启发可能会引发影响不到的 “蝴蝶效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权力的边界

            读赵老师的这本书越来越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有点不讲法治,行政执法和社会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那一个个的法条,法律法规可以约束行政相对人这是在行政处罚(强制或其他行政手段)层面,而在社会治理层面想要用法条去硬套就显得公权力过于嚣张跋扈,管的过于宽了。权力的边界,主要是公权力的边界,真希望法学作为行政领导的必修学位,而不是用拍脑袋的想法去制定标准规则。“人是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国家的手段;国家是为个人而存在,而非个人为国家而存在”。“对行政决定的理解、接受是对行政机关产生信赖的起点,这也警醒公权机关在未来的执法中,除了要确保活动在法律的框架内,恐怕还要放下身段,充分地履行一些软性的程序规则,尤其是及时和充分的事实告知,认真和全面的理由说明,由此才能使实体正确的行政决定同样获得可接受性、可理解性与可信赖性。个体对国家的信赖是现代国家赖以存立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法律中被特别强调和保护的价值,而这种信赖的产生又建立在公权机关在诸多个案处理中的客观立场、友善姿态的经年累积。这来之不易的信赖值得被真正珍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