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政法大学赵宏教授法律随笔集;罗翔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赵宏教授的法律随笔,以近年的时事新闻引入,普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对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法律说到底,真正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行政法作为“小刑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给孩子起名“韦我独尊”是否寻衅滋事?能否通过穿衣立法,以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网暴事件背后的平台是否有责任等。

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行政法视角切入普法,是法治科普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权力的边界,就是个人自由的边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探索即自由
  • 序: 最可贵的是前进的勇气
  • 个案的正义
  • 司法回应道德,法官应如何说理
  • 一封判决书的正义
  • 江某案中的刑事责任
  • 江某案中的民事责任
  • 裁判说理的问题:司法道德化的隐忧
  • “塔西佗陷阱”和法官的角色
  • 修剪自家的香樟树,被高额处罚合法吗
  • 香樟树案处罚的直接依据
  • 过度修剪还是砍伐?
  • 将自买的树木移入公共绿地是否还有处分权?
  • 处罚是否违反过罚相当原则?
  • 法律惩罚应符合公众的道德期待
  • 知假买假与法律衡平
  • 小作坊经营者被判惩罚性赔偿,到底冤不冤?
  • 知假买假,到底该不该获得惩罚性赔偿?
  • 如何看待职业打假人?
  • 面包店被罚到底冤不冤
  • 面包店被罚到底冤不冤?
  • 为何公众会普遍为面包店抱屈?
  • 行政处罚考验执法者的理性判断和人文关怀
  • 一捆甘蔗敲响的警钟:市容执法与公务外包
  • 抢夺甘蔗属于什么行为?
  • 城市是否美好宜居取决于个人是否被尊重
  • 公务外包及其法律规范
  • 本案中的公务外包合法吗?
  • 法治就是守护每个面对高墙的个体
  • 权力的边界
  • 约嫖未嫖可以定嫖娼吗
  • 约嫖未嫖可定嫖娼的法律依据
  • 扩大定性与惩罚的问题
  • 约嫖未嫖定为嫖娼的规范冲突
  • 数据防疫中患者的信息披露与隐私保护
  • 信息披露与隐私保护的矛盾
  • 信息权概念在法律上的出现
  • 国家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法律限制
  • 对患者信息的披露在多大范围和限度内是正当的?
  • 私人主体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法则
  • 个人在数据时代不应被透明化和客体化
  • 文明码被骂退:警惕被数据操控的人生
  • 被骂退的文明码
  • 信息权保护的是什么?
  • 如何防止过度收集和不当使用个人信息?
  • 再看文明码的问题
  • 数据化时代个人也并非客体和手段
  • 单身女性冻卵:法律究竟该持何种立场
  • 单身女性冻卵禁令及其政策考量
  • 单身女性冻卵背后的女性生育权
  • 平等保护与身份歧视
  • 风险控制与国家责任
  • 抢生二孩到底该不该罚
  • 社会抚养费到底是什么?
  • 政策调整后还能否追溯此前的“违法行为”
  • 行政执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 良好行政与有温度的执法
  • “调剂孩子”已经构成犯罪
  • 调剂孩子构成犯罪
  • 倨傲的受理告知书
  • 事件背后的基层执法生态
  • 执法的温度
  • 仅有正确是不够的:“抢孩案”后的公权信任危机
  • “抢孩案”事件始末
  • 案件涉及的法理问题
  • 案件背后的公权信任危机
  • 高铁掌掴案:“以暴制暴”的法律立场
  • 两个版本,两种叙事
  • 另一种选择和治安管理处罚的特性
  • 掌掴回击两次还是正当防卫吗?
  • 回骂和还击就该负法律责任吗?
  • 私力救济还是公力救济?
  • 任何人的死都应被认真对待
  • 某品牌定位装置掉线案的基本事实
  • 本案中的处罚依据与具体适用
  • 电子处罚的法律规制
  • 警惕技术蜕变为另一种权力
  • 任何人的死都应该被认真对待
  • 拐卖妇女案:公共责任中的缺位者
  • 妇女生而为人的尊严不容他人践踏
  • “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中的公共责任缺位者
  • “这个世界不要俺了”
  • 迟到的判决:“丰县生育八孩女子”案为何未追究强奸和收买
  • 为什么未追究收买犯罪?
  • 为什么报请最高检追究拐卖者的刑事责任?
  • 为什么未追究强奸罪?
  • 被拐妇女的婚姻认定
  • 迟到的判决是否正义?
  • 法律如何夺回被偷走的人生
  • 冒名顶替案中的法律问题
  • 公共责任承担者和国家赔偿责任
  • 被顶替者还能回校就读吗?
  • 法律必须彰显最基本的公义
  • 唤醒沉睡的条款:行政拘留暂缓执行
  • 复议后停止执行还是不停止执行?
  •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行政拘留暂缓执行规定
  • 行政拘留暂缓执行为何那么难?
  • 治安管理处罚的目标追求
  • 自由的价值
  • 孩子生病而不救治,父亲“无罪”?
  • 刑事责任最终可能都无法证立
  • 孩子的医疗救治究竟谁说了算?
  • 未成年人事项,究竟是国事还是家事?
  • 没事找事就是“寻衅滋事”?
  • 如何理解作为行政违法的“寻衅滋事”?
  • 哗众取宠、调侃戏谑是否就属于“寻衅滋事”?
  • 冒犯公权属违法?
  • 穿和服拍照何以涉嫌寻衅滋事
  • 寻衅滋事为何被不断滥用?
  • 穿和服拍照到底侵犯了什么法益?
  • 写作色情小说到底是什么自由
  • 色情作品就不是艺术吗?
  • 艺术自由的限制与限制方法
  • “天一案”的余想
  • 艺术如何在战争中选边
  • 受战争影响的艺术家
  • 因解聘而受到影响的艺术自由
  • 艺术自由为何不能由一般道德左右?
  • 捷杰耶夫的音乐会带毒吗?
  • 什么才是艺术的良知?
  • 劣迹艺人封杀与职业禁入
  • 劣迹艺人封杀引发的法律争议
  • 行业禁入的法律性质
  • 行业禁入的法律规制
  • 永久抵制符合过罚相当原则吗?
  • 公众人物是否要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 网络的秩序
  • 污人清白真的没有代价吗
  • 越来越流行的社死
  • 网暴同样属于暴力
  • 网络也并非法外之地
  • 围观者的责任追究难题
  • 唯有善意和信赖才会将人送往金色梦乡
  • 社会性死亡越来越多,网暴岂能法不责众
  • 虚拟世界的群体极化
  • 法律如何惩罚网暴?
  • 法不责众的难题
  • 平台的提前干预和积极介入
  • 网暴汹涌,平台不能只做“避风港”
  • 反网暴三难:立案难、取证难、定损难
  • 平台的责任与平台的禁区
  • 除了反网暴指南,平台还能做些什么
  • 我们与恶的距离:谁是下一个?
  • 举报条款被利用,无法抑制的公报私仇
  • 法律为何鼓励举报?
  • 鼓励举报带来的问题
  • 释放无限光明和制造无边黑暗的都是人心
  • 人人非孤岛,不要打听丧钟为谁而鸣
  • 《开端》里的法治细节
  • 公车上猥亵他人的法律责任
  • 恶意会滋生出更大的恶
  • “开免提”是否涉嫌侵犯通信秘密?
  • 我们坐在同一辆公交车上
  • 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 像巴赫一样的复调写作
  • 无差别杀人背后的社会问题
  • 见义勇为的法律问题
  • 坚持在循环里沉浮而不退却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权力的边界

    没想到还是罗翔老师推荐的书📚前阵子上海有个王先生还是什么先生,把自己家门口自己买的种的树给砍了,收到两百万罚单的时候打开的这本书。我之前觉得这事儿听荒唐的,没想到书中还真给了解释,法律上的定义是,你居然种出去了,种在不属于房本上的地方了,那么它就不再是你的私有财产了。因此,你不上报无故砍掉确实违法了。还有就是像职业打假人,专门去找假货买了要赔偿,观众看着挺过瘾,但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不合法的。不知情购买的可以赔偿,而知情还购买,就不可以得到赔偿了。书中的例子都是来源于生活,真的很实用。天天在网上看各种 “新闻” 不如这样一本来的实在 (^-^)/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人非孤岛

      “人人非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英国诗人多恩的名篇如今仍被人们时常提起。《权力的边界》收录了作者赵宏曾经发表过的精彩文章。紧贴时事、严谨专业、富有人文关怀,本书在拥有以上特点的基础上,还有罗翔以及《正义的回响》陈碧作序推荐。打开此书,每一篇都和日常生活离得很近。1. 专业扎实面对社会热点事件,大多数人都喜欢发言,甚至会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作为法律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士,作者的文章不光有分析,还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因为作者所具有的专业背景,其给出的专业意见也让人更为信服。有些时候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仔细阅读之后收获不少。本书中作者不只是简单的普法,更不是对于法条的生搬硬套。借助社会热点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可要没有点过硬的专业知识做支撑难免会成为哗众取宠的跳梁小丑。2. 以小见大稍微看一眼目录就明白这是一本随笔集,内容却和小论文差不多。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作者着眼于具体的案例,又不局限于此。以小见大,让读者的视野为之拓宽。聚焦于眼前的事件,确实可以从法律学者的角度给出专业的分析,可也不要忘了类似情况的存在。更加不能忽视的是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和因果链条等。理论上的分析更要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否则再精彩也只是纸上谈兵。网暴如今变得不再陌生,甚至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作者通过相关案例的具体分析,一方面展现出当前法律体系对此的强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提醒读者这些实践起来依然存在着不小的挑战。诸如此类的情况在作者的笔下并不少见。如此安排不仅可以让专业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还可以让普通读者在接地气的分析和建议中有所收获。当我们是旁观者,可能会看得比较清楚。要是置身事内又该如何?想要避免和改变,又该从何下手?看完作者的内容,读者更加明白其中的关键所在,而不再是人云亦云、不懂装懂。3. 人文关怀作为一个喜欢村上春树到有些相似的读者,作者的人文关怀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不光富有同情心,还有着实践方面的丰富经验,自然给出的建议和分析更具有实操性。法学家卢埃林说,“对法律人而言,只有理想而没有技术,那可能是愚蠢的;只有技术而没有理想,那可能是罪恶的。” 本书不敢说是完美实现技术和理想的结合,也至少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一个个的案例分析中,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专家视角带来的法律知识,还有着对事件各方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些内容在时光的侵蚀下不光没有贬值,反而历久弥新、弥足珍贵。或许书中提到的具体案例很快就会失去热度,从门庭若市到无人问津,可不管什么时候翻看作者的专业分析,读者依然都可以从中汲取到其身为法律工作者所具备的经验与智慧。哪怕身处象牙塔,作者也没有被其限制,反而一直扎根于广阔的现实世界。也正因为此,书中的内容更具有生命力。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益颇丰,进而重新审视脑海中的一切,得以让大脑保持更新迭代、与时俱进。4. 鸡蛋高墙专家学者很容易因为知识的积累而滋生出傲慢等负面情感,作者则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反而变得更容易为普通读者所接受。很明显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是为普通人所生活的现实在做出不懈努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获奖致辞中曾提到了 “高墙与鸡蛋” 的隐喻。为大众更熟悉的是坚定站在鸡蛋那边,作者从中不光看到个体的无力,更看到了保护个体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一系列现实挑战。在一个个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个体的灵魂与尊严,这些人的处境随时都可能变成我们的。在新闻从眼前消失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应该记住以往的经验教训,更不能忘记了这些活生生的人。站在鸡蛋一边的善念很容易让人自我感动,可若因此不择手段就有些得不偿失。事实上本书努力提倡的不光是目的善,更注重手段善。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更加明白其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着许多的严峻挑战。极端之间的摇摆不定,让人们像翻烙饼一样在踌躇满志和万念俱灰之间不断反复。在此之外,时常存在着第三条路线,也可能在努力探索中发现更多的道路。5. 有限之外不管是我们读者,还是像作者这样的法律人,难免会对法律抱着一些美好的幻想。我们希望可以惩奸除恶、匡扶天下,但现实中不公总是存在,法律所能做到的更是有限。法律的有限,让其在最低限度内有所作为,保证最为基本的公平正义。若非如此,人性中的幽暗角落会让现实生活中充满挥之不去的阴霾。在此之外,我们也有更多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以书中提到的网暴为例,法律制裁是有限的,很多程度上还依赖于我们自身的道德自律。滞后和有限并不是无所作为的理由,认清现实之后我们可以更加朝着目标去奋斗。粉色头发少女郑某的故事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网络上的黄谣是否就此消失?网暴还会卷土重来吗?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只是在当下多少都带有些悲观色彩。人心既能释放无限光明,又能制造无边黑暗。我们确实是结合了动物性和神性,至于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什么还是未知之数。单就此而言,我们就不能轻言放弃。没有盖世英雄的降临,平凡的普通人也可以做出英雄之举。6. 写在最后广大网友熟悉的罗翔出了《圆圈正义》等书,陈碧有了《正义的回响》,李红勃出版《法律通识》,作者的朋友圈子还真是不简单。本人有幸读过这些书,整体感觉还是很不错,值得阅读和推荐。作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和陈碧还经营了一个公众号 “法律圆桌”,其中时不时更新的文章依然是质量不减。不少我们熟悉的事件在其中都可以收获到更多的启发。《想点大事》提倡我们学会法律这种思维方式,但更不能忽视了现实中对法律实践的重视。比如作者最近在公号更新的一篇就提到了执法目的正确也要考虑手段上的恰到好处。人终究不能被只当做手段,法律亦是如此。相比于具体的条文案例,更值得留意的是我们心中所怀抱的那个世界。现实可能和理想有所出入,可靠拢还是远离仍取决于我们的行动。抛去专业学者等外在的身份,我们都是普通人,能力有限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若不朝着想要的方向去努力,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它变成我们厌恶的模样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权力有边界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96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十二)法律 - 法律通俗读物《权力的边界》(340)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法律的领域开始,选择法律通俗读物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四本是《权力的边界》,中国政法大学赵宏教授法律随笔集;罗翔作序推荐。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赵宏教授的法律随笔,以近年的时事新闻引入,普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对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法律说到底,真正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行政法作为 “小刑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给孩子起名 “韦我独尊” 是否寻衅滋事?能否通过穿衣立法,以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网暴事件背后的平台是否有责任等。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行政法视角切入普法,是法治科普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权力的边界,就是个人自由的边界。2、精彩内容:①探索即自由我在大学没学明白的那些概念、原则,在多年以后被这些故事里的人和事,激活了。你没学过也没关系,翻到任何一页,都可以了解国家权力的折叠和切面,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就是生活。我们的友谊是从读书会开始的,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读书这件事一直没有中断过。我读到一本好书就会第一时间说:我快读完了,你们别买了,下次吃饭我带上。我看书的时候很喜欢批注,所以她再读的时候就知道我在想什么。罗翔老师也有同样的习惯,但他借书的时候很小心,必须先翻一翻自己写了些啥。然而书借多了也防不住这些,我们经常翻到某一页,对着他的某个批注暴露的小心思哈哈大笑。权力的边界很清晰,权力的行使很克制。管得少,才能有学术自由,才能有宽容的氛围,才能有参差多态。据说大疆公司被采访问到深圳政府为它做了什么?大疆的回答是,什么都没做,没管就是最好的支持。同样,我们现在的俱乐部虽然一直被诟病为 “老破小”,但在管多少、怎么管上还是一直秉持着无为而治的精神,也许这和本届俱乐部 CEO 是行政法出身有关。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看透了学术界的浮华不堪,决定以消极抵抗的方法拒绝一切学术写作,也不再参与任何学术会议。但是赵老师告诉我,看得太重与看得太淡其实都是看不开的一种体现,一如自负与自卑同为自恋的两翼,愤世嫉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求而不得的自欺而已。②个案的正义江某案最初曝出时,罗翔老师就曾写下评议:“不要轻易向他人抡起道德的杀威棒。” 认为刘某曦的作为只是道德问题,并不构成犯罪。为解释这个结论,罗老师还举例说:“当我对刘某曦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我不断地反问自己一个问题:在那种情况下,我会不会也如此懦弱?我很想做一个勇敢的人,但我并不知道当真正的挑战来临的时候,我会不会像自己所想象的甚至所宣称的那般勇敢。” 他在此处所表达的换作法律专业术语就是所谓 “一般人标准”,即法律义务的设定要考虑一般人能否达到,而并非道德高洁的义人。既然是一般人,自然要考虑一般人都会有的自私、懦弱甚至幽暗心理。也因此,济危扶困、舍生取义是美德,却非法律义务;刘某曦因为怯懦恐惧而锁上房门,阻断了江某的唯一活路,需要道德谴责,却不构成犯罪。法院引述法律原则判案一般都是法律缺乏明确的规范依据时,而良善美德这些道德法则通常也只有在实定法无法发挥效用时才作为补充。其原因就在于,公序良俗、良善美德不仅意涵常常模糊不定,也因为过于道德化而极具主观性。因此如过度使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误伤。行政执法中的一个极端案例可为此提供佐证。直接的道德褒扬和谴责似乎就与司法存在一定的违和。这里的认识误区其实是,司法的确应有道德关照,应经得起道德标准的审视,却不宜直接在个案中对当事人进行道德评价和审判,更不宜直接用道德判案。换言之,司法对道德的回应,应经过规范和解释的过滤,应转换至法律的语境之下,而不应过于直接和积极。③权力的边界刑法认为,故意犯罪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由相互连接的预备阶段与实行阶段组成。虽然从严格意义而言,只有犯罪既遂才符合犯罪构成,但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又都属于刑法中 “修正的犯罪构成”,即属于犯罪的特殊样态。其中,“犯罪预备” 是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施犯罪的特殊形态;“犯罪中止” 是指无论在犯罪预备阶段还是在犯罪实行阶段,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行为,或者自动不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未遂” 是已经实施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在数据时代下,因为信息收集、储存、整合、传播及处理方式的彻底革新,人们无法再逃遁于 “隐私” 之下获得完整隐秘的个人空间。通过获取、汇集和整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留下的种种生活痕迹,数据技术完全能够在短期内描摹出与个人的实际人格相似的 “数字人格”,从而使私人图像一览无余地暴露于他人的窥视之下。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