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中国传媒大学在中国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合作高校、媒体和企业形成了强有力的协作网络。
内容简介
中国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的可靠保障;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切实解决社会问题、科学把握应对方法的科学抉择;是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核心要素,也是应对全球传播格局变革的重要举措。为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中国传媒大学举全校之力,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媒介发展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媒介音视频重点实验室、国家广播电视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融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国家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等单位;汇聚了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行业优势、科研优势,实现了强强联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播能力建设。参与中国传播能力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的协同高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以及相关媒体、研究机构、企业单位在教育资源、行业资源、科研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在国内均居领先地位。中国传媒大学与他们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基础。他们为中国传播能力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并形成了良好合作的长效机制。本届研讨会以“创新与发展:中国传播体系变迁、政策调整及人才培养”作为主题,将围绕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需求,分享建设经验,探讨提升国家传播能力建设水平的路径。《创新与发展:关于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具体议题涉及国家传播制度变迁与政策调整、国家传播主体传播力提升与测评、数字媒体与媒介融合、下一代互联网与未来网络信息传播环境、新媒介环境下舆论生态与舆论引导、重要地区与热点问题传播对策、媒体传播效果评估与大数据应用、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战略、国家传播技术支撑、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战略·智库·协同·创新
- 中国传播能力建设战略规划
- 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实力
- 第一个关键点:造就优秀人才
- 第二个关键:深化体制改革
- 第三个关键:坚持全面创新
- 第四个关键:加快融合发展
- 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与文化自觉漫谈
- 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具有“顶天立地”的价值与意义
- 文化自觉是搞好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的前提
- 当前我们传播研究上文化自觉缺失的表现
- 我们传播研究的文化自觉,需要研究者和管理部门合力营造
- 导向为魂,内容为王
- 观察与思考:影视政策制定对中国影视业发展的影响
- 一、纪录片领域的政策推动有效加快了平台建设和精品生产步伐
- 二、“限唱令”等政策的出台对中国电视荧屏的净化与格局重构产生巨大影响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加强我国传播能力建设的几点意见
- 以孔子学院为平台,促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 一、何为国际传播能力
- 二、三大平台推进对外传播能力提升
- 三、孔子学院平台能做什么?
- 四、利用孔子学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
- 五、关于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几点思考
- 推进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大数据视角
- 一、计算方式革命奠定了大数据的时代意义
- 二、社会控制手段“质”的飞跃凸显了大数据的政治意义
- 三、政治边界内涵改变和重组揭示大数据的国际传播意义
- 余论
- 中国传播能力建设创新格局
- 关于媒介转型的五个论点
-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思维的重新审视
- 一、乐观地想象全球化的前景
- 二、以科学的名义修正全球化的危机
- 三、以自由的名义揭示全球化反人性的内容
- 四、跨文化传播的思想处境
- 当前电视城乡传播格局与社会转型
- 一、电视传播高渗透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
- 二、城镇化进程驱动城乡收视的结构性消长
- 三、农村观众结构快速老龄化折射乡村空心化
- 四、农村儿童电视高依赖代偿缺失的家庭生活
- 五、城乡观众节目内容偏好显现乡村代际差异
- 结语
-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传播战略
- 一、中国人口问题的五个方面
- 二、人口问题与传播的热点
- 三、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传播战略
- 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及其对传播格局的影响
- 一、产能过剩是新型群体传播的社会土壤
- 二、互联网是群体传播无时不在的“物理空间”
- 三、时政新闻成为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博弈
- 四、媒体的网络营销是大众传播借力群体传播
- 五、网络推广、文化营销是组织传播对群体传播的利用
- 六、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交织是谣言产生影响力的根源
- 中国传播能力建设实践策略
- 大型国有企业形象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 一、研究设计与思路说明
- 二、研究发现
- 三、应对策略与具体建议
- 电视主流媒体承载重大时政报道的新思维
- 一、两会报道的媒介特征与“走基层”的植入对接
- 二、十八大报道的媒介态势与“走基层”的视角
- 三、走基层丰富电视重大时政报道的维度与视域
- 四、“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作为媒体策划行为的思考
- 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微博传播风险
- 一、微博引发的社会风险
- 二、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微博引发的风险
- 三、结论:化解媒介传播风险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素养
- 中国传播能力建设技术支撑
- P2P技术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
- 一、引言
- 二、系统架构
- 三、关键技术
-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 五、结论
- 网络大数据反挖掘
- 新媒体技术与艺术融合初探
- 一、引言
- 二、立体电视内容制播技术
- 三、DMS动声系统
- 互联网微视频传播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 二、微视频传播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导因的数据化分析
- 三、针对当前微视频传播中主要问题的对策研究
- 四、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中国传播能力建设创新模式
- 新疆广播电视传播能力建设
- 一、什么是传播能力建设?
- 二、新疆广播电视工作特点
- 舆论场“偏激共振”的成因分析与消除策略
- 舆论场格局之变——异军突起的网络意见共振圈
- 舆论场偏激共振的成因分析
- 舆论场偏激共振的消除策略
- 网络新媒体对人们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
- 一、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参与现实事务的思维方式
- 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思维方式
- 三、互联网使人们形成了虚拟与现实混成的思维习惯
- 四、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全球思维方式
- 五、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多元化思维方式
- 六、互联网使人们的思维趋向碎片化和肤浅化
- 七、互联网是人脑的隐喻
- 中国传播能力建设人才培养
- 协同·创新·坚持
- 一、协同各方力量,打造平台延展力
-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生命力
- 三、有所变,有所不变
- 数字时代影视教育的新一轮“自定义”
- 一、数字时代,影视教育遭遇强烈“震感”
- 二、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进化之路
- 三、三维合一:构建传播内容创作研究的“大平台”
- 关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与思考
- 一、立足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创新
- 二、契合全球传播的课程体系创新
- 三、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师资队伍创新
- 四、顺应媒介发展的融合实践创新
- 附:成果辐射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