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年届九旬的中共党史研究权威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力作,作者历40多年的辛亥革命专题研究考证。

内容简介

本书是“金冲及文丛”之一种。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生、发展、胜利和失败的全过程做了系统的历史阐述。第二部分“辛亥革命研究”,精选自作者40余年来所写的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文章,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盟会人的政治方案、护国运动中的政治力量等各个专题进行考证。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分 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 一、祖国在危急中
  • 二、“洋人的朝廷”
  • 三、新的社会力量在成长
  • 四、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
  • 五、戊戌维新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
  • 六、留日学生趋向革命的转折
  • 七、苏报案
  • 八、革命力量的集结
  • 九、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 十、早期三民主义学说的提出
  • 十一、要不要革命的一场大论战
  • 十二、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
  • 十三、光复会、岳王会的革命活动
  • 十四、清王朝覆亡前的大混乱
  • 十五、立宪派发动的请愿速开国会运动
  • 十六、广州新军起义和“三二九”起义
  • 十七、四川保路运动
  • 十八、文学社、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的活动
  • 十九、武昌首义
  • 二十、各省的四起响应
  • 二十一、南京临时政府
  • 二十二、袁世凯夺取胜利果实
  • 二十三、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 二十四、建设梦想的破灭
  • 二十五、初期新文化运动
  • 二十六、世界范围大变动对中国的影响
  • 二十七、新时期的开端
  • 第二部分 辛亥革命研究
  • 一、云南护国运动的真正发动者是谁?
  • (一)
  • (二)
  • (三)
  • (四)
  • 二、论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兴中会的成立
  • (一)关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酝酿和形成的道路
  • (二)关于兴中会的成立
  • 三、武昌起义告诉了我们什么?
  • (一)
  • (二)
  • (三)
  • (四)
  • 四、“军国民教育会”史实考辨
  • 五、《清议报》的两重性
  • (一)
  • (二)
  • (三)
  • (四)
  • 六、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 (二)关于立宪派的评价
  • 八、试论孙中山晚年的道路
  • (一)孙中山为什么要护法
  • (二)第一次护法失败后的反思
  • (三)第二次护法中的矛盾心理和新的思考
  • (四)第二次护法失败后的新选择
  • (五)国民党一大前后达到的高峰
  • 九、同盟会与光复会关系考实
  • (一)
  • (二)
  • (三)
  • (四)
  • 十、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
  • (一)起义发动的地点
  • (二)起义依靠的力量
  • 十一、从兴中会到同盟会
  • (一)
  • (二)
  • (三)
  • 十二、护国运动中的几种政治力量
  • (一)
  • (二)
  • (三)
  • 十三、孙中山的世界眼光
  • (一)
  • (二)
  • (三)
  • 十四、救亡唤起启蒙
  • 救亡已成为中华民族行进的主旋律
  • 中国近代民主启蒙运动的真正起点
  • 救亡和启蒙都不能离开民众的力量
  • 十五、中国近代的革命和改革
  • (一)
  • (二)
  • (三)
  • (四)
  • 十六、民初同盟会人的几种社会政治方案
  • (一)孙中山的“振兴实业”主张
  • (二)宋教仁的“政党内阁”主张
  • (三)黄兴、蔡元培和戴天仇
  • (四)历史的教训
  • 十七、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的鸟瞰
  • (一)各省响应的大体进程
  • (二)各省响应的几点剖析
  • 十八、武昌首义二题
  • (一)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关系
  • (二)黎元洪为什么被推为湖北都督
  • 十九、甲午战争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 甲午战争带给中国人的强烈刺激
  • 中华民族新觉醒的特征
  • 二十、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阶段性
  • 第一个阶段:民生主义的产生
  • 第二个阶段:重点转到“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上来
  • 第三个阶段:“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 结语
  • 二十一、义和团运动百年祭
  • 二十二、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最早提出的,但他后来抛下了这面旗帜
  • (二)民族主义思潮在留日学生中逐步高涨为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主义纲领作了思想准备
  • (三)孙中山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巨大贡献:突出地强调民族平等的观念
  • (四)对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主流的评价
  • 二十三、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 一百年前的那场争论
  • 清朝统治集团的状况
  • 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 清朝政府的预备立宪和其他
  • 清朝统治集团的覆灭
  • 二十四、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 巨变从何而来
  • 它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中国?
  • 历史的局限和启示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们往往容易按照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他所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在历史研究中常常造成失误。因为看来十分类似的东西,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有很不相同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谈论历史时常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其实并不能说完全失败,具体到辛亥革命那个历史条件,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启迪了中国各个阶层救国的热忱。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但这绝不能说辛亥革命是完全失败的,它给后人留下的也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而已,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要带入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同时也要思考它对于我们现世的影响。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