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介绍黑格尔思想的最佳著作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黑格尔哲学权威弗雷德里克·拜塞尔全面阐述黑格尔思想的一部力作,是作者三十年来反思黑格尔及其同时代人的产物。

作者首先探讨了黑格尔思想产生的语境,即德国启蒙运动的危机。接下来对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宗教思想、辩证法、社会和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以及美学做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黑格尔的思想以深刻晦涩著称,而作为西方古典哲学研究大家的拜塞尔,却能以非常清晰和精炼的方式,展现黑格尔思想的魅力。本书可说是介绍黑格尔思想的最佳著作之一。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前言
  • 前言
  • 缩略语
  • 黑格尔之外的哲学家
  • 年表
  • 导论
  • 相关性问题
  • 方法问题
  • 略传
  • 第一部分 早期观念与语境
  • 第一章 文化语境
  • 启蒙的黄昏
  • 反基础主义
  • 泛神论论争
  • 虚无主义的诞生
  • 历史主义的兴起
  • “理论—实践”之争
  • 第二章 早期理想
  • 浪漫主义的遗产
  • 至善
  • 伦理理想
  • 政治理想
  • 宗教理想
  • 分裂的挑战
  • 第二部分 形而上学
  • 第三章 绝对观念论
  • 形而上学问题
  • 何谓绝对
  • 主—客同一
  • “观念论”的含义
  • 观念论与实在论、自由与必然的综合
  • 泛逻辑主义的神话?
  • 第四章 有机世界观
  • 有机的维度
  • 有机论的兴起
  • 古典的和基督教的起源
  • 斯宾诺莎的遗产
  • 康德的遗产与挑战
  • 回应康德
  • 为《自然哲学》辩护
  • 关于《自然哲学》的神话
  • 第五章 精神的领域
  • 生命和精神
  • 爱的精神
  • 爱的形而上学
  • 爱的转变
  • 第六章 宗教的维度
  • 永无止境的争论
  • 早期对于基督教的批判
  • 法兰克福时期的倒转
  • 新宗教
  • 成熟的观点
  • 上帝的概念
  • 同一性论题
  • 第三部分 认识论的基础
  • 第七章 辩证法
  • 形而上学的批判性基础
  • 关于辩证法的神话和传说
  • 《逻辑学》中的辩证法结构
  • 《精神现象学》中辩证法的任务
  • 第八章 唯我论和主体间性
  • 虚无主义的幽灵
  • 论证的语境
  • 欲望辩证法
  • 主人和奴隶
  • 第四部分 社会和政治哲学
  • 第九章 自由与权利的基础
  • 形而上学与政治
  • 自由的概念
  • 自由的背叛者?
  • 法律的基础
  • 马基雅维利的挑战
  • 一个改革者的观念论(理想主义)
  • 第十章 黑格尔的国家理论
  • 黑格尔的政治规划
  • 对于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批判
  • 伦理生活
  • 有机国家
  • 市民社会
  • 国家的结构和权力
  • 第五部分 文化哲学
  • 第十一章 历史哲学
  • 黑格尔与历史主义
  • 历史中的理性
  • 理性的狡计
  • 恶的问题
  • 生命的意义
  • 黑格尔反对存在主义者
  • 第十二章 美学
  • 黑格尔美学的悖论
  • 从属论
  • 艺术作为认知
  • 艺术之死
  • 后记: 黑格尔学派的兴衰
  • 术语表
  • 注释
  • 第十章 黑格尔的国家理论
  • 第十一章 历史哲学
  • 第十二章 美学
  • 后记: 黑格尔学派的兴衰
  • 拓展阅读
  • 一般性的介绍
  • 文化和语境
  • 思想发展
  • 现象学
  • 逻辑学
  • 社会和政治哲学
  • 宗教哲学
  • 历史哲学
  • 美学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总结一下谢林的长达 60 多年的学术生涯,我们可以说早期的谢林是德国观念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这本《先验观念论体系》,既发展了康德和费希特关于 “自我” 的思想,又预示了黑格尔那个 “绝对精神” 自我展开的体系。但是谢林后期的思想给德国观念论敲响了丧钟,标志着这场哲学运动的终结,因为他越来越从 “自我” 这个观念性的存在走向了 “神” 这个绝对的存在者,这就走向了观念论的反面 —— 实在论,也就是从某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开始构建哲学体系。

      1
      评论

    出版方

    华夏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是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以专业出版为特色,兼顾大众出版与教育出版,在经济、管理、西方哲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等专业出版门类形成主题系列,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在图书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在读者中享有良好的信誉和阅读忠诚度。曾系统推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成为文学经典阅读的基本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