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类型
7.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1千字
字数
2008-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生命只不过是个长长的雨天,而身体是一把给这天用的雨伞……
内容简介
人到中年的他是一位鞋子测试员,整天穿着高级半成品鞋在街头闲晃,为厂商撰写试穿心得。女友刚刚离开他,因为终于受不了他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而他,虽然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别人看重的才华,却因为找不到对生命的认同,始终觉得自己像只高级半成品鞋。
一个失败者的人生故事,一种不可安慰的忧郁和清醒……
事实上,我越来越不想说话,这让我有点害怕,因为我不知道我这辈子这么多沉默的时刻是否还算正常。我近来想到,该寄给我认识及认识我的人一份沉默时刻表。星期一和星期二会是一直沉默,星期三和星期四只有早上一直沉默,下午则是宽松性沉默,也就是可以短暂交谈和短暂通电话。只有星期五和星期六,我会愿意说三道四,不过也要十一点以后。星期天则是绝对沉默。
目录
-
版权信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展开全部
在“想逃离”与“无法放弃”之间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幸福的。但我知道,继续走下去,比停在这里更值得。—— 读《一把雨伞给这天用》书中,"一把雨伞" 象征的不是一件实用物件,而是在灰暗日子里为自己撑起的一点点保护;是在看似无意义的日子中仍让你愿意走下去的一点信念;是那个你宁可默默握在手中也不愿放弃的 "微光"。四十六岁的男主活在没有内心认同的世界中,等着所有活着的人承认自己难堪的那一天。谦卑提醒他要聆听别人白痴的故事,厌恶则挖苦他那倒霉而不幸的处境。悲催和不幸原来是隐藏在小心翼翼的举动中。一个活得深沉又孤独的中年男人,在克制中隐忍,在不被看见的状态中观察着这支离破碎的生活。这本书的节奏很缓慢、情绪很细腻,却能在无数细微的片段中击中人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对本书的深度思考:书名中的 "雨伞" 象征了人生中微弱却顽强的保护意志。它代表着人在庸常、灰暗、机械的生活中,为自己撑起的一点秩序感、体面、尊严,甚至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与坚持。当世界不给你屋顶,你至少还有一把伞。主人公虽然 "只是一个鞋子试穿员",但他依旧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着他所生活的城市。他明知生活无意义,但仍不放弃形式上的 "坚持"。雨伞,就是他不被吞没的姿态。书中主人公的状态一直是 "活着,却不在场"。这是一个最深刻也最令人共情的状态,他有工作,但他的那份工作既边缘又荒诞,他甚至无法靠那份工作养活他自己;他有思考,但从不参与公共表达;他对生活有深刻的感知,但从不与任何人真正建立深层的关系。他话不多、情绪克制、看似无为,其实是他的一种在 "即将失控的世界中保有最后控制力" 的方式。这种状态是不是我们也很熟悉?很多时刻,你是不是也在一边走,一边怀疑着:"我真的是在生活吗,还是只是对生活妥协的一部分?" 书中男主几次想要扔掉自己穿着的夹克,这是一种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深刻挣扎与渴望挣脱。他越来越无法认同 "自己是谁",也越来越觉得 "穿着得体" 的自己,只是一具形式化的壳。所以,当他几次想脱掉夹克、丢弃它,是想挣脱掉一种被社会规定的 "人样",想要摆脱那种 "我必须是一个体面人" 的压力。他想象着如果扔掉夹克,也许就能 "脱离结构",成为自由而真实的个体。哪怕这样会被看作是 "精神不正常",他也觉得那可能才是 "真正的自己"。这其实是他对 "精神自由" 的一种本能渴望。然而,耐人寻味的是 —— 他并没有真的把夹克扔掉。他只是不断地在想象、计划、靠近这个行为,却又无意去真正地实现这个想法。他想自由,但无法彻底脱离社会;他想叛逆,但已习惯了有结构的生活;他想真实,又不得不依赖世俗与现实来维持自我。夹克象征了他没有办法真正离开的壳。这就是整本书中最微妙的主题之一:在 "想逃离" 与 "无法放弃" 之间拉扯。这也是男主一再游走在清醒与混沌、存在与失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原因。读到这里的你是否也一样?你是否也曾想远离那些规矩、限制、标签,想撕掉社会和大众对你定义的重重身份,想成为一个只对自己负责的人,哪怕不被谁理解…… 但最终,你也和男主一样,并没有真的离开,也没有彻底否认现实中的自己。你选择了在保有 "夹克" 的同时,去重新定义你穿它的方式。男主最终没有成功,但他一直在路上。你是否也一样?书中男主数次提到了落叶🍂 这不是简单的秋天背景,它其实是整个故事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自然意象之一。落叶不会轰然倒地,它是 "静静地离开"—— 正如主人公的生活,也是在无声中慢慢沉落的存在。书中的生活是没有高潮的。主人公每天走在城市中,目光平静地扫过人群、墙面、橱窗,而落叶也就这样一点点在街道上堆积、风中飘摇。落叶象征了生活的静默耗散与无声凋落。这种情绪很微妙 —— 不是剧烈的悲伤,而是一种细腻的、持续的 "淡淡的失落感"。所以落叶的出现,其实是男主内在感受的一种投射:我也是这样悄悄地枯萎、飘落的,只是没人看见。落叶是时间可见的痕迹 —— 当他走在落叶堆中,或看到风吹过街道卷起落叶时,他其实是在意识到日子一天一天在过去,他和这个城市之间的 "互动" 只剩下了观察。他没有在 "活着",只是被时间缓慢带走。落叶没有方向、没有归属、没有语言,就像男主自己:存在着,但好像随时可能消失。所以,当男主收集落叶堆积在房间里,看似想要留住些什么 "乐趣"、"享受"、"个人专属的落叶之海"。用男主的话来说:"这个叶片屋的点子只会是纸上谈兵,不会付诸实践的。只要落叶待在街上,我就只能欣赏。我绝不该相信把一部分落叶撒在丽萨以前的房间,就可以拯救落叶或自己,但我也不想为这个不会实现的愿望感到羞愧。" 男主非常清醒地明白,这些 "落叶" 是他的看似的希望、是他的理想主义的坚持、是他的梦想生活的象征物、是他在这个令他不安的世界中的一片乐土。所以,最终,男主觉得这间堆满了落叶的房间 "有点可笑","我过去几天对于落叶的兴致已经大幅消退。它们在干燥的空气中,变得像羊皮纸般易碎。直到昨天我才又拿起其中几片,它们的边缘已经裂开。我不予理会,侧着脚在房间走着,让叶片堆在鞋子前。我再也不会把树叶弄到住处来,我宁可撤掉这个刚布置起来的叶片房间。" 男主的看落叶,是在看一种他幻想中的 "结局"—— 一种不需挣扎、悄然退场的方式。然而理想在现实面前常常脆弱不堪,"像羊皮纸般易碎"。男主在 "花了一个小时彻底打扫住处之后颓然坐到一张椅子上,大汗淋漓,心里空虚。"" 在这片空虚之中闪现出一幅孩童嬉闹的景象,至少和漫步在落叶中的记忆一样久远。"这部小说的情绪基调:灰色、重复、微光。整个故事没有戏剧性转折,只有重复的街道、重复的人、重复的想法…… 就像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但也正因为这种重复,每一丝" 微光 "才显得格外真实:他始终感到童年回忆的难堪,也偶尔感到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令人感伤的温柔;他常常感到羞耻、无能、恐惧,也会感受到偶尔的自在;他接受自己的" 不特别 ",但又不肯彻底麻木、却又没有勇气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与" 怪异 "。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从不鼓吹" 突破 ",而是在讲述男主的一种挣扎的过程。即:只是活着、意识到自己正在活着,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清醒。正在阅读的你,你也一样,不一定要大张旗鼓地" 改变世界 ",你只需要像他一样:撑起一把属于自己的伞,走完那条属于自己的路。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