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萨哈林旅行记》是契诃夫毕生至为自豪的作品,他拖着几近崩溃的病弱之躯,途经一万俄里的苦寒与荒凉,踏进这“不可容忍的痛苦之地”,用文字诊断俄罗斯。

内容简介

《萨哈林旅行记》中的萨哈林岛是北太平洋上介于鞑靼海峡和鄂霍次克海之间的一个长条形岛屿,四面环水,俄罗斯帝国把它当作是罪犯无法逃脱的天然监狱,从19世纪60年代起,将成千上万的政治犯和刑事犯流放到这里,从事苦役劳动。

1890年,契诃夫决定前往萨哈林考察,虽然此时他已出现疑似肺结核症状,多次咯血,身体十分虚弱;但是他坚持说“有必要到萨哈林”这个“不可容忍的痛苦之地”,去研究苦役犯的生存状态。

契诃夫参观监狱、和苦役犯谈话,用卡片记录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的简况,甚至目睹了死刑和种种酷刑,深受震动,“以致后来多次在噩梦中看见这些场景”。三个月后,契诃夫回到莫斯科,花了三年时间,写出《萨哈林旅行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看见同时代人避而不见的真实
  • 译者前言 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
  • 寄自西伯利亚
  • 萨哈林旅行记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愧是契科夫

    往小了说,这本新闻调查完全可以当小说看;往大了说,它是作者对人类苦难命运最深切的关怀与怜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什么《萨哈林旅行记》是这个催人泪下的一间心灵庇护所?

      《萨哈林旅行记》是俄国作家契诃夫 1895 年出版的非虚构文学经典,记录其对沙俄萨哈林岛流放地的实地考察。它是非虚构写作的典范‌,开创 "科学调查 + 文学表达" 文体范式。这本书 “催人泪下” 是因为它直面极致苦难中的人性真相:流放犯的绝望挣扎、原住民的文明失落、女性的双重压迫,这些故事充满了悲剧性的张力。其 “催人泪下” 的根源在于对 “极致苦难中的人性真相” 的揭示。流放犯、原住民、女性是主体的苦难群体,彰显了悲剧的普遍性和结构性。而它成为 “心灵庇护所”,源于契诃夫悲悯且克制的书写姿态:他并非以 “审判者” 姿态记录,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拯救者或愤怒的控诉者,而是一个带着医生般冷静和人道主义者温情的 “观察者” 与 “共情者”,以客观的观察、细腻的共情,呈现苦难中的坚韧与温情 —— 流放犯之间的互助、对知识的渴望,原住民对土地的眷恋,这些人性的微光在黑暗中闪烁。这种姿态让苦难的呈现更具真实感,也让其中闪烁的 “人性微光”(互助、渴望、眷恋)显得无比珍贵和可信。读者在共情苦难的同时,能通过本书完成对 “人性复杂性” 的反思:既看到制度的残酷,也看到个体在绝境中的坚守。这种反思能让我们在现实的困境中获得 “精神的慰藉与力量”,因此它成为 “心灵庇护所”—— 在催人泪下的苦难叙事里,安放对人性、对正义的渴望,让灵魂在理解与共情中找到栖息的角落,并成为汲取力量之所在。从现代视角看,契诃夫的这项工作可以被视为一次伟大的 “创伤见证”。他不仅是记录事件,更是为那些被主流社会遗忘、抛弃的 “边缘人” 和 “失语者” 立传,让他们的苦难被看见,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这个过程本身,对于后世读者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洗礼和心灵的庇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契诃夫伟大之处

        契诃夫看到了同时代俄国避而不及的流牧犯在库页岛的生活,他自己以旁观者角度运用大量真实数据向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揭示发生在库页岛上人道苦难,犯人们和移民过的惨不忍睹生活让契诃夫大受震撼。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