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此刻,张向荣的历史思考正推进到东汉王朝崩解的前夜,他见微知著地定格出,帝国内部破坏离心力的诞生时刻。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的“第二汉朝”是什么样子,儒学在培养“哲人王”的道路上失败后怎样延续自己的文化生命。东汉在前期就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政教体系,即“秦制—儒教”政制,这是稳定汉家天下的“底层逻辑”,然而其中的张力最终促成了秦汉帝国的灭亡,数百年的“大一统”由此崩解。

本书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为什么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

作者尝试以“群像”书写呈现这一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群雄之外普通人的观念乃至时代风貌,辅以图表梳理人物关系,进而追问:东汉的皇权虽然崩解了,但“秦制—儒教”这一结构并未随之覆灭,它又如何寄托在新兴的儒家士大夫身上,得以在后世不断重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图表目录
  • 引子: 一颗头颅的旅行
  • 正午 汉章帝建初四年
  • 一、 太后和民妇
  • 1.暮夏宁静
  • 2.碧落黄泉
  • 二、 六大家族
  • 3.往事并不如烟
  • 4.太后吉祥
  • 5.诸马贵盛
  • 6.华丽家族
  • 三、 太尉的葬礼
  • 7.牟融之死
  • 8.尚书台“三剑客”
  • 9.洛阳的格局
  • 10.庭院深深深几许
  • 四、 汉章帝之志
  • 11.以夷制夷
  • 12.白虎观
  • 13.“小王莽”们和“地方祥瑞”
  • 14.汉章帝的怕与爱
  • 午后 梁冀时代
  • 一、 五湖四海
  • 1.尚书台
  • 2.阳嘉新制
  • 3.天文台
  • 4.东京之士,于兹盛焉
  • 5.宦官的继承者们
  • 6.中常侍曹腾
  • 二、 梁冀的崛起
  • 7.梁商的哀歌
  • 8.李固的决裂
  • 9.儒家皇帝的终结
  • 10.梁妠的苦心
  • 11.空缺十九天的帝位
  • 12.跋扈将军
  • 13.弑君
  • 三、 党人之议自此始
  • 14.杀死“大李杜”
  • 15.“清河”已成“敏感词”
  • 16.梁妠之死
  • 17.政治恐怖主义
  • 18.密谋
  • 19.除梁冀
  • 黄昏 延熹皇帝的十年
  • 一、 复归武宣的皇帝
  • 1.汉家的新秩序
  • 2.秋霜白露
  • 3.李杜案
  • 4.连环案
  • 二、 礼教的圣化
  • 5.李膺和陈蕃
  • 6.登龙门
  • 7.郡吏之道
  • 8.豪族的福祸
  • 9.抚与剿
  • 三、 交锋
  • 10.博弈
  • 11.中不溜皇帝
  • 12.独木难支
  • 13.天子与逸民
  • 14.厮杀
  • 四、 第一次党锢之祸
  • 15.又逢大赦
  • 16.宦官必须毁灭
  • 17.祸起
  • 18.禁锢
  • 19.汉威宗
  • 入夜 第二次党锢之祸
  • 一、 大败局
  • 1.窦氏的野心
  • 2.暴风雨之前
  • 3.窦武和陈蕃
  • 4.孤独的将军
  • 5.张俭案
  • 6.野哭
  • 二、 刘宏的青春期
  • 7.被利用的窦妙
  • 8.侯览之死
  • 三、 放·逐
  • 9.党锢生活之归乡
  • 10.党锢生活之亡命
  • 11.党锢生活之哲人
  • 深夜 汉灵帝退国为家
  • 一、 后党锢时代
  • 1.宦官的门徒
  • 2.王甫之死
  • 3.爱江山更爱我家
  • 二、 黄巾始末
  • 4.黄巾之谜
  • 5.中兴太平
  • 6.战关东
  • 三、 鹿与鼎
  • 7.朝廷的凋零
  • 8.党人的归来
  • 9.放下西凉无人管
  • 10.州部的离散
  • 11.刘宏的最后努力
  • 12.何氏家族的野望
  • 13.袁本初之志
  • 14.萤火虫之舞
  • 黎明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后汉年号简表
  • 世系表
  • 参考书目
  • 后记与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暗潮汹涌处,乱世启新章 —— 读《三国前夜》有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在不经意间碾碎旧秩序,又在废墟中孕育新的格局。在无数人熟知的三国争霸故事之前,有一段被时光掩埋却同样惊心动魄的岁月。《三国前夜》以细腻的笔触、详实的史料,拨开了东汉末年那层厚重的迷雾,带我走进那个王朝倾颓、豪杰初现的特殊时期,让我对三国时代的起源有了更为深刻而立体的认知。东汉末年,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早已暗流涌动。桓、灵二帝的昏庸统治,让外戚与宦官轮番把持朝政,卖官鬻爵之风盛行,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地方豪强兼并土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的民谣,道尽了底层民众在沉重压迫下的无奈与抗争。书中对黄巾起义爆发原因的剖析鞭辟入里,这场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为口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并非偶然,而是东汉王朝积弊已久的必然结果。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如同一把烈火,点燃了天下大乱的导火索,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也让各路野心家看到了逐鹿中原的机会。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英雄与枭雄的身影开始逐渐浮现。何进的优柔寡断、袁绍的志大才疏、董卓的残暴嗜杀,这些人物形象在书中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何进为了铲除宦官势力,竟愚蠢地召外兵入京,结果引狼入室,直接导致了洛阳的混乱和东汉朝廷的进一步衰败;袁绍出身四世三公,本有大好机会成就霸业,却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错失先机;而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后,废少帝、立献帝,独揽大权,其倒行逆施的行为,激起了天下人的愤怒,也让诸侯联合讨董成为必然。这些人物的种种行径,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也反映出在权力与利益面前,道德与忠义的脆弱。书中最让我感慨的,是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左右局势的能力,但他们的命运同样牵动着我的心。战火纷飞中,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为了一口吃食、一片安身之地,不得不四处奔波;无数无名的士卒,在战场上成为权贵们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这些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多么宏大的历史叙事,最终承受苦难的,往往是最底层的人民。《三国前夜》不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它让我明白,三国时代的辉煌与精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的积累与酝酿。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豪杰,如曹操、刘备、孙坚等人,都是在这个混乱的前夜中逐渐崭露头角,磨砺出了日后争霸天下的能力与胆识。同时,它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历史的发展看似充满偶然,实则有着内在的必然性。东汉王朝的覆灭,是其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矛盾激化的结果,而三国时代的到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合上书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仿佛仍在眼前浮现。《三国前夜》让我跳出了对三国故事的固有认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个时代。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更让我对人性、对权力、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也将带着这份感悟,去探寻更多历史背后的故事。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小圈子论文

      本书从汉章帝建初四年开始(79 年),到东汉被曹丕废除的 220 年还有 141 年,就是到《三国》开篇的黄巾起义的 184 年,也有 105 年,因此书名《三国前夜》完全是书商推销噱头,如同以 1914 年一战德国向英国宣战往前推 100 年,把 1815 年英国赢得滑铁卢时,说成是 “一战前夜”,完全是搞笑。很无聊的学术书,来来回回只是把中国传统历史书,文言文的内容按照自己的臆想补充,小圈子相互吹捧,在历史学术圈可能有特点,对大众来说就没意思,内容都是宫廷帝王将相的勾心斗角,说些秦制和儒教等意识形态和思想争论,没有当时的人口,疆域,气候,生产状态,财政收入,人均产值,交通,武器装备,官员比例,政府组织形式和信息交流手段等等,让读者用现在的生活环境业态去臆想 2 千年前的状态,只能误导,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书只是让我自己去复习了一遍东汉史:气候变化的开始: 东汉从汉殇帝(106 年)开始整个中华大地气候变换时期,在秦和西汉时期,现在的陕北是种水稻和水果的区域,而长江以南如同现在的东南亚的湿热区域,还处于开荒阶段,现在的西北是渔民之乡,有粮食,才使得关中地区能够撑住对游牧民族的用兵和军备供应,但随着气候的变迁,频繁的水旱和蝗灾,黄河,渭河决口,北方从过去的种植稻和粟,不得不改种产量低但周期短的豆类。这样,在东汉第一次南方的粮食产量超过北方,不断的农耕定居区域,如果遇到气候灾害,游牧民族为生存的劫掠,北方农耕民族开始了不断南迁。税收需要豪强:东汉国家税收还是延续商鞅的人头税,皇帝是通过联姻,以郡为国,皇帝是国君,州郡太守是地方主君,州郡的管理权威不是来自于皇帝,而是需要和地方豪强结合才能管理。中央政府的 “度田” 就是土地人口调查,而地方豪强想办法欺瞒,东汉只有前三任皇帝是成年人继位,后期的皇帝都是未成年,为抵御功臣集团的相权,皇权自然要依靠外戚家族去平衡相权(也因为皇帝未成年,外戚当权就是自然)。外戚 70 年的政治,让皇权位置失位,为夺回皇权的正统,开始了宦官时代,光武帝吸取霍光,王莽外戚篡权的历史经验,开启宦官由阉人专任,让宦官和士人分离,相权与皇权,决策与执行相互分离和制衡,宦官后期的封侯和养子继承制度,让宦官形成权力集团,这样让行政集团和宦官集团的矛盾激烈。门阀和宦官集体化:东汉也是儒士官吏化的开始,儒学从学术向官吏转变,在白虎贯会议中确定了 “三纲六纪” 为社会伦常,因多任皇帝年幼,所以开始是外戚把持,官学式微后,豪强大族儒学化,地方家族用自己垄断的学术,因为官吏是察举制,阀阅家族开始垄断各地官场。(汉代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父子关系的延续),皇帝慢慢成年后依靠宦官集团夺回权力,才有乱三国十常待。因此可见任何制度都有一个演进过程,中华文明二千年每一个王朝都是在前一个王朝的基础上强化,历史学家要特别注意时间尺度,如同如果用百年看个人健康,每个人的肉身都是糟糕透了。

        4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对于后汉中期的历史进行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读来使人对后汉时期外戚与宦官以及士大夫等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围绕着皇室和政治权利的争夺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可读性还不错😀

          转发
          4
        • 查看全部74条书评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