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原稿《民国时期道教研究——以内丹学为中心的考察》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存民国道教内丹学文献入手,以陈撄宁、蒋维乔、冉道源等人为例,采用个案研究与宏观阐述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的渊源、特点、思想、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道教自身发展状况对其影响,揭示了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为适应现代社会,用科学知识来诠释丹道,改单传秘授为公开传播,并普及养生法门和服务群众健康的转变。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民国道教内丹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概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道教发展概况
  • 一 民国时期庙产兴学造成道教庙产大量流失
  • 二 新道教组织——道教会成立
  • 三 道教界开展服务社会活动与重建道教理论的努力
  • 四 道教丛书的编纂
  • 五 道教走向世俗化
  • 六 道教徒积极投身抗日活动
  • 结语
  • 第二章民国道教内丹学形成的思想渊源
  • 第一节 内丹学之性命论
  • 一 道化性命论
  • 二 性命内涵论
  • 第二节 内丹学之鼎器、药物和火候论
  • 一 鼎器
  • 二 药物
  • 三 火候
  • 第三节 内丹性命双修的基本步骤
  • 一 炼己筑基
  • 二 初关炼精化炁
  • 三 中关炼炁化神
  • 四 上关炼神还虚
  • 第四节 “法财侣地”说
  • 第五节 内丹学之三教合一论
  • 一 三教皆性命之学
  • 二 道儒关系论
  • 三 仙佛关系论
  • 结语
  • 第三章陈撄宁的内丹思想
  • 第一节 陈撄宁的生平、师承和著作
  • 一 陈撄宁的生平
  • 二 陈撄宁的师承
  • 三 陈撄宁的著作
  • 第二节 陈撄宁的内丹基本理论
  • 一 性命双修论
  • 二 内丹派别论
  • 三 女丹派论
  • 四 内丹入门的门径和条件
  • 五 内丹口诀论
  • 六 火候论
  • 七 内丹学之四原则
  • 八 玄关一窍论
  • 九 内丹学之社会功能
  • 第三节 陈撄宁内丹工夫次第论
  • 一 收心
  • 二 养气
  • 三 行功
  • 四 斩龙
  • 五 养丹
  • 六 胎息
  • 七 符火
  • 八 接药
  • 九 炼神
  • 十 服食
  • 十一 辟谷
  • 十二 面壁
  • 十三 出神
  • 十四 冲举
  • 第四节 内丹学与五教、科学的关系
  • 一 内丹学与五教的关系
  • 二 内丹学与科学
  • 结语
  • 第四章陈撄宁“弟子”的内丹思想
  • 第一节 内丹基本理论和工夫
  • 一 顺而生人之道,逆而生仙之理
  • 二 求法——寻真师
  • 三 精炁神——性命论
  • 四 龙虎论
  • 五 玄牝——玄关一窍论
  • 六 “真土”“真铅”“真汞”论
  • 七 火候论
  • 八 炼己筑基论
  • 九 与道合真论
  • 第二节 内丹学与儒释、科学关系论
  • 一 三教异同论
  • 二 内丹学与科学
  • 结语
  • 第五章《大成捷要》《道乡集》的内丹思想
  • 第一节 《大成捷要》的内丹基本理论
  • 一 三元丹法
  • 二 内丹性命双修之纲领
  • 三 人身关窍秘诀
  • 第二节 《大成捷要》的内丹性命工夫论
  • 一 收心炼己口诀
  • 二 初节炼精化炁工夫
  • 三 炼炁化神论
  • 四 炼神还虚论
  • 第三节 《道乡集》的内丹思想
  • 一 “无极而太极”之先后天性命论
  • 二 “守明堂”之入手工夫论
  • 三 “心息相依”之伏气论
  • 四 “有文有武”之周天火候论
  • 五 炼炁化神
  • 六 炼神还虚
  • 结语
  • 第六章蒋植阳的内丹思想
  • 第一节 蒋植阳内丹学之“修道外护事”论
  • 一 修道者必先修德论
  • 二 甄别真假仙师论
  • 三 择地与择侣论
  • 四 入室事宜论
  • 第二节 炼己还虚、炼精化炁和炼炁成神论
  • 一 “炼己还虚”论
  • 二 “性命合一”论
  • 三 “采取封固”论
  • 四 “六候炼丹”论
  • 第三节 “大乘”“上乘”内丹工夫论
  • 一 “大乘”炼神还虚论
  • 二 “上乘”炼虚合道论
  • 结语
  • 第七章汪东亭的内丹思想
  • 第一节 汪东亭的生平、师承和著作
  • 一 汪东亭的生平和师承
  • 二 汪东亭的著作
  • 第二节 汪东亭前期的内丹思想
  • 一 性命双修的纲领
  • 二 凡道与仙道
  • 三 内丹道之四秘
  • 四 玄关与真意论
  • 五 先天一炁生论
  • 六 真水火——真药物论
  • 七 采取火候论
  • 八 文武火论
  • 九 炼炁化神、炼神还虚之工夫
  • 十 上德、下德之内丹修炼
  • 十一 男女丹之异同
  • 第三节 汪东亭后期的内丹思想
  • 一 读书求师
  • 二 仙道与凡道
  • 三 性命论
  • 四 真一之炁论
  • 五 筑基炼己
  • 六 活子时
  • 七 法身和色身论
  • 八 他家我家论
  • 九 金丹大道与心息相依
  • 十 三教合一论
  • 结语
  • 第八章徐海印的内丹思想
  • 第一节 徐海印的生平与著作
  • 一 徐海印的生平和师承
  • 二 徐海印的著作
  • 第二节 徐海印的内丹基本理论和工夫
  • 一 学道、修道程序大纲
  • 二 修道必须以德为辅
  • 三 玄宗三宝论
  • 四 玄宗三化论
  • 五 “小大周天”论
  • 六 “小还丹与大还丹”论
  • 七 先天养生与后天养生
  • 八 心息相依之法
  • 九 睡功——心息相依工夫
  • 十 养己与炼己论
  • 十一 内药与外药论
  • 十二 戊土与己土论
  • 十三 起火与止火论
  • 十四 庚月与满月——采药时候论
  • 十五 癸前与癸后——采药真机论
  • 十六 真空与顽空论
  • 十七 “外身易形”之道
  • 十八 长生与无生论
  • 结语
  • 第九章魏尧的内丹思想
  • 第一节 魏尧的生平和著作
  • 第二节 魏尧的内丹基本理论
  • 一 “无极而太极”之性命生成论
  • 二 “先后天五行”之性命内涵论
  • 第三节 魏尧的丹法
  • 一 “内以养己”之炼己论
  • 二 “忘身无心”之还虚论
  • 三 小周天工夫
  • 四 大周天工夫
  • 五 炼神还虚
  • 六 天元、人元丹法论
  • 结语
  • 第十章冉道源、洗心子的内丹思想
  • 第一节 冉道源的生平和著作
  • 一 冉道源的生平
  • 二 冉道源的著作
  • 第二节 冉道源的内丹思想
  • 一 炼精化炁
  • 二 炼炁化神
  • 三 炼神还虚
  • 四 女丹论
  • 五 三教合一论
  • 第三节 洗心子的生平和著作
  • 一 洗心子的生平和师承
  • 二 洗心子的著作
  • 第四节 洗心子的内丹基本理论
  • 一 顺则生人,逆则成仙
  • 二 阴阳双修、清净两派论
  • 三 五等仙、三乘丹法论
  • 四 玄关论
  • 五 活子时
  • 六 任督脉、绛宫、阴跷位置
  • 七 炼精化炁、炼炁化神和炼神还虚的次序
  • 八 童壮老三种修法
  • 九 周天火候论
  • 十 内丹修炼成功者少的原因
  • 十一 道学与科学
  • 第五节 洗心子的内丹工夫论
  • 一 内丹修炼的前行工夫
  • 二 内丹入手工夫
  • 三 调息收心止漏法
  • 四 小周天之工夫
  • 五 女丹论
  • 第六节 洗心子的三教合一论
  • 一 佛道修行都是性命双修
  • 二 成道是孝之终极
  • 结语
  • 第十一章赵避尘千峰先天派的内丹思想
  • 第一节 赵避尘的生平和著作
  • 一 赵避尘的生平和师承
  • 二 赵避尘的著作
  • 第二节 赵避尘内丹思想的南无派思想渊源
  • 一 “筑基调药与筑基炼己”论
  • 二 “二五妙合、周天火候和大药玄机”论
  • 三 “温养圣胎”论
  • 四 “出定演神、回室安神和忘神合虚”论
  • 第三节 赵避尘的内丹“下手”“转手”工夫论
  • 一 “安神祖窍”入手工夫论
  • 二 “玉鼎金炉”论
  • 三 “筑基练己”论
  • 四 “采外药”论
  • 五 小周天功法
  • 六 外文武火之法
  • 七 卯酉周天之法
  • 八 翕聚祖炁
  • 九 蛰藏炁穴
  • 十 法轮自转——大周天功法
  • 十一 灵丹入鼎,温养灵丹
  • 十二 采大药过关之法
  • 十三 婴儿显形法
  • 第四节 赵避尘的内丹“了手”“撒手”工夫论
  • 一 “了手”工夫论
  • 二 “撒手”工夫论
  • 第五节 《卫生生理学明指》的内丹思想
  • 一 精论
  • 二 炁论
  • 三 神论
  • 结语
  • 第十二章张松谷的内丹思想
  • 第一节 张松谷的生平和著作
  • 一 张松谷的生平和师承
  • 二 张松谷的著作
  • 第二节 张松谷的内丹基本理论
  • 一 阴阳之道即性命之道
  • 二 性命论
  • 三 入室事宜
  • 四 耳目口鼻的作用
  • 五 火候妙用
  • 六 活午时
  • 第三节 张松谷的丹法
  • 一 炼己筑基
  • 二 五气朝元、攒簇五行
  • 三 小大周天论
  • 四 中乘、上乘工夫
  • 结语
  • 附论:《补亏正法》的内丹思想
  • 一 《补亏正法》的补亏之法
  • 二 分析与评价
  • 第十三章《指道真诠》《因是子静坐法》的内丹思想
  • 第一节 杨践形《指道真诠》的内丹思想
  • 一 内丹之界定
  • 二 守中论
  • 三 炼精化炁
  • 四 性功与命功诀
  • 五 魔境
  • 六 丹道术语
  • 第二节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的内丹思想
  • 一 身体的姿势
  • 二 精神的集中
  • 三 呼吸的练习
  • 四 静坐时腹内之震动
  • 结语
  • 第十四章民国道教内丹学之三教合一论
  • 第一节 “三教一道”论
  • 第二节 仙佛的关系论
  • 第三节 儒道关系论
  • 第四节 民国道教内丹学与佛教的三教合一论之比较
  • 一 在“三教合一”的内涵方面
  • 二 在仙佛关系见解方面
  • 第五节 民国内丹学的三教合一新论成因
  • 一 国民政府的宗教政策及其形成的新宗教关系是民国内丹学的三教合一新论形成的一大原因
  • 二 新文化运动、反迷信运动、反宗教运动是民国内丹学的三教合一新论形成的又一大原因
  • 结语
  • 第十五章民国道教内丹学的特点、影响和启示
  • 第一节 民国道教内丹学的特点
  • 一 用科学知识诠释内丹学
  • 二 民国道教内丹学改密室单传秘授为公开传播,走向通俗化、大众化
  • 三 道教内丹家主张用内丹学救国救世
  • 四 民国内丹家大力弘扬女丹
  • 第二节 民国道教内丹学的影响和启示
  • 一 民国内丹学走向科学化道路的有益探索及其启示
  • 二 民国内丹学走向普及化道路的有益探索及其启示
  • 结语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 典籍类
  • 二 工具书
  • 三 专著类
  • 四 论文类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