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普利策奖入围作品。全新史料带你看一个国家的诞生。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一个全新视角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作者细致研究了源自英国和美国的一手资料,以公正的笔调再现了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三年里英国当局与北美侨民的尖锐矛盾,并分析了英国政治、经济届的知名人士,诸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汉考克和托马斯·哈钦森等人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一、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 二、旧政权
  • 第一部分 投机帝国
  • 第一章 猛虎之口
  • 第二章 “这黑色的丑闻”:葛斯比事件
  • 第三章 破产年代
  • 第四章 诺斯勋爵的苦恼
  • 第五章 无知与坏政策
  • 第二部分 茶叶的输送
  • 第六章 东印度公司的危机
  • 第七章 辉格党、西印度商人和托马斯·哈钦森
  • 第八章 马萨诸塞州的黎明
  • 第九章 波士顿倾茶事件:序曲
  • 第十章 波士顿倾茶事件:高潮
  • 第三部分 急转直下
  • 第十一章 寒冬里的内阁
  • 第十二章 “波士顿必须被摧毁”
  • 第十三章 革命开始
  • 第十四章 阿卡迪亚的选举
  • 第十五章 美国的武装备战
  • 第十六章 致命的邮件
  • 后记 死去的贵族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谁能想到,就是倾倒了几箱茶叶,就丢掉了那么大一块殖民地呢。

    上学时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印象最深的就两件事。波士顿倾茶事件和莱克星顿枪声。似乎是这边一倾茶,那边就打响了反英独立的枪声。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先看看这两件事的细节: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 年 12 月 16 日。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莱克星顿枪声,1775 年 4 月 19 日,马萨诸塞州莱克星顿镇。发现了吗?其实中间隔了近两年的时间呢?怎么就在教科书里联系在一起了?你就没有过疑问吗?为什么倾倒了几箱茶叶,就会让大英帝国从几千英里外派兵过来剿伐。现在公司开个会,十几个人想统一行动都不容易,两百多年前一个州的事件,怎么就让十三个州的殖民地一起独立了呢?要知道,几年后他们开会时还在吵吵闹闹,达不成共识呢。另外,这个时候英国还没有获得茶叶种子,也还没有茶叶种植技术,更没有在印度开发种植茶田。那明明英国自己都不够的茶叶,为啥要漂洋过海运到美洲销售呢?美国国父富兰克林,那个时候就在英国,要知道那时候还不存在美国,所以这时的富兰克林还是英国子民,而在他的自传里也详细的记录了他努力想要避免独立战争,只是想在两院里拥有合法的席位。为啥努力了那么久就是组织不了这场战争的出现呢?在很多书里都表达过其实当时的十三个殖民地并不反对英王乔治三世,而有些书里也提到了,乔治三世也并不赞成出兵,可在当时王权还有很大影响力的前提下,为啥就无法组织战争的发生呢?疑问一个接着一个,逻辑却晦暗不明。上学时,为了应付考试,自然是知识点越少越好,作为遥远中国的一名普通中学生,自己家的历史都没搞明白呢,自然也没兴趣深究这些边边角角的问题,不重要。可现在四十多了,读书完全是为了兴趣,就可以较较真了。这本《大英帝国的崩溃和美国的诞生》不知道是为了吸引眼球,还是译者有意为之,名字起的太大了。其实严格意义上定义,这本书应该叫《波士顿倾茶事件始末》,作者从东印度公司在乾隆爷统辖时期的大清国采办茶叶开始,如何贿赂清朝官员,如何在银行透支,如何在大英帝国面临公司崩盘,如何定下政策把茶叶销往殖民地换取现金,波士顿五年前印花税造成了怎样的惨案 如何因为这件事引发了多个殖民地的不满和团结,如何因为英王和议会的傲慢与偏见,加上交通不便,造成信息的迟滞而使得整个事件一发不可收拾,加上报纸媒体的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硬生生把多个殖民地逼迫独立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如果你想对上学时,关于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个概念了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这本书就非常值得你好好阅读一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