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如果现代化是一盘国际棋局,日本是如何入局的?

内容简介

何谓“现代日本”?其萌芽与发展有着怎样的历程?其间的每一个节点,是独一无二,还是令人有所共鸣?从支离破碎的群雄混战之地,到20世纪末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演变是如何实现的?

本书是一部横跨四个世纪的日本史巨著,以1600年关原之战为起点,直达20世纪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剑桥日本史》主编马里乌斯·詹森以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带领读者走过江户、明治、昭和、平成时代,环环相扣地探讨日本的政治与经济、思想与文化、军事与外交,揭示现代日本如何在改变、抗争、革新中诞生。

德川幕府强权统治的建立,佩里准将迫使日本开埠,日本在“二战”中战败,这三者先后开启过日本历史上三个痛苦剧变的时期,作者精准捕捉到其间的关键人物与重要事件。从被迫打开国门,到主动求新求变,再到疯狂对外扩张,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国际社会及日本国内各种力量博弈、不同思潮冲撞的结果。

这部视野广阔、包罗万象的作品还呈现了日本的文学艺术、社会风貌、百姓生活,作为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亦使本书的叙事更具意趣与人性色彩。

目录

  • 版权信息
  • 理想国译丛序
  • 前言
  • 致谢
  • 关于名字和罗马拼音的说明
  • 第一章 关原之战
  • 第一节 关原之战的背景
  • 第二节 战国大名的崛起
  • 第三节 统一天下者
  • 第四节 丰臣秀吉
  • 第五节 安土桃山文化
  • 第六节 关原之战的战利品:德川家康
  • 第二章 德川政府
  • 第一节 掌握话事权
  • 第二节 整饬大名
  • 第三节 德川幕府的结构
  • 第四节 藩
  • 第五节 中央与边缘:幕藩关系
  • 第六节 德川“政府”
  • 第三章 对外关系
  • 第一节 背景
  • 第二节 日朝关系
  • 第三节 西方各国
  • 第四节 锁国令的由来
  • 第五节 长崎的荷兰人
  • 第六节 日中关系
  • 第七节 “锁国”之问
  • 第四章 身份群体
  • 第一节 朝廷
  • 第二节 统治日本的武士阶层
  • 第三节 农村生活
  • 第四节 市民(町人)
  • 第五节 “亚种姓”的日本人
  • 第六节 身份与功用
  • 第五章 城市化和交通
  • 第一节 参勤交代制度
  • 第二节 交通
  • 第三节 藩的城下町
  • 第四节 江户:中心磁体
  • 第六章 大众文化的发展
  • 第一节 统治阶级的教化
  • 第二节 书籍与识字
  • 第三节 大坂和京都
  • 第四节 元禄文化
  • 第七章 教育、思想与宗教
  • 第一节 教育
  •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传播
  • 第三节 学者与学术
  • 第四节 如何对待中国
  • 第五节 民族本土主义
  • 第六节 兰学
  • 第七节 宗教
  • 第八节 民间说教
  • 第八章 改变、抗争、革新
  • 第一节 人口
  • 第二节 统治者、被统治者
  • 第三节 民众抗议
  • 第四节 幕府的应对
  • 第九章 对外开放
  • 第一节 俄国
  • 第二节 西欧
  • 第三节 从中国吹来的风声
  • 第四节 黑船来航
  • 第五节 内部纷争
  • 第六节 攘夷派
  • 第十章 德川幕府的倒台
  • 第一节 叙事
  • 第二节 开埠
  • 第三节 亲历西方
  • 第四节 其他日本人
  • 第五节 记忆中的明治维新
  • 第六节 德川幕府为什么会倒下?
  • 第十一章 明治革命
  • 第一节 背景
  • 第二节 走向共识
  • 第三节 中央集权之路
  • 第四节 文化革命的“流产”
  • 第五节 求智识于世界
  • 第六节 维新同盟的瓦解
  • 第七节 赢家与输家
  • 第十二章 明治国家的建立之路
  • 第一节 松方经济学
  • 第二节 争取参政之路
  • 第三节 伊藤博文和《明治宪法》
  • 第四节 山县有朋与皇军
  • 第五节 森有礼与明治时期的教育
  • 第六节 结语:明治领导人
  • 第十三章 大日本帝国
  • 第一节 选举
  • 第二节 《明治宪法》下的政治
  • 第三节 外交政策和条约改革
  •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
  • 第五节 帝国主义外交
  • 第六节 吞并朝鲜
  • 第七节 国家与社会
  • 第十四章 明治文化
  • 第一节 复古!
  • 第二节 文明开化!立身出世!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政治与文化
  • 第五节 国家与文化
  • 第十五章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日本
  • 第一节 政党政府的建立
  • 第二节 世界大事中的日本
  • 第三节 经济变化
  • 第十六章 大正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 第一节 教育与变革
  • 第二节 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
  • 第三节 大正青年:从“文明”到“文化”
  • 第四节 妇女
  • 第五节 劳动力
  • 第六节 乡村变化
  • 第七节 城市文化
  • 第八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 第十七章 侵华战争
  • 第一节 从中国东北说起:九一八事变
  • 第二节 伪满洲国:帝国事业的东进
  • 第三节 军人与政治
  • 第四节 神化国体,回归日本
  • 第五节 经济:复苏与资源
  • 第六节 转向:左翼的转变
  • 第七节 管制经济的规划
  • 第八节 侵华战争与近卫的“亚洲新秩序”
  • 第十八章 太平洋战争
  • 第一节 东京眼中的国际政治
  • 第二节 明治图景的重塑
  • 第三节 华盛顿对话
  • 第四节 日本人民与战争
  • 第五节 投向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
  • 第六节 20世纪史上的太平洋战争
  • 第七节 明治国家的废除
  • 第十九章 吉田时期
  • 第一节 投降后日本的社会背景
  • 第二节 改革与重建
  • 第三节 振兴计划
  • 第四节 政治局势以及“旧金山和约”的形成
  • 第五节 “旧金山体制”
  • 第六节 知识分子和吉田制度
  • 第七节 战后文化
  • 第二十章 主权恢复之后
  • 第一节 政治与1955年体系
  • 第二节 经济巨人的崛起
  • 第三节 社会变革
  • 第四节 考试人生
  • 第五节 世界大事中的日本
  • 第六节 旧千年之末的日本
  • 推荐阅读书目
  • 注释
  • 图片出处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国家的历史,从来没有简单的

    这本书以 1600 年关原之战为起点,横跨四个世纪,直抵 20 世纪末,剖析日本如何从分裂的战国时代蜕变为现代经济体。全书以三次剧变为线索:德川幕府强权统治的建立、佩里舰队迫使开国、“二战” 后美国主导的重建,揭示日本在外部冲击与内部博弈中形成的独特现代化路径。作者约翰逊并非孤立的看待日本历史。他提出,德川幕府虽推行锁国政策,却在江户时代埋下现代化伏笔 —— 身份制度催生社会流动,城市化与大众文化兴起构建了近代社会基础。书中以德川家康的八扇屏风为隐喻,展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景叙事:商人阶层的崛起、兰学对思想界的冲击、明治官僚系统的形成,均被置于国际格局变动的背景下分析。作者尤其关注 “被迫转型” 的悖论:黑船事件虽打破封闭,却激发日本主动学习西方技术;战败后美国主导的民主改革,反而促成经济腾飞。这部作品打破 “明治维新决定论”,将历史纵深拉长。江户时代的 “参勤交代” 制度促进全国交通网络建设,为明治时期铁路铺设奠定基础;德川教育体系培养的识字率,成为工业化的人力资本。同时批判线性进步史观,指出昭和时期的军国主义扩张,实为明治维新 “富国强兵” 逻辑的扭曲延续。书中微观叙事与宏观分析交织。读者既看到坂本龙马推动萨长联盟的政治谋略,也目睹普通农民因土地改革流离失所;既有天皇与将军的权力博弈,也有歌舞伎町平民的市井生活。这种双重视角揭示:现代化不仅是制度变革,更是社会心态的重塑。作者还敏锐指出当代日本困境的历史根源 —— 少子化与平成经济停滞,早在高速增长期便因过度集中城市化埋下伏笔。作为《剑桥日本史》主编,作者在学术严谨性与叙事可读性间取得平衡。他引用德川家康书信分析统治策略,用大正时期小说片段折射社会思潮,近 50 幅历史影像更直观呈现变迁轨迹。这部集五十年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日本的现代化并非单向移植西方模式,而是传统与外力反复碰撞的产物。

      1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