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方位探索东京地铁“极限通勤”的奥秘,追索人机共存的新方式。

内容简介

东京通勤铁路网是地球上最复杂的技术基础设施之一,塞得满满的车厢和那些遵守纪律的通勤乘客也是其中为人称道的“特色”。本书作者细致入微地透视了东京通勤铁路网,向我们展示了,融入一种一直在超负荷边缘运转的系统将如何对一个共同体带来生理和心理的严重不良影响,但与此同时,融入这种系统也创造了一种集体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本书是对东京通勤经验、历史和文化的一次富于创新性的民族志研究。与此同时,它也试图通过我们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我们可能的生态学未来进行思考。未来,随着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多的基础设施甚至地球本身都要超负荷运转(就像东京地铁一样),我们需要思考这种运转,思考我们与这些科技设备、基础设施和机器如何共存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概述:一个与机器紧密关联的理论
  • 现代的机器
  • 间隙中诞生的理论
  • 不确定性边际与大规模技术基础设施
  • 间隙、空间、间隔与边际
  • 私有化、泡沫经济与新自由主义
  • 在福岛的阴影下
  • 第一章 乘隙出行
  • 俱收并蓄的交通网络
  • 在高运力/高密度系统网络中创造“余裕”
  • 检票口
  • 小结
  • 第二章 “隙”以为常
  • 挨肩叠背的列车
  • 恭默守静
  • 广告:调节沉默
  • 手机:改造沉默
  • 电车礼仪
  • 电车礼仪宣传画
  • 车厢中的情色经济
  • 车厢中的性变态者
  • 末班车中的间隙弥合
  • 道尽途穷
  • 小结
  • 第三章 无载荷运营
  • ATOS:无所不在的东京魅影
  • 载荷问题
  • 无载荷运营
  • 极端基础设施与产能危机
  • 技术性与经济
  • 使不规律成为规律
  • 极端资本主义的新产能
  • 劳动之外
  • 浩乎无际的协同效应
  • “SUICA卡与我相伴同行”
  • 后有机时代
  • 第四章 游戏于“隙”
  • 《99人末班车》
  • 终端集合体
  • 《电车男》
  • 御宅族的媒介
  • 邂逅网络
  • 沉浸和展示
  • 团队作战游戏精神
  • 置若罔闻:《电车男》的另一面
  • 操纵游戏
  • 《爱与劳动的每一天》
  • 列车与“区域”
  • 小结:闭合间隙
  • 第五章 44分钟
  • 重复与恢复
  • “总是上班族”
  • 上班族的自述
  • 固化的描述
  • 清理轨道上的遗体
  • “喋血列车”
  • 自杀事件的再传播
  • 因果
  • 连接
  • 第六章 90秒钟
  • 间隙
  • 信任
  • JR西日本的城市网络
  • 人为错误
  • 无情的系统
  • 意料之外
  • 信任的模棱两可
  • 断裂
  • 纪念仪式:借助间隙思考
  • 道歉之余
  • 原谅
  • 4·25网络调查小组
  • 人类技术制度
  • 信任机器
  • 小结
  • 结语 关于间隙的反思
  • 注释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超负荷运转的系统本质

    本书透过东京地铁这一极端基础设施,揭示了技术集合体(technical ensemble)与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交织。作者菲什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东京地铁系统 “令人窒息的高效运转” 背后那冰冷而精密的逻辑,其核心在于 “不确定性边际”(margin of indeterminacy)这一概念。东京地铁的超负荷运营达到惊人的 175%-230% 载客率,但这并非依赖绝对精确与控制,而是通过系统(机器、时刻表、指令)与使用者(通勤者)之间动态的、充满张力的 “间隙弥合”(finessing the interval)来实现。当通勤者被深度卷入这个系统,他们的身体节奏、沉默礼仪和对微小延误的敏锐感知,成为维持这个极端基础设施运转不可或缺的 “人类适应策略”。作者冷峻地揭示了这种深度嵌入制造的独特 “系统梦魇”:个体在绝对服从与集体协调的夹缝中喘息,人身事故(跳轨自杀)被系统化地处理为 “规律的不规律”,成为技术性逻辑下被消化的 “噪音”。本书呈现了技术系统的双重性。一方面,东京地铁系统如同一台精密而冷酷的巨型机器,其超员载荷运行的 “高效” 本质是工业现代性对个体生命的无声吞噬。而 “间隙弥合” 策略 —— 将停站时间压缩至 30 秒、以乘客的 “恭默守静” 换取系统运转 —— 实则是技术理性对人性空间的极致压榨。另一方面,技术系统也呈现出赋能的可能性。虽然本书主要聚焦东京地铁,但中译本书评中提到的中国大湾区县域骑手的比较案例展示了平台算法如何在不同社会语境下被地方性智慧柔性重塑。这种双重性揭示了技术性本质的历史偶然性,提醒我们技术的伦理位阶取决于其对社会的嵌入方式,这点确实值得深思。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