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本犯罪心理分析第一人”潜心22年心理研究,帮助“问题少年”重启人生。

内容简介

父母对孩子说的每句话里,都藏着孩子的未来。

本书是日本久负盛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全新力作,专为父母量身定做的沟通话术指南,书中从真实案例切入,聚焦“父母不经意的6句话,影响孩子的一生”,针对当下父母关注的教育痛点,从培养孩子的个性、训练预测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自我肯定感等6个方面,教父母读懂孩子的内心,从根源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

解密“如何成功养育孩子”的底层逻辑,手把手教你快速掌握说话之道。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我从在法务省见到的10000名罪犯身上学到的事情
  • 序章: “为了孩子好”是父母的自我满足
  • 为什么“为了孩子好”,反而会导致孩子犯罪?
  • 在心理分析中,重要的是“主观现实”
  • 任何人都可以改过自新
  • 父母认为的“为了孩子好”,却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困扰
  • 父母容易陷入确认偏误的陷阱
  • 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单方面地施压于孩子
  • 调整育儿方针的前提是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
  • CHAPTER 01: “与大家和睦相处”会破坏孩子的个性
  • 小渡的案例 盗窃(偷窃)
  • “与大家和睦相处”,会压抑孩子的个性
  • “与大家和睦相处”不同于“不区别对待他人”
  • 掌握保持心理距离的方法
  • 说“漂亮话”导致的教育问题
  • “因为你是哥哥”,这样说对孩子是巨大的困扰
  • 父母过度管教,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 培养既有协作性又能表达自我主张的孩子
  • 用积极的话语,把孩子的短处转变为长处
  • 指出缺点并进行鼓励能够激发孩子的个性
  • 培养孩子发展正面的兴趣
  • CHAPTER 02: “快点做” 会破坏孩子的预测能力
  • 由佳的案例 挪用公款
  • 缺乏事前预测能力,导致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 为什么不能对孩子说“快点做”?
  • 帮助孩子养成逆向思考的习惯
  • 有能力,却不知道该做什么的人
  • 在考虑未来之前,先让孩子思考现在的处境
  • 培养孩子预先设想困难、应对问题的能力
  • 为什么自律很困难?
  • 要让孩子具备逻辑思考的能力
  • 天才提高预测能力的方法
  • CHAPTER 03: “加油”会破坏孩子的积极性
  • 直人的案例 违犯大麻取缔法
  • 父母看似鼓励的话,孩子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理解
  • “加油”有时候并不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 “努力了也没用”
  • 孩子表现出没有干劲儿,可能是源于对父母不信任
  • 孩子无法努力的原因是什么?
  • 孩子为什么不能实现自我价值?
  • 奖励起了反作用?
  • 恢复孩子的心理弹性
  • 从对运动员的心理分析中了解保持心理弹性的诀窍
  • 与其追究原因,不如对孩子说些重燃希望的话
  • CHAPTER 04: “要说多少次你才明白”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 小瞳的案例 发生不正当行为
  • 不珍惜自己的孩子,往往自我肯定感低
  • 自我肯定感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 打动人心的夸奖来源于仔细观察
  • 观察细微变化,发现孩子的努力和成长
  • 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与自我效能感
  • “要说多少次你才明白”,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 “我家孩子不行……”,孩子听到后会失落
  • CHAPTER 05: “好好学习”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
  • 浩司的案例 杀人未遂
  • “好孩子”为什么会犯下重罪?
  • 当孩子出现心理狭隘的现象时,可能会做出极端的行为
  • 帮助孩子找出产生错误念头的心理动机
  • 预防犯罪和违法行为的“风险和成本”是什么?
  • 利用最大的成本
  • 让孩子明白不是“在竞争中输了就走投无路了”
  • 越是让孩子好好学习,孩子越不想学
  • 与孩子谈论学习以外的话题
  • 学习受挫时,运用“小步子原理”将目标细分
  • CHAPTER 06: “小心点!”不让孩子体验,缺乏同理心
  • 麻衣的案例 诈骗(投资诈骗)
  • 缺乏同理心造成的悲剧
  • “不是我的错”
  •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道德心
  • 为什么不能经常对孩子说“小心点”?
  • 让孩子学会内省,而非反省
  • 直面自我感受的“角色书信疗法”
  • 你是否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过度干涉?
  • 过度保护和自由放任,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 遇到难题,与其父母插手,不如咨询专家
  • 终章: 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是让孩子成长的力量
  • 我是没有走上歪路的“老师的孩子”
  •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家人都会一起商量
  • 通过“家庭品牌建设”,打造无可替代的家庭
  • 只要坦诚地面对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态度
  • 写给那些认为“都是父母让我变成了这样”的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即使什么都没做,也没关系

    教育孩子是目前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教育好孩子,如何让孩子身心均健康的成长,确实一门很深的学问,当今的我们,都受到过高等教育,为人父,为人母之后,站在制高点,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孩子,去主导孩子。出于为孩子好的话,往往可能成为打击孩子的话。正是这些不容易察觉的小疏忽,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父母容易陷入确认偏误的陷阱,这样往往会造成父母越来越无法察觉孩子内心发出的求救信号,我们是否做到反思自己是否施压给孩子呢?如何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育儿方针呢?最重要的是建立亲子间的信任关系:让孩子从相信父母开始。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学会与讨厌的人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要有勇于承担说谎的勇气,父母不能过度去的管教孩子,要培养孩子的协作性和自我表达能力,用积极的话去鼓励孩子发展正面的兴趣。家庭中是否也会经常上演 “快一点,要迟到了”“能不能快一点完成你的作业”“快点吃饭”“快点收拾” 等等这样的戏码,而且发现越催促,孩子会越拖拉,现在明白我们要换一种方式去和孩子沟通,要培养他们的事前预测能力。慎说 “加油”,培养孩子自我肯定感,让孩子知道,即使孩子什么都没做也没关系,真实的自己也是有价值得、值得被尊重的。没有一开始就完美的父母,我们只能在失败中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孩子需要成长,我们亦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人很难.慢慢品吧

      有人认为 “自己之所以会变成这样,都是父母造成的”。即使没有直接说出来,几乎也有这样的想法。“都怪被父母这样养育长大,我才变成了这样。”“都怪父母在关键时期没有好好教育我,所以我才变成了这样。” 这的确是一个事实。如果发生了问题,那不是你一个人的错。最近日本有一个流行词叫 “父母盲盒”,意思是孩子无法选择父母,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里全凭运气。“没抽中理想的父母盲盒”,意思是自己出生在环境不好的家庭里。父亲不好好工作,白天就喝酒,母亲晚上也要工作,自己放学回家没人照顾…… 如果成长在这样的家庭,孩子就会认为 “都是父母的错”。即使在周围人的眼里看起来是理想的家庭,也有孩子觉得父母只顾工作和面子,完全不关心自己,并且怨恨父母。遗憾的是,我们并不能改变成长环境。我们也没办法重返婴儿时期,被父母重新养育。既然如此,我们只能考虑如何接受这个现实,让自己能够幸福地生活下去。不能让自己处于抱怨 “自己变坏的原因都在于父母,所以没有办法” 的状态中。即便把父母当作免罪牌,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处。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积蓄的不满、愤怒、寂寞等情绪全部发泄出来。如果有人倾听的话,就说出来;如果没有人倾听的话,就写在纸上吧。彻底吐露出自己的心声,整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后,再前进吧。请你思考一下,为了今后自己的幸福生活应该怎么做。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只要自己不堕落、不放弃,就一定会有好事发生。我相信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打击孩子的话,拯救孩子的话》很多的话,都是出于无心,如果有意,谁还不想着把最好的给孩子。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做什么。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交流,要有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共情,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就拿加油来说,如果只是空洞的跟孩子说要加油,没有目标感,没有目的性,孩子会茫然,因为家长也不知道努力的程度,所以究竟做到什么地步就可以了。还有就是要表扬过程,不管结果如何,过程美丽,应该也是一趟不错的旅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紫图图书

        紫图图书,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意的图书公司。唯一连续两届受邀免费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中国独立出版商, 荣获“中国最美的图书”及多项国内外装帧大奖,多次出版过引领潮流的图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