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家族食谱串联三城记忆,揭秘历史风云与宝贵传统。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长篇非虚构新作。作家从雪里蕻扣肉、“不烂子”、玉茭面窝窝、白菜饺子、小球藻、葡萄酒、通脊肉、土豆沙拉讲起……食物串起了叙述者在太原、开封、北京三个城市的人生记忆,揭示了一个行医世家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保存遗传的家族基因。一个家族,三代主妇,三份不传于外的珍贵食谱,在芳香和热气中,以私人的口吻讲述家族的历史和秘密,这也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历史和秘密。

目录

  • 封面
  • 版权信息
  • 目录
  • 第一章 奶奶主厨时期(上)
  • 一 前史——关于我奶奶和她的一道经典菜式
  • 二 在故乡开封,我最初的味道记忆
  • 三 小饺子、肉糜粥和河蟹:姑姑告诉我的事
  • 四 碎片化,记录一些与食物无关的事
  • 第二章 奶奶主厨时期(下):六七十年代——异乡食风及其他
  • 一 年夜饭
  • 二 瓜菜代——所有那些干菜、豆腐渣与小球藻
  • 三 奶奶的日常食谱
  • 四 关于蘑菇和采蘑菇的丁香
  • 五 邻居,与美食无关
  • 第三章 几样印象深刻的家常饭与朋友
  • 一 饺子
  • 二 炸酱面
  • 第四章 母亲主厨时期
  • 一 周末晚餐
  • 二 姥姥家
  • 三 虾与我母亲还有我女儿的故事
  • 第五章 我做主妇
  • 一 饕餮协会
  • 二 葡萄、青梅与竹叶
  • 三 阿姨们
  • 第六章 味觉记忆
  • 一 我的老师
  • 二 一些难忘的地方
  • 第七章 结束语
  • 我们的娜塔莎
  • 附录 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记忆——关于蒋韵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北方厨房》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小家故事

    作者蒋韵(1954 年)全家三人都是山西职业作家,年代和固有的谨慎让全书写的节制,职业作家也让作者肯定难耐对自己身世和家族的记述。作者祖辈是开封望族,开医院的孔家,新中国成立后大家族自然衰落,自己也随奶奶姓蒋,变革期最重要的是一技傍身,作者父辈亲属都进入医学界,最安全实用的行业,因此让作者全家在剧变的时代平稳在山西太原扎根。我因为亲历那个年代,对书中的讲述很熟悉,能体会其中的弦外之音,本书要阅读应该反过来读,先看王春林的本书介绍,接下来看写的最集中和情感最激烈的《我们的娜塔莎》讲那个年代一家中苏混血之家的悲剧,很深的时代标签。因作者是山西太原人,书中提及和丈夫去台湾,被问及 “五百完人”,解放前夕畏罪自裁的一批人被蒋政府入课本纪念,作者借机怀念了一下 “山西王” 阎锡山,可叹 2011 年海岛上政府认为 “伪历史”,停止公开祭祀五百完人。“共和国” 的同龄人 50 后是艰苦的一代,很多人感叹 “生不逢时”,童年遇到吃不饱肚子,该受教育时去农村社会大学,人到中年遇到下岗和房改等商品大潮,孩子 80 后也是如此(作者女儿 83 年的李迪安,留学法国还是回国写中文小说),在人生关键时期正逢社会变革期,毕竟成功的幸运儿是少数,多数人会后悔错失,这样难免怨念,其实作者回顾她家历程应该感恩时代,我现在聚会也经常是这个年龄层的,有悲观抱怨社会的,但多数是乐观,毕竟生活是 “芝麻开花”,青少年时憧憬的中国逐渐呈现在眼前,过去的辛苦和磨难成为给孙辈忆苦思甜的故事。2025 年 #311

      2
      2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