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原汁原味,呈现一代史家陈寅恪先生的学术世界,依据权威底本,还原学术风貌。

内容简介

本书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对于陈氏讲课的记录、关于陈氏言谈的回忆中选录文字,以编者个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谓竭泽而渔。选录内容侧重适合“语录”的通论,更加突出陈寅恪的史识。录文不避重复,相反特别着重将同类的零散材料汇辑一处,有意做成“语录长编”,以期起到“材料类编”之用。

本编所选录文字,按“语录体”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种族、历史·阶层、历史·文化、历史·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并选摘陈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诗作,逐一注明出处,简体横排,以期更好地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还原陈寅恪的精神风貌,方便读者阅读、学习,真正领会陈寅恪的学与思、言与行。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选说明
  • 引用文献及其缩略语
  • 治学方法
  • 学术独立
  • 同情与客观
  • 通则举例
  • 学术风气
  • 学术竞争
  • 比较语文学
  • “合本子注”
  • “格义”
  • 历史与神话
  • 古今类比
  • 史料运用
  • 以诗证史
  • 史料举例
  • 上古与中古
  • 学术史批判
  • 学人评论
  • 文明与社会
  • 中西比较
  • 中体西用
  • 域外文化输入
  • 佛经翻译
  • 道德与社会变迁
  • 政治伦理
  • 青楼与政治
  • 情爱与婚姻
  • 中古门第与婚姻
  • 女性与时尚
  • 社会风俗杂说
  • 历史·种族
  • 汉化与胡化
  • 外族血缘的刺激
  • 关中本位政策
  • 山东集团
  • 山东、藩镇与胡化
  • 蕃将与义儿
  • 历史·阶层
  • 家族、地域与学术
  • 北人与南人
  • 士族与党争
  • 宦官
  • 历史·文化
  • 清议与清谈
  • 名教、自然与政治
  • 竹林七贤
  • 儒释道
  • 道教杂说
  • 佛教与政治
  • 赵宋之世
  • 姓氏杂说
  • 历史·其他
  • 经济
  • 制度
  • 建筑与军政
  • 边疆与外族
  • 文学
  • 文学与自由
  • 骈俪与对联
  • 诗异于史
  • 古典与今典
  • 用典与次生出处
  • 佛教与文体起源
  • 古文运动与小说
  • 新乐府与白居易
  • 文学杂说
  • 名篇散论
  • 自述与回忆
  • 观世与处世
  • 著述与准备
  • 侧重与旁通
  • 买书与读书
  • 家世与维新变法
  • 生平杂忆
  • 附:诗摘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观其言,阅其文,陈寅恪先生的所学,真是广博且精,不愧是近百年来中国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毕生践行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信条,为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可惜在其晚年,受到迫害,其著作大部分也付之一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冰山一角 蔚为大观

      略窥门径,海水斗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谛” 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 “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 “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陈寅恪来,谈大局改变后一身之计划。寅恪赞成宓之前议,力劝宓勿任学校教员。隐居读书,以作文售稿自活。肆力于学,谢绝人事,专心致志若干年。不以应酬及杂务扰其心,乱其思,费其时,则进益必多而功效殊大云。又与寅恪相约不入(国民)党。他日党化教育弥漫全国,为保全个人思想精神之自由,只有舍弃学校,另谋生活。艰难国穷,安之而己。解释古书,其谨严方法,在不改原有之字,仍用习见之义。故解释之愈简易者,亦愈近真谛。并须旁采史实人情,以为参证。不可仅于文句之间,反复研求,遂谓已尽其涵义也。夫义理词章之学及八股之文,与史学本不同物,而治其业者,又别为一类之人,可不取与共论。独清代之经学与史学,俱为考据之学,故治其学者,亦并号为朴学之徒。所差异者,史学之材料大都完整而较备具,其解释亦有所限制,非可人执一说,无从判决其当否也。经学则不然,其材料往往残阙而又寡少,其解释尤不确定,以谨愿之人,而治经学,则但能依据文句各别解释,而不能综合贯通,成一有系统之论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夫 “格义” 之比较,乃以内典与外书相配拟。“合本” 之比较,乃以同本异译之经典相参校。其所用之方法似同,而其结果迥异。故一则成为傅会中西之学说,如心无义即其一例,后世所有融通儒释之理论,皆其支流演变之余也。以中国今日之考据学,已足辨别古书之真伪。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迳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中国古代史之材料,如儒家及诸子等经典,皆非一时代一作者之产物。昔人笼统认为一人一时之作,其误固不俟论。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