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观其言,阅其文,陈寅恪先生的所学,真是广博且精,不愧是近百年来中国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毕生践行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信条,为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可惜在其晚年,受到迫害,其著作大部分也付之一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冰山一角 蔚为大观

      略窥门径,海水斗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谛” 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 “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 “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陈寅恪来,谈大局改变后一身之计划。寅恪赞成宓之前议,力劝宓勿任学校教员。隐居读书,以作文售稿自活。肆力于学,谢绝人事,专心致志若干年。不以应酬及杂务扰其心,乱其思,费其时,则进益必多而功效殊大云。又与寅恪相约不入(国民)党。他日党化教育弥漫全国,为保全个人思想精神之自由,只有舍弃学校,另谋生活。艰难国穷,安之而己。解释古书,其谨严方法,在不改原有之字,仍用习见之义。故解释之愈简易者,亦愈近真谛。并须旁采史实人情,以为参证。不可仅于文句之间,反复研求,遂谓已尽其涵义也。夫义理词章之学及八股之文,与史学本不同物,而治其业者,又别为一类之人,可不取与共论。独清代之经学与史学,俱为考据之学,故治其学者,亦并号为朴学之徒。所差异者,史学之材料大都完整而较备具,其解释亦有所限制,非可人执一说,无从判决其当否也。经学则不然,其材料往往残阙而又寡少,其解释尤不确定,以谨愿之人,而治经学,则但能依据文句各别解释,而不能综合贯通,成一有系统之论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夫 “格义” 之比较,乃以内典与外书相配拟。“合本” 之比较,乃以同本异译之经典相参校。其所用之方法似同,而其结果迥异。故一则成为傅会中西之学说,如心无义即其一例,后世所有融通儒释之理论,皆其支流演变之余也。以中国今日之考据学,已足辨别古书之真伪。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迳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中国古代史之材料,如儒家及诸子等经典,皆非一时代一作者之产物。昔人笼统认为一人一时之作,其误固不俟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之同情

          陈寅恪先生 55 岁的时候客居成都,思乡又赶上生病,写下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每一个曾经有理想的读书人,读到这两句大概都会生出许多感慨。难道说怀才注定不遇,英雄注定孤独吗?把自己代入到历史上那些大人物身上,“假设当时我是他,我会怎么做” —— 这也是陈寅恪先生说的 "了解之同情" 据说是有位禅宗大师说,如果你看见一个人在虐待一只狗,你不但应该同情那只狗,而且也应该同情那个人。何其可悲,是什么样的基因和环境,把他塑造成了这么坏的人。了解之同情,能感受爱,能主动去爱,不仇不怨不评判,又能用理性分析,又能随时实践,你就算掌握了爱的技能。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你有一个强大的内核。理解了那些历史人物为什么会有看似矛盾的行为,能同情他们的复杂心态,自己也会慢慢变复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得在通读陈寅恪先生文集后再阅读,否则只言片语仿佛天书。不过以我的学识,可能也同样读不懂陈寅恪文集。全书仅读懂了一句话,摘录如下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是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因此,我提出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怎样调查,也只是这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浅尝辄止

              不是不想读陈寅恪先生文章,我人笨还懒,知道那一字一句皆有来历,看不懂拿出来翻翻都知道功力所在,我想浅尝辄止下都进行不下去。胡文辉编的这本书优劣我还真不好说,不懂嘛。好在其中分成小段小段的,几段一个主题,刚刚到意犹未尽,却也进行不下去时结束了,就像小孩子喝茅台,喝不来,直到是好东西,尝不出好坏来,只知道喝下去舒服带劲,那就拿筷子头蘸着品品,也是极好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