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36千字
字数
2016-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站在鲜活的实践基础上解读马克思《资本论》,使其伟大真理得到鲜活的展现。
内容简介
本书将哲学灵魂与经济学理论融为一体、《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为一体、理论与当代鲜活的实践融为一体,由此呈现对《资本论》的全新的鲜活的话语解释系统。
主要学术贡献是:
第一,揭示了《资本论》的主线是扎根于劳动二重性的社会经济双层结构:深层的市场权力结构和表层的自然物质结构,从而使社会历史过程成为自然史过程。
第二,分析了资本推动生产发展的巨大动力作用及其机制。
第三,用严密的理论与鲜活的现实证明了:吸收三种自然力而实现的资本积累,产生了全社会的经济贫困、生态贫困和人的社会关系的贫困的积累及其危机,它们通过全球化而展示为国际矛盾与危机,形成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
第四,揭示了商品价格与价值相偏离的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权力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立统一运动,有力地回应了对《资本论》的种种挑战与诘难,展示了西方经济学未能触及的深层经济权力结构图景及其规律。
第五,揭示了《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血脉联系,逻辑地论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国现代化,中国要在确保社会主义力量占据优势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克服资本主义危机的过程来逐步生成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六,在全面继承《资本论》根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创新观点:物化价值与人化价值;价值创造率、创新型劳动与常规型劳动创造价值的途径;资本权力放大器;经济空间的生产,各种资本形态的转化形成经济波动,等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二版自序
- 一、《资本论》的灵魂与精神
- 二、《资本论》宏伟体系的思想脉络
- 三、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是《资本论》的伟大发展
- 四、关于本书的说明
- 引言 对《资本论》的当代挑战与呼唤
- 一、对《资本论》的挑战与诘难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对挑战的理论力量之根
- 三、时代呼唤对《资本论》的新的理解与发展
- 四、本书的基本内容与总体结构
- 第一篇 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 第一章 旧世界观及其困境
- 一、英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悖论
- 二、德国唯心主义世界观及其困境
- 第二章 以实践为出发点的新世界观
- 一、新世界观的诞生地:物质生产实践
- 二、新物质观:从自我存在到对象性存在
- 三、新认识论:从原像—镜像说到实践生成论
- 四、新规律观: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与本体论图景
- 第三章 旧历史观及其困境
- 一、从“君权神授”到“社会契约”
- 二、英法社会契约论及其悖论
- 三、德国历史哲学及其悖论
- 四、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观及其悖论
- 五、旧历史观的历史地位与出路
- 第四章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及其历史逻辑
- 一、异化劳动说:通向唯物史观的过渡理论
- 二、物化劳动与“社会物质”的发现
- 三、“社会物质”的二重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
- 四、物化劳动的客观逻辑与历史发展
- 五、物化劳动与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
- 第五章 哲学基因与经济学理论
-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因
- 二、凯恩斯经济学的哲学基因
-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因
- 第二篇 劳动价值
- 第六章 交换价值之谜
- 一、交换价值:商品世界中物与物的关系
- 二、西方经济学对“交换价值”的解释及其误区
- 三、旧劳动价值论的失误
- ——兼论马克思、恩格斯为何是旧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
- 四、交换价值背后:对社会劳动的支配权
- 第七章 劳动二重性的哲学密码与经济学量度
- 一、唯物史观主线:总体性与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二重性
- 二、分工与“社会人集体生命”的生成
- 三、社会总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 四、社会总劳动的物质化:从商品到资本的二重性
- 五、价值实体的历史发展及其量度
- 六、劳动价值的各种表现与交换价值的形成
- 第八章 劳动价值的市场表现与价值规律及其偏离
- 一、简单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
- 二、简单商品经济在《资本论》中的意义
- 三、价值与货币:从价值实体到市场权力
- 四、社会权力结构对价值的分割,市场现象对价值规律的偏离
- 第九章 劳动价值的物化形态与人化形态
- 一、产值悖论:劳动价值论的当代理论困境
- 二、产生根源: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的混淆
- 三、劳动价值的“物化形态”与“人化形态”
- 四、价值创造率:不同社会的不同质的抽象劳动
- 五、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
- 第十章 创新劳动与常规劳动的价值创造
- 一、两种层次的劳动及其根本差异
- 二、两种本质不同的劳动及其创造价值方式
- 三、价值创造率和创新劳动的价值创造
- 第三篇 资本逻辑
- 第十一章 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市场权力放大机制
- 一、生产力系统与社会关系力量
- 二、资本的二重性与物化劳动
- 三、资本权力:市场权力的放大器
- 四、劳动力价值的转化与剩余价值的产生
- 五、作为市场权力放大器的资本的结构
- 六、资本的“市场权力放大率”的决定因素
- 第十二章 资本与资本逻辑的生成
- 一、物化劳动新形态:资本及其生成条件
- 二、资本逻辑的内涵与产生根源
- 三、资本逻辑的两个方面:资本扩张动力及其自我否定
- 四、资本逻辑的三大层次:物化资本、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
- 第十三章 驱动生产力系统的社会动力体系
- 一、资本的扩张驱动力结构
- 二、市场空间的吸引拉动力结构
- 三、资本扩张方式:绝对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四、资本扩张对象:自然力及其“空间”
- 五、当代市场空间的创造机制
- 第十四章 资本逻辑与经济危机
- 一、危机根源:资本积累导致贫困积累
- 二、发生机制:无序竞争导致资本循环链断裂
- 三、扩散机制:产品过剩产生的正反馈回路
- 四、晚期资本主义:危机应对与危机新形态
- 第十五章 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
- 一、五位一体:社会关系与生态环境的对立统一体
- 二、《资本论》的生态环境内涵:外环境与内环境
- 三、资本积累与自然资源环境的“贫困积累”
- 四、资本逻辑的时空展现对生态逻辑循环圈的撕裂
- 五、《资本论》中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观念的萌芽
- 第十六章 资本逻辑与社会关系的贫困化和人的发展危机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危机的误区
- 二、“人的自然力”及其自由发展空间
- 三、“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的来源与发生机制
- 四、人的发展空间的“贫困积累”:人的发展危机以及资本扩张悖论的总体图景
- 第四篇 从资本逻辑到剩余价值形态
- 第十七章 市场权力体系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 一、社会权力体系及其货币化表现
- 二、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分离及其当代形式
- 三、剩余价值分割的社会正负功能
- 四、分割剩余价值的社会系统
- 第十八章 微观流通过程与流通空间的生产
- 一、流通领域的劳动分析:生产性劳动与流通费用
- 二、流通性劳动的产物:“流通机器”与流通空间
- 三、流通费用生产的流通空间的内在矛盾
- 四、经济空间的内在矛盾与“诺思第二悖论”
- 五、结论:对几个理论误区的矫正
- 第十九章 宏观流通过程与经济体系的非均衡运动
- 一、供需均衡模型与两部类模型:两种经济学理论与两种哲学
- 二、两种再生产的均衡态及其产业结构
- 三、扩张与萧条:资本流通过程的两种非均衡现象
- 第二十章 资本利润与产权租金的对立统一:远离平衡态的均衡
- 一、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和利润平均化趋势
- 二、平衡与非平衡:三类超额利润及其“地租”
- 三、产业资本与“产权游资”
- 四、国际产业链的“微笑曲线”
- 五、资本—地租理论与耗散结构理论
- 第二十一章 经济虚拟化与金融网络权力结构
- 一、货币资本与利息现象的秘密
- 二、实体资产的虚拟化:虚拟资本的诞生
- 三、金融资产的再虚拟化:资本权力的再度分离
- 四、动力与危机:凌驾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网络系统
- 五、虚拟经济体与当代经济危机新形态
- 第二十二章 利润率下降规律与资本高积累的矛盾统一
- 一、矛盾:资本收益率高企与一般利润率下降
- 二、互动: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成为驱使资本积累与转移的动力
- 三、结果: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
- 第二十三章 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历史趋势
- 一、劳动价值:驱动生产力系统的市场力量的本体
- 二、资本逻辑:资本权力体系的自我扩张与自我否定
- 三、资本现象:各种产权的价格表现
- 四、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历史命运
- ——资本主义的福利化、金融化、经济全球化及其危机
- 第五篇 中国道路
- 第二十四章 中国道路: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 一、并非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二、中国现代化的两大历史阶段的历史必然性
- 三、中国现代化道路:两个历史阶段的辩证统一
- 第二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 一、《资本论》的启示与两种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 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创新
- 三、“五位一体”总布局:开拓未来发展空间之路
- 参考文献
- 一、主要经典文献
- 二、主要哲学类中文专著
- 三、主要经济学类中文专著
- 四、外国作者专著
- 五、主要论文类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