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围绕“马克思的现实观”,详细论述了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渊源、逻辑线索、内涵方法、理论及现实意义等,以及马克思的现实观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内容简介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现实”可以作为支配性概念,并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具有特殊内涵。它经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现实性”思想的扬弃,又经历了马克思自身思想的演变,它与诸多概念譬如“生产”“劳动”“实践”“运动”“过程”“社会”“历史”“人”形成相互关联,在共同阐释中建构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确立了以此为核心的内在结构和思想原则。

目录

  • 版权信息
  • 实践哲学论丛编委会
  • 何谓实践哲学(代序)
  • 绪言
  • 第一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间接渊源——亚里士多德的“潜能—现实”学说
  • 一 亚里士多德对“潜能”的解释
  • 二 亚里士多德对“现实”(现实性)的界定
  •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直接渊源——黑格尔“现实的存在论”
  • 一 现实是存在的自身分裂与统一
  • 二 辩证运动作为现实的综合特征
  • 第二章 马克思现实观形成的逻辑线索
  •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现实观的萌芽
  • 一 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
  • 二 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对政治制度的批判
  • 三 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对法哲学的批判
  • 第二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现实观的飞跃
  • 一 以劳动的去现实化(异化劳动)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 二 以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现实活动(异化劳动的积极的扬弃)实现共产主义
  • 三 以现实的“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 第三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现实观的深化
  • 第四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现实观的确立
  • 第五节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现实观的完善
  • 第三章 马克思现实观内涵的双重解析
  • 第一节 语义学视域下马克思的现实观
  • 一 早期通过对照的方式理解的“现实”
  • 二 “现实的人”概念的使用
  • 三 “现实中的个人”概念的使用
  • 第二节 马克思语境中的现实何以可能
  • 一 马克思通过“现实”理解“思想”和“自我意识”
  • 二 现实的主体是人的感性活动
  • 三 “现实中的个人”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基础
  • 第四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方法
  • 第一节 结构的方法
  • 一 静态的现实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形态
  • 二 动态的经济结构——历史唯物主义
  • 第二节 辩证的总体方法
  • 一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 二 辩证法的现实结构
  • 第五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意义
  •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蕴
  • 一 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的内涵
  • 二 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的维度
  • 三 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特征
  • 四 马克思“劳动—经济—实践”结构的黑格尔渊源
  • 第二节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现实性解读
  • 一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现实性解读的前提
  • 二 实践活动创造历史的现实
  • 三 马克思的现实观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 第三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原则意义
  • 一 现实的辩证总体性原则
  • 二 现实的经济本质性原则
  • 三 现实的劳动实践性原则
  • 第六章 马克思现实观的现实意义——聚焦国家治理
  •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内涵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 一 国家治理的前提:切中中国社会现实
  • 二 国家治理要把握理论—现实—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
  • 三 国家治理要运用马克思切中现实的方法
  •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观的方法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 一 在现实的历史境遇中理解国家治理,避免无视历史
  • 二 坚持现实的实践性品格,使国家治理在创新中加强和完善
  • 三 在现实总体框架下思考国家治理,克服斩断联系的“事实”
  • 四 在现实的辩证结构中进行国家治理,抛弃形而上学的知性思维
  • 后续思考:马克思的身体现实性思想探析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