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由包括顾颉刚在内的史学专家点校,中华书局权威版本。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的点校本《资治通鉴》为底本,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双下划线的做法,是读者阅读这部巨著极好的权威版本。

目录

  • 版权信息
  • 资治通鉴(第一分册)
  • 出版说明
  • 资治通鉴(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三
  • 资治通鉴卷第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五
  • 资治通鉴卷第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七
  • 资治通鉴卷第八
  • 资治通鉴卷第九
  • 资治通鉴卷第十
  • 资治通鉴卷第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十二
  • 资治通鉴(二)
  • 资治通鉴卷第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七
  • 资治通鉴(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三
  • 资治通鉴(四)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七
  • 资治通鉴(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四
  • 资治通鉴(第二分册)
  • 出版说明
  • 资治通鉴(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九
  • 资治通鉴(七)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
  • 资治通鉴(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
  • 资治通鉴(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八
  • 资治通鉴(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
  • 资治通鉴(第三分册)
  • 出版说明
  • 资治通鉴(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八
  • 资治通鉴(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
  • 资治通鉴(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 资治通鉴(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三
  • 资治通鉴(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
  • 资治通鉴(第四分册)
  • 出版说明
  • 资治通鉴(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
  • 资治通鉴(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四
  • 资治通鉴(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八
  • 资治通鉴(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四
  • 资治通鉴(二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四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熊逸的推荐

    对于非专业用户来说,这个版本是最简明、直接、可靠的版本。内容是纯粹的《资治通鉴》原文,课程用户直接翻查会很方便。一言以蔽之:好用。这个版本的特点是 “极简”,我的课程的特点是 “不厌其烦”,两者正好配套。并且,得到向中华书局争取来了很优厚的条件,把这部书放进了电子书会员库,不用额外付费,直接就能用的。这部书竟然还有人工智能朗读,就人工智能的水平来说,很让我惊叹。当然,以人的标准要求的话,那些生僻的字音肯定还有不少没读准。但我以为这个程度的朗读已经很可以用了,尤其是在熟悉内容之后用它来轻松温习。

      14
      3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未来几年的案头工具书

      作为《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的课程主编,未来几年我一直要跟这部煌煌巨著打交道了。之前不得不在工位上放上这套书的纸质版,电子书上线就更方便了。


      这套书的底本,是中华书局 1956 年的点校版本,是顾颉刚等 21 位史学专家通力合作,重新点校的成果。
      古籍点校是个非常专业,又非常枯燥的工作,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我们今日能看到标点本,是有很多有大学问的人在背后默默工作的。
      但这套书为什么比 20 册的版本体量小?因为这一版叫白文普及版,就是说,它删去了所有古注和校勘记,只保留了书籍原文。又朴素,又方便。而且,出版社担心对普通人来说太陌生的太岁纪年,也被得到电子书同事手动补上了,再无遗憾!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生只读一本书就读《资治通鉴》

        当自己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读完第一遍的时候,已经记不起来当初是什么动机要读完这本书,可能是觉得能够把这本书读完会看起来很牛逼,可能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在这个短视频占据我们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的时代,我还能跳出来啃个大部头,是个挑战,是个很大的挑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冯唐那句话:一生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读《资治通鉴》。读第一遍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完全不能把句子顺起来,不习惯古文的句子,用词,而且有很多人名地名,也是搞不清楚,很影响阅读的速度,像个蜗牛一样慢,而且刚开始也没有集中的时间,上下班通勤地铁上,看个半小时,期间一度想放弃,毕竟没有读《红楼梦》更爽,更轻松。回顾一下,读完这本大部头,自己有什么收获,一下子想不到具体的收获,可能现在连一些年代自己都还没有捋顺,不过有一点,倒是比之前多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就是对一个君主或者大臣,通过出场的描述,大概就能判断出来后面的结局,尤其是读到最后的章节,感触更深一些。最后还要感谢得到提供了这么好的阅读平台,如果还是读纸质书,大概率不会读完,自己基本不可能每天抱着一本厚厚的《资治通鉴》上下班,有了电子书就不一样了,手机随身带着,。电脑可以随时打开,手机看累了,电脑不愿意打开了,还有得到阅读器,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抱着阅读器,喝着一杯咖啡,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自己一直在探寻那件干一辈子不会疲劳的事情,无论什么情况下,自己都有无限的热情,那件事情可能就是读书,这也是自己这半年休息调整给到自己的答案,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把时间和精力都 “浪费” 在书里,最后也是看着书离开这个世界,那时的自己很可能是微笑着的。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一生只读一本书就读《资治通鉴》。

          1
          1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