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熊逸的推荐

    对于非专业用户来说,这个版本是最简明、直接、可靠的版本。内容是纯粹的《资治通鉴》原文,课程用户直接翻查会很方便。一言以蔽之:好用。这个版本的特点是 “极简”,我的课程的特点是 “不厌其烦”,两者正好配套。并且,得到向中华书局争取来了很优厚的条件,把这部书放进了电子书会员库,不用额外付费,直接就能用的。这部书竟然还有人工智能朗读,就人工智能的水平来说,很让我惊叹。当然,以人的标准要求的话,那些生僻的字音肯定还有不少没读准。但我以为这个程度的朗读已经很可以用了,尤其是在熟悉内容之后用它来轻松温习。

      14
      3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未来几年的案头工具书

      作为《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的课程主编,未来几年我一直要跟这部煌煌巨著打交道了。之前不得不在工位上放上这套书的纸质版,电子书上线就更方便了。


      这套书的底本,是中华书局 1956 年的点校版本,是顾颉刚等 21 位史学专家通力合作,重新点校的成果。
      古籍点校是个非常专业,又非常枯燥的工作,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我们今日能看到标点本,是有很多有大学问的人在背后默默工作的。
      但这套书为什么比 20 册的版本体量小?因为这一版叫白文普及版,就是说,它删去了所有古注和校勘记,只保留了书籍原文。又朴素,又方便。而且,出版社担心对普通人来说太陌生的太岁纪年,也被得到电子书同事手动补上了,再无遗憾!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生只读一本书就读《资治通鉴》

        当自己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读完第一遍的时候,已经记不起来当初是什么动机要读完这本书,可能是觉得能够把这本书读完会看起来很牛逼,可能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在这个短视频占据我们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的时代,我还能跳出来啃个大部头,是个挑战,是个很大的挑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冯唐那句话:一生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读《资治通鉴》。读第一遍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完全不能把句子顺起来,不习惯古文的句子,用词,而且有很多人名地名,也是搞不清楚,很影响阅读的速度,像个蜗牛一样慢,而且刚开始也没有集中的时间,上下班通勤地铁上,看个半小时,期间一度想放弃,毕竟没有读《红楼梦》更爽,更轻松。回顾一下,读完这本大部头,自己有什么收获,一下子想不到具体的收获,可能现在连一些年代自己都还没有捋顺,不过有一点,倒是比之前多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就是对一个君主或者大臣,通过出场的描述,大概就能判断出来后面的结局,尤其是读到最后的章节,感触更深一些。最后还要感谢得到提供了这么好的阅读平台,如果还是读纸质书,大概率不会读完,自己基本不可能每天抱着一本厚厚的《资治通鉴》上下班,有了电子书就不一样了,手机随身带着,。电脑可以随时打开,手机看累了,电脑不愿意打开了,还有得到阅读器,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抱着阅读器,喝着一杯咖啡,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自己一直在探寻那件干一辈子不会疲劳的事情,无论什么情况下,自己都有无限的热情,那件事情可能就是读书,这也是自己这半年休息调整给到自己的答案,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把时间和精力都 “浪费” 在书里,最后也是看着书离开这个世界,那时的自己很可能是微笑着的。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一生只读一本书就读《资治通鉴》。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用两年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

          从学习《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第一季开始读《资治通鉴》,到今天完成了整本书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的阅读。昨天,伴随着《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第二季课程的结束,我用了两年时间,一天都没有停滞,终于读完了《资治通鉴》。一开始阅读的是这个四册的版本,这是一个对人名和地名都标注了下划线的版本,很方便。但读了一年后得到突然将这本书调整为付费购买。我就开始读《资治通鉴附考异》版本,这个版本没有下划线,同时有很多生僻字都用 “欷” 字代替。为了帮助理解,我同时在微信读书上阅读《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柏杨版用图片形式显示了所有的生僻字,帮助我了解《考异》版本中的不足。期间还读过一部分《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由于必要性不大就停止了。《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按时间顺序呈现历史事件,但一个前后经历若干时间段发生的事件,就被展示得呈碎片化分布在不同时间。所以,如果要了解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还需要阅读《通鉴纪事本末》。两年下来,配合着《资治通鉴》原文,同时又阅读了几百万字的相关书目,从一开始理解原文比较慢,好几天才能读一卷,到后来每天能轻松读完一卷。在这个基础上再读《史记》、《吕氏春秋》等书籍就感觉比较顺畅,阅读困难不大了。有人说,二十四史有四千多万字,如果每天读三千字,需要大约四十年才能读完。我觉得,现在阅读速度提高了,每天能读一两万字,以这样的速度读下去,大概用不了几十年,十年内应该是可以通读一遍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司马光《资治通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公元718年这一卷的结束时间错了。

              1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