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6千字
字数
2020-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索转喻的认知语用机理和指称意义建构。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转喻所涉及的语法、语义、语用、认知等多方面的问题,旨在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英汉指称转喻意义建构机制的深探讨,对揭示语言理解的本质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在哲学上涉及意义和指称的讨论;在语言学上与当前语义—语用界限的争论有关;在逻辑上深化对语用推理本质的讨论。在实际应用方面,探讨儿童转喻词汇习得、转喻联想与推理在话语和语篇中的作用,对外语教学与学习具有一定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语用学学人文库”编委会
- 总序
- 序一
- 序二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本书结构
- 第2章 转喻研究述评
- 2.1 引言
- 2.2 转喻的传统修辞学研究
- 2.3 转喻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
- 2.4 转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 2.5 转喻的语用学研究
- 2.6 结语
- 第3章 转喻分析的认知语用视角
- 3.1 引言
- 3.2 转喻的认知观
- 3.3 转喻的语用指称性
- 3.4 指称转喻分析的理论视点
- 3.5 结语
- 第4章 指称转喻理解的认知语用机理
- 4.1 引言
- 4.2 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在转喻研究上的互补性
- 4.3 指称转喻理解的认知语用分析
- 4.4 结语
- 第5章 指称转喻识别的语境制约
- 5.1 引言
- 5.2 转喻识别的句法和语义关系
- 5.3 转喻识别的认知突显性
- 5.4 动态语境观
- 5.5 转喻识别的语境制约
- 5.6 结语
- 第6章 转喻回指照应的认知语用阐释
- 6.1 引言
- 6.2 转喻回指的解释方案
- 6.3 转喻回指的制约因素
- 6.4 转喻回指的认知语用机制
- 6.5 结语
- 第7章 指称转喻的语用动因研究
- 7.1 引言
- 7.2 指称转喻的语用特征
- 7.3 指称转喻的语用动因
- 7.4 结语
- 第8章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 8.1 引言
- 8.2 转喻的修辞功能
- 8.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 8.4 转喻修辞功能的认知语用学阐释
- 8.5 结语
- 第9章 基于汉语新闻语篇的“首都/国家代政府”转喻研究
- 9.1 引言
- 9.2 “首都代政府”转喻和移情理论
- 9.3 研究方法
- 9.4 发现与讨论
- 9.5 结语
- 第10章 儿童指称转喻习得实证研究
- 10.1 引言
- 10.2 研究设计
- 10.3 研究一:学龄前儿童转喻理解
- 10.4 研究二:学龄前儿童转喻缩略表达
- 10.5 研究三:学龄前儿童转喻命名
- 10.6 综合讨论
- 10.7 结语
- 第11章 结语
- 11.1 本书总结
- 11.2 主要创新点
- 11.3 今后发展方向
- 附录 学龄前儿童转喻能力发展实证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