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西方人眼中的广州,记录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风情。

内容简介

本书摘取清朝中后期来华的7位西方人著作中有关广州及周边地区的文字和图片。这些西方人中有使团随行、传教士、外交官、银行家、香港总督、画家、农业科学家,他们以好奇的眼光欣赏广州,以独特的视角记载广州的风光、地理、物产、人文乃至政治制度,为广州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译者简介
  • 《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丛书序
  • 编译说明
  • 英国使团随行巴罗:乾隆盛世下的忧患
  • 外国商贾的冷遇
  • 英国传教士施美夫:城门初开的广州
  • 一触即发的仇洋气氛
  • 进入广州城是一种冒险
  • 与官员和商界名流的来往
  • 东海航行半途而返
  • 广州传教状况
  • 潘庭官的花园和浩官的别墅
  • 英国欠下的鸦片债
  • 英国外交官密福特:广州,一种自给自足的繁荣
  • 中国人说得没错,没有我们,他们照样过得很好
  • 德国银行家恩司诺:广州商业、民情考察记
  • 童话般的神奇国度
  • 香港总督卜力:西方人对中国存有误解
  • 广州的会馆和官员
  • 中国贵妇的时尚
  • 英国画家利德尔:画笔下的广州
  • 逛街杀价的技巧
  • 广州的水和小镇上的写生
  • 美国农学家金博士:中国人的农耕智慧
  • 农民农田农具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76年的至暗时刻

    广州曾是除澳门外西方人唯一能合法进入的中国口岸。从 1793 年马戛尔尼使团抵华至 1909 年清末新政崩塌,这座 “千年商都” 在大清的旗帜飘摇中亲历了帝国最后的挣扎。李国庆编译的《龙旗下的广州城》,辑录七位西方观察者 —— 使团随员、传教士、银行家、香港总督、画家、农学家 —— 的原始记录,以多棱镜式的异域视角,拼合出一幅鲜活的晚清广州浮世绘。这些散佚百年的文字,封存了珠江畔的市声、硝烟与叹息。这七双眼睛,见证了七个维度的广州。英国使团随员巴罗在 1793 年穿越梅岭时,遭遇农民 “鬼子!番鬼!” 的怒叱,乾隆盛世 “万邦来朝” 的幻象在此崩裂;而半个世纪后,传教士施美夫笔下十三行的商人却堆着笑脸,用蹩脚英语招呼洋顾客,即便一无所购仍躬身相送 —— 商业本能消解着排外情绪。最犀利的对比来自英国外交官密福特与德国银行家恩司诺:前者惊叹广州 “自给自足的繁荣”,断言 “没有欧洲,中国人照样过得很好”;后者痴迷于商人奉茶待客的智慧:棉布包裹的藤编茶壶保温数小时,在一声声的 “请,请” 间,完成利益互换。农学家金博士从粪肥中窥见循环经济的光辉,计算百万居民日产磷钾肥超三吨的生态智慧;画家利德尔则借护城河水的腥气点题,当中国老者嗅其画笔惊呼 “和广州的水一个味”,这座水城的烟火气已穿透文化隔膜。香港总督卜力笔下的防火水桶悬于商铺檐下,恰似晚清社会的隐喻:烈火暗涌,仅靠薄桶自救。书中暗藏一条时间暗线,串联起帝国溃烂的病灶。施美夫记录爱国学者痛斥鸦片走私榨干城市血脉,直言 “英国欠下的鸦片债” 终成外交火药桶;而 1900 年香港总督卜力目睹的广州工厂,百名雇工在拥挤作坊劳作,火灾隐患四伏 —— 曾经 “童话般的神奇国度” 已沦为殖民资本的血汗工场。尤为珍贵的是市井心态的变迁:巴罗初入广东时民众掷石咒骂,到利德尔写生时百姓围观摸画,警惕渐被好奇取代,恰是 “西风东渐” 的微观注脚。

      转发
      2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