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深入研究宦官政治的著作。

内容简介

在安史之乱的刺激下,经过一系列演变,宦官势力最终攫取了“天子亲兵”神策军的军权。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也直接促成了中晚唐宦官政治的出现。

宦官集团凭借军权,立君弑君,政变屡起,波诡云谲;君主不甘受制于宦官,数次起用近幸之臣,谋诛宦官而不可得;当皇权不振之时,官僚集团也多依附宦官,或意图中兴,或朋比苟安,双方党争连绵不绝。

本书以神策军为切入点,以宦官政治为主线,以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进、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宦官集团与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为四个逻辑层面,系统地阐释了中晚唐政治秩序的重建及其演进过程,探讨宦官政治对五代及宋初国家权力结构的重要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编 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进
  • 第一章 肃代时期的“天子亲兵”及其破坏
  • 第二章 京城禁卫体系的重建
  • 第三章 京西北神策诸城镇的形成
  • 第四章 神策军与中晚唐政局
  • 本编总论:神策军发展的轨迹及其历史地位
  • 第二编 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
  • 第五章 德宪二朝皇位之争
  • 第六章 宪宗朝储位之争与宪宗之死
  • 第七章 穆敬文武四朝皇位的更迭
  • 第八章 武宣之际的宫廷政变
  • 本编总论:宦官集团与宫廷政治
  • 第三编 宦官集团与外廷政治
  • 第九章 宪宗元和年间政治之变局
  • 第十章 牛李党争
  • 第十一章 李训、郑注集团与甘露之变
  • 第十二章 内外大臣共治天下格局的形成
  • 本编总论:中晚唐外廷政治之演进
  • 第四编 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
  • 第十三章 宦官监军制度的确立
  • 第十四章 监军使及其组织结构
  • 第十五章 监军使与地方政局
  • 本编总论:宦官政治在地方政局的发展及其异化
  • 总论 宦官政治与唐宋社会转型
  • 总论:宦官政治与唐宋社会转型
  • 附录一 中晚唐(肃宗至德元载后)宰相年表
  • 附录二 唐代宦官两军中尉、枢密使、宣徽使年表
  • 附录三 唐代宦官监军使表
  • 附录四 唐代宦官诸司诸使表
  • 附录五 唐代宦官家族世系表
  • 附录六 唐代宦官官名题衔品阶对照表
  • 附表七 唐代宦官封爵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宦官干政与神策军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929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四)历史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106)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领域开始,选择的唐末乱世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二本是《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一部深入研究宦官政治的著作。在安史之乱的刺激下,经过一系列演变,宦官势力最终攫取了 “天子亲兵” 神策军的军权。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也直接促成了中晚唐宦官政治的出现。宦官集团凭借军权,立君弑君,政变屡起,波诡云谲;君主不甘受制于宦官,数次起用近幸之臣,谋诛宦官而不可得;当皇权不振之时,官僚集团也多依附宦官,或意图中兴,或朋比苟安,双方党争连绵不绝。本书以神策军为切入点,以宦官政治为主线,以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进、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宦官集团与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为四个逻辑层面,系统地阐释了中晚唐政治秩序的重建及其演进过程,探讨宦官政治对五代及宋初国家权力结构的重要影响。2、精彩内容:①宦官干政所谓 “宦官政治”,乃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宦官集团之势力全面干预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甚至左右朝政,凌驾君主之上的一种畸形的政治格局。中晚唐宦官政治起于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神策两军中尉制创立,止于昭宗天复三年(903)朱全忠尽诛宦官,前后延续一百余年。中晚唐皇权不振是因为皇权受到宦官集团的挟制,而唐宋变革论中只讨论君主的独裁权力,没有充分考虑宦官的因素。与皇权不振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晚唐宦官集团权势迅速膨胀。军事上,宦官集团通过神策两军中尉控制了长安及京西北地区朝廷直接控制的所有军队,并以庞大的监军系统监控各地藩镇。经济上,宦官集团以赡军为名,攫取大量经济权益,卖官鬻爵,收受羡余,积蓄内库财赋。政治上,宦官集团通过枢密使侵夺宰相相权,参掌军国机密,形成内外大臣共治天下的独特格局。最后,宦官集团还操纵君主废立,立君、废君、弑君,有如儿戏。同汉、明等朝宦官相比,唐代宦官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一,中晚唐时期,宦官可以娶妻,收养子女,组建家庭。宦官集团还比拟外朝的士族高门,通过收养养子等手段,形成了绵亘几十年的宦官世家。其二,唐代宦官 “官僚化” 特征明显。不仅有体系完备的内侍省,还形成以两军中尉和枢密使为核心的内诸使司系统,足以与宰相为首的南衙百司相抗衡。②神策军的创建神策军最初是起自河陇的边防军,在其入为禁军之前,皇宫内部根据自己的需要培育出一支宿卫禁中的禁军,即射生军。只要射生(神威、天威)军存在下去,神策军不可能成为最接近皇帝的北门禁军,更不会有机会去废立君主。神策军之坐大,不在于其膨胀了多少倍,而在于其合并了原本屯驻禁中的射生军(神威、天威军)。我们认为,中唐以后立君废君有如儿戏的神策军,其实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自河陇入援的神策行营,另一个就是起自皇宫内部的射生军。两个源头交汇在一起,共同缔造了后来独步中外的神策军。肃、代时期,朝廷所仰仗的主要是起自宫内的射生军,射生军虽为精兵,但是规模小,遇到强敌时常溃散,不能满足朝廷的军事需要。广德元年(763),鱼朝恩自陕州带回的神策军是第一支由朝廷直接掌控的野战军队。在朝廷的扶植下,神策军迅速强势崛起。神策将字面意思为 “隶属神策的将领”,但并非所有神策将都可称为制将。“神策将” 只有在奉旨率本军会合方镇兵出讨时才被称为制将,二者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很大差别。制将所领军队不隶方镇,虽然也包括幽陇兵,但主体应为神策军。③牛李党争关于牛李党争之名,习惯上,牛李党争,牛指牛僧孺,李指李德裕。但是岑仲勉、傅璇琮等先生根据唐代文献,指出文献中牛李之李本指李宗闵,与李德裕无关,岑仲勉先生还进一步认为李德裕无党。产生这种争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相关评论中对 “党” 的概念缺乏必要的界定,周建国先生曾指出,牛党、李党之 “党”,主要指政治派别,而 “李德裕无党” 之 “党” 则为贬义的 “朋党” 之党,这种见解是非常独到的。穆宗之后官僚集团确实存在激烈的党争,若不存在李德裕党,牛僧孺党没有政治对立面,也就无所谓党争问题。牛李两党对举时,“党” 指政治上相互对立的两个政治派别,是一个没有褒贬之意的中性词。牛李党争是唐代中叶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政治斗争。斗争的中心是对于怎样维护走向衰亡的唐皇朝具有不同政见,却又涉及家世出身和私人恩怨。由于唐皇朝的颓势无可挽回,力图强化朝廷的李德裕一派不得不终于失败,而主张因循苟安的牛僧孺一派获得胜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