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真正的幸福不是被谁认可,而是你终于在内心深处站稳了脚。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人内在虚弱和缺乏力量的各种表现,如情绪波动大、决策困难、讨好型人格、缺乏行动力等,以及这些表现背后的心理和情感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本书着重强调了提升内在力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造成内在虚弱的根源,包括童年经历、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提供了应对策略和心理调适技巧。

第三部分则着眼于拥有内在力量的个体所具备的特质和优势,强调了积极心态、自我认知和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了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的指导方针。

最后一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具体介绍了如何通过行动计划、自我激励和心理训练来增强内在力量,使读者能够成为内心强大、坚韧不拔的个体。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生命的二次诞生
  • 前言 重新养育自己,解锁内在力量
  • 如何阅读本书
  • 第一章 识别内心的脆弱
  • 第一节 精神内耗 这其实是一种心灵的呼救,需重新找回前行的动力
  • 第二节 精神依赖,像长不大的孩子 请发自内心地去探索和追求自己的价值
  • 第三节 自我价值感缺失,深感自卑 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在力量的稳固,而非他人的认可
  • 第四节 讨好者的恶性循环 当你不懂得爱和认可自己时,你便觉得内心匮乏
  • 第五节 “受害者”的思维陷阱 忽略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时,关系往往会陷入僵局
  • 第六节 自我否定,自我怀疑 这是一种精神内耗的极端形式,即自我压迫的状态
  • 第七节 缺乏行动力和习惯性退缩 你是否总是害怕失败,不敢迈出第一步
  • 第八节 人生无意义感 当目标迷失时,生活也随之失去方向
  • 第二章 深挖内在匮乏的根源
  • 第一节 人生剧本 我们最初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源自原生家庭的无形塑造
  • 第二节 心理营养的匮乏 童年缺乏情感支持,让成年后的内心始终无法满足
  • 第三节 原生家庭不良教育模式 隐形的家庭规则,让人难以挣脱对自我的限制
  • 第四节 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 反复的失败经历,让努力变得无意义
  • 第五节 强迫性重复的魔咒 潜意识中未解的创伤,导致我们不断重蹈覆辙
  • 第三章 能量层级的理解与提升
  • 第一节 霍金斯能量层级解析 理解情绪和意识层级,是迈向高能量状态的第一步
  • 第二节 能量转变的规律和特性 能量转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 第三节 如何从低能量向高能量转变 通过觉察、实践和重塑信念,逐步提升能量层级
  • 第四节 案例分享 真实案例剖析,展示能量提升的成功经验
  • 第五节 走出固定能量的泥沼 摆脱停滞状态,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点
  • 第四章 重新养一遍自己
  • 第一节 改写你的人生剧本 重新书写信念和模式,为人生开启新篇章
  • 第二节 给自己补充心理营养 有意识地为内心注入爱和支持,填补情感空白
  • 第三节 更正原生家庭错误的教育模式 用清晰的边界感和独立思考,纠正过去的影响
  • 第四节 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 从小目标开始,重建生活的掌控感
  • 第五节 打破强迫性重复的魔咒 识别潜意识中的循环,学会掌控自己的选择
  • 第五章 提升内在力量
  • 第一节 停止情绪对时间的掠夺 学会管理情绪,从容度过每一天
  • 第二节 建立日常能量补充清单 从小习惯入手,为身心注入稳定的力量源泉
  • 第三节 大自然的神奇疗愈力量 通过与自然连接,释放压力,找到内心的平静
  • 第四节 运动的力量 让身体动起来,用健康的体魄支持强大内心
  • 第五节 转念 人生通关秘籍,从“卡点”中找到解脱之道
  • 第六章 自我超越与成长
  • 第一节 行动与自律 从规划到行动,点燃内在力量的引擎
  • 第二节 坚持铸就奇迹 每一次努力的累积,终将化作成长道路上的绽放
  • 第三节 当下的力量 专注此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力量
  • 第四节 克制欲望,活出内在的自由 学会取舍,让欲望为你服务
  • 第五节 善而有度,强而不侵 善良不等于妥协,强大也不意味着伤害他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写的比《找回我自己》好

    书名中的 “重新养自己” 是关键隐喻。作者韦珊将人的心理结构比作可重塑的生态系统,童年经历、社会规训、自我否定如同外部施加的劣质养料,而 “重新养育” 意味着替换土壤。书中用大量案例展示普通人如何通过认知重构打破恶性循环 —— 比如长期自我贬低者通过 “行为记录表” 客观看待自身能力,情感依赖者通过 “情绪断奶训练” 重建安全感。这些方法带有鲜明的行为心理学底色,但作者刻意淡化术语,代之以 “喂养内心的孩子”“修剪焦虑枝桠” 等具象表达,让理论在生活场景中自然生根。本书的结构呈现螺旋式深入。开篇直面常见心理创伤:过度讨好、完美主义、情感麻木等,每种状态都配有清晰的诊断清单。随后转入方法层,提出 “内在对话重塑”“边界建立训练”“欲望正当化练习” 三类工具。最有意思的则是第三部分,作者没有止步于个体心理调整,而是将自我重建置于社会关系中探讨 —— 如何在与原生家庭、亲密关系、职场压力的碰撞中保持内核稳定。这种设计打破了许多心理读物 “孤立疗愈” 的局限,承认人始终处于系统之中。语言是本书的另一重疗愈。作者善用短句和断言式表达:“痛苦不是勋章,不必珍藏”“允许失控,才能掌控”。这种略带诗意的铿锵,与常见的温情励志书区分开来。她更擅长用比喻降低理解门槛:将焦虑形容为 “过度活跃的报警器”,把自我否定比作 “盗版操作系统”,这些有意思的用词,我觉得能更容易在读者脑海中扎根。作者对 “数字时代孤独”“优绩主义暴政” 的剖析,显示她对现代人精神处境的敏锐观察,也让本书更贴紧当下的情境。书中提到 “社交媒体比较症候群” 时,不仅建议限制使用时长,更设计了一套 “价值锚定练习”:帮助读者在信息洪流中识别自身真实需求。这种既承认环境压力,又强化主体性的思路,比单纯的戒断建议更为深刻。与同类作品相比,本书在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平衡上,也有其相对优势。没有停留在《被讨厌的勇气》式的哲学讨论,也未像《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那样侧重叙事疗愈,而是将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可每日执行的微型实验。例如 “五分钟自我关怀仪式”“拒绝能力阶梯训练” 等工具,都带着明显的行动导向。书中关于 “内在力量” 的定义尤其值得玩味。作者没有将其等同于坚不可摧的心理素质,反而强调 “有弹性的脆弱”—— 允许自己在压力下短暂崩溃,但始终保有重建的能力。这种辩证思维贯穿全书:自我关怀不等于纵容,边界建设不意味着冷漠,欲望解放需配套责任意识。这种拒绝二元对立的立场,让作品脱离了非黑即白的励志陷阱。

      转发
      3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