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王芳带来自我认知的力量,带你从外在行为去认识内在心理。

内容简介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和别人有何不同?这些不同从何而来,对“我”又意味着什么?现在的“我”可能发生改变吗?

这些无处不在的个体差异及其由来,正是人格心理学探索的主题。本书通过人格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与现代研究,依托“人格特质”描画形形色色的个体,围绕“人格成因”梳理形塑个体差异的复杂力量,聚焦“人格动力”阐释个体差异的人生意义,丰富而深邃的心灵图景由此展开。

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自己。“人格”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我们永远都在“成为”,可以被描述却无法被定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部 人格特质:我是谁?
  • 01. 星座科学吗?人格类型与人格特质
  • 02. 内向者不合群?大五人格之外向性
  • 03. 过于灵敏的“威胁探测器”:大五人格之神经质
  • 04. 高责任心的人更长寿?大五人格之尽责性
  • 05. “好人有好报”还是“人善被人欺”?大五人格之宜人性
  • 06. 创造力的人格基础:大五人格之开放性
  • 07. “大五人格”是怎么来的?词汇学假设与因素分析
  • 08. 五个足够吗?大五人格模型的局限性
  • 09. 人性的阴暗面:暗黑人格
  • 10. 性格决定命运?人格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 第二部 人格成因:我从哪里来?
  • 11. 人格与生俱来吗?大脑功能与人格的关系
  • 12. 进化的力量:自然选择与人格多样性
  • 13. 一起向狮子扔石头?合作的进化
  • 14. 都是基因惹的祸?人格的遗传基础
  • 15. DNA即命运?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16. “内心的一罐金子”:依恋风格
  • 17. 原生家庭即原罪?家庭教养
  • 18. 看到鱼,还是看到水?文化与思维方式
  • 19. 我,还是我们?文化与自我建构
  • 20. 瘟疫如何影响人与文化?行为免疫系统
  • 21.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社会生态环境与聚集性人格
  • 22. 以性别差异和心理疾病为例:自然与建构的合力
  • 第三部 人格动力:我要到哪里去?
  • 23.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弗洛伊德论心理能量
  • 24. 没有不焦虑的生活,只有不思考的人生?弗洛伊德论心理冲突
  • 25. 自我保护,还是自欺欺人?弗洛伊德论自我防御机制
  • 26. 如何洞悉潜意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 27. 弗洛伊德的理论遗产:现代研究中的精神分析
  • 28. 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阿德勒论自卑与卓越
  • 29. 出生顺序会影响人格吗?阿德勒论家庭中的动力
  • 30. 与远古精神对话:荣格论集体潜意识
  • 31. 由暗方知明:荣格论原型
  • 32. 要自由,还是要安全?弗洛姆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 33. 生而为人的意义:马斯洛论心理需要
  • 34. 逃不出使命的约拿:马斯洛论自我实现的人
  • 35. 你喜欢当下的自己吗?罗杰斯论现实与理想自我的差距
  • 36. 做自己,还是别人期待的自己?罗杰斯论自我的价值
  • 37. 钱能买到幸福吗?积极心理学论财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38. 意义比快乐更健康:积极心理学论真实的幸福
  • 39. 你我眼中的世界缘何不同?凯利论个人建构
  • 40. 人格可塑吗?德韦克论努力的意义
  • 结语 猜不透的“斯芬克斯之谜”
  • 第一问:我是谁?
  • 第二问:我从哪里来?
  • 第三问:我要到哪里去?
  • 不是答案的答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五人格测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9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有好坏只有不同

    成年人的世界和小孩子最大的不同在于,督促自己成长改变的反馈路径越来越少,周围的体面和善意几乎听不到真实的提醒。成年人的成长唯有自我反思,拿自己到陌生的环境里去撞、到广博的书海中去寻找自己的影子,从而发现自己真正的优势和缺陷,看见真实的自己。之前对心理学有一种误解,学好了可以分析人的性格,解释行为背后的心理模式。其实了解很多心理学理论观点,包括王芳老师的这本《我们何以不同》之后,发现心理学其实是有自身的学科使命的。心理学的学科使命应该就是帮助人类更好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这本《我们何以不同》是王芳老师的 40 节人格心理学课堂讲义,人格心理学注定就是研究个体差异的。看到外表的差异是一种天然的显性生物功能,能够认识到内在人格的不同却是一种隐形能力,尤其是在矛盾、冲突、压力等充满张力的情景中更需要展现这种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共情能力。它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必修课,《我们何以不同》在讲清楚人格差异来源的同时,会意外的增强我们的共情能力,从而变相提高我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成人的世界更加虚幻,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让承认个体人格差异和承认自己的无知变得一样困难。本书吸引我的有两点。首先是从王芳老师扎实的心理学功底流淌出来的文字表达,行文流畅,言之有物,第一感觉是自己喜欢的实力派。另外一点是,本书涵盖的心理学理论流派广,内容立体丰富。特别是对各学派有所了解的读者,把各流派大师叫到一起共同说清楚 “我们何以不同” 也不失为一种美妙的学习体验。任何的学科知识要么是探究过去的问题,要么是解决当下的问题,要么是面向未来,解决发展的问题。心理学也是一样,有探究过去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派,有解决当下问题的马斯洛、阿德勒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有面向未来的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所有的学科流派终究是要面向未来,以人为本解决人的发展问题的。探究如何挖掘人的潜质?如何摆脱心理因素的限制?如何修复进化带来的心理缺陷?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这本《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就属于面向未来的发展心理学范畴,就是要试图解决 “我们到哪里去” 的发展问题。王芳老师在本书中反复强调人的复杂性,通过各学派对人格的不同解释角度,试图拼凑出一幅完整的理论图景。读完本书,至少不会再用内向与外向、敏感与迟钝、好与坏等标签来做人格定性评价。人和人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本质上的不同。人格差异是一条线上的连续的点,而不是完全不同的两条平行线。关于人的学问,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前期的抽象终究是为了更好的还原人的复杂性,而不是反向、过度的概念化,甚至标签化。这也是本书给我们的重要提示。“人格” 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我们永远都在 “成为”,无法被定义。特别提醒:对本书有兴趣的书友,想进一步深入学习人格心理学,可以线上观看王芳老师解读本书的直播视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格不是名词,而是动词

      人格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我们为何何以不同?固然是因为人格的差异性,但人格也不是一尘不变的,阅读这本书来了解人格的差异性,以及不同人格会有怎么样的行为。这是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必修课之一。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也很简单,老师讲的通俗易懂。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进而接纳、包容并尊重这些个体差异,是心理学带给我最大的心得,也是这段旅程中最富兴味之处。

          1
          评论
        • 查看全部71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