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四年跟踪,百场访谈,六件真实案例,直面备受争议的人生大事。

内容简介

事实证明,自杀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资深记者凯蒂·恩格尔哈特历时四年,跟踪访谈数百位不想活下去的人。他们或因疾病、或因衰老、或因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当生命注定无法好好地活,他们但求得好好地离去。

然而重病之人往往很难独立终结自己的生命,有人冒险订购非法的致死药物;有人倾尽家产远赴“死亡诊所”;还有人甚至已经无法自主选择,只能依靠亲属做出可能符合自己心愿的决定……种种自杀困境使辅助自杀合法化的呼声日渐高涨,支持者强调免遭病痛折磨的渴望,认为这关系到自主权,关系到尊严。反对者担心允许协助死亡的法律只要存在,就会给道德伦理带来滑坡,最终将所有病患囊括其中,滥用在穷人、自身并不情愿的人、妥协了的人、感到害怕的人身上。

在这场关于死亡的辩论中,作者重点关注了六个人的故事,他们代表着不同立场:当事人、协助者……人生中无法避免的这最后一件事情,决定权在本人、家属、还是医生、法律或命运?这份特别报道对这个关乎伦理与权利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和无畏的审视,它向读者介绍了那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努力寻找尊严与真实的普通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关于资料来源的说明
  • 引言
  • 第一章 现代医学
  • 第二章 年纪
  • 第三章 身体
  • 第四章 记忆
  • 第五章 心灵
  • 第六章 自由
  • 结语
  • 致谢
  • 大事记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让人反思决策复杂性、权利边界的书

    看完了《不愿活下去的人:关于生死的特别报道》,一位加拿大记者历时四年,跟踪访谈数百位不想活下去的人写成的书。她周转多国,采访了当事人、他们的家人、协助者、协助的组织创始人、临终关怀 / 精神科等背景支持或反对协助自杀 / 安乐死的医生,展示了不同人看待这样终极命题时的视角,也中立记录了远离公众视线的痛苦。死亡权是极为敏感的话题,人们的观点差异很大。作者也害怕和当事人的对谈会让对方感受到任何的期待,进而加速死亡过程,因此她小心翼翼,强调自己没有任何期待,谈话可以随时终止。这样的谨慎也体现在本书的语言,十分克制地保持着一种疏离感。“这种时候还不如安乐死算了”,这样的话在评论区经常看到。没有经历过病痛长期折磨的人们容易把死亡想得容易。病痛的折磨不是一个有明确转折点的过程方便人们决策,是长期的、不确定的、可能时好时坏的。痛苦是主观的,怎么认定他后面不能好转了呢?怎么认定他生存期真的只有六个月了呢?怎么确定意识清醒的自己对没有自主意识的自己有 100% 的同意权呢?怎么确定精神疾病的折磨是否和末期疾病一样让人痛不欲生呢?怎么确定不断扩大尊严死的范围不会让理性死亡从一个选项,变成 首要选项呢?怎么确定人们看似自主决定的过程是真的来自自己,不是受外界暗示、影响、胁迫呢?太多太多的问题,让我们不禁对生命权、死亡权有了更多的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关于死亡的辩论,作者重点关注了六个人的故事,他们代表着不同立场:当事人、协助者…… 人生中无法避免的这最后一件事情,决定权在本人、家属、还是医生、法律或命运?这份特别报道对这个关乎伦理与权利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和无畏的审视,它向读者介绍了那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努力寻找尊严与真实的普通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埃芙丽尔已经 80 多岁了,她的审美没有什么体系:柔软的浅棕色毛衣、浅棕色皮肤、塑料拖鞋、助行器。她经常戴一副银耳环,有时还会涂涂口红。到她计划一死了之的时候,她的满头白发应该已经很长,差不多到腰那儿了。有些东西会缠在头发里,比如一些毛絮,或是花园里的小树枝什么的。每天早上,埃芙丽尔都要费好大劲把头发梳到后面,用皮筋和发夹把头发收拾得利索一点。但往往上午还没过完,就会有几缕头发挣脱束缚,从她的前额垂落下来。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