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尼采心目中未来哲学之序曲,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之激进批判。

内容简介

本书是《道德的谱系》的姊妹篇,本书由一个序言、九大章节和一个终曲组成,包括哲学论说、格言、短评、诗歌等多种话语风格,牵涉到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各个经典问题,比如: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知识?为何要求知?什么是宗教的本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为何?堪称尼采心目中的未来哲学之宏大序曲。

尼采在本作中一如既往地“用锤子从事哲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柏拉图主义”进行猛烈敲打,而尼采晚期思想中最重要的“权力意志”,其地位也在本作得到突出,成为帮助破除人们头脑里种种偏见、站在“善恶彼岸”进行真诚思考的关键概念。

目录

  • 版权信息
  • “尼采注疏集”出版说明
  • Pütz版前言
  • KSA版编者说明
  • 缩写符号
  • 第一章 哲人的偏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第二章 自由的精神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第三章 宗教性的本质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第四章 格言与插曲
  • 63
  • 64
  • 65
  • 65a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3a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第五章 论道德的自然史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201
  • 202
  • 203
  • 第六章 吾辈学者
  • 204
  • 205
  • 206
  • 207
  • 208
  • 209
  • 210
  • 211
  • 212
  • 213
  • 第七章 吾辈美德
  • 214
  • 215
  • 216
  • 217
  • 218
  • 219
  • 220
  • 221
  • 222
  • 223
  • 224
  • 225
  • 226
  • 227
  • 228
  • 229
  • 230
  • 231
  • 232
  • 233
  • 234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第八章 民族与祖国
  • 240
  • 241
  • 242
  • 243
  • 244
  • 245
  • 246
  • 247
  • 248
  • 249
  • 250
  • 251
  • 252
  • 253
  • 254
  • 255
  • 256
  • 第九章 何为高贵?
  • 257
  • 258
  • 259
  • 260
  • 261
  • 262
  • 263
  • 264
  • 265
  • 266
  • 267
  • 268
  • 269
  • 270
  • 271
  • 272
  • 273
  • 274
  • 275
  • 276
  • 277
  • 278
  • 279
  • 280
  • 281
  • 282
  • 283
  • 284
  • 285
  • 286
  • 287
  • 288
  • 289
  • 290
  • 291
  • 292
  • 293
  • 294
  • 295
  • 296
  • 高山之歌·终曲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否定颓废,向层级卓越之综合愿景,永续攀升

    是书《善恶之彼岸》,以断章取义之格言为论,乍视若孤峰突起,各自为政,抒发意志、权力与高贵之情志。然则尼采自辨其间潜流暗涌,诸思非随意而生,乃交织于关系之张力中:权力意志否决单纯自保,贵族伦理否决平等衰颓,创造立法否决被动阐释。由此否定,合成为尼采大体系,表面矛盾融为文化超越之动态历程。譬如哲人角色,起于破坏批判,遇阻于奴隶道德之否定生命,进至肯定立法,化静止道德为积极、权力彰显之创造。又如艺术家自由经由必然之辩证:任意意志对峙内在强制,生出本质表达之更高自由。尼采论权力意志,实为其形而上体系之基石,一切生命过程,皆归诸扩张之力,而非苟安保全,藉此重构生物文化诸象,统于一克服之原则。譬如草木荣枯,人世兴衰,莫不寓此力之涌动,盖生生不息,乃争上游而非守成。故哲思诸概念,系统相联,非孤立自存,乃成网络,决定其生灭演化。此关系架构,释智识史上之貌似随意,实显逻辑依附。譬诸蛛网,丝丝相扣,一动牵全身,学者溯源,方知前因后果。是以真哲人,乃立法之权威,将知识分类为创造干预。此框架,视历史哲劳为预备材料,从属于未来价值之创生,真理求索,重定为权力之显现。譬如古贤苦索,皆为后世筑基,非终点,乃阶梯,哲人登高,立法以定乾坤。宗教之功用,在于纪律之器,择选而用于治理教化。其多端影响,因主体类型而异,成巩固权力之机制,藉内在服从,维系主从关系。譬诸牧者鞭策羊群,非一视同仁,乃因材施教,强者得其精髓,弱者服其威仪。宗教如一剂药,服者或愈或毒,全在体质。平等伦理,实为否定生命攫取本质之范畴,藉压抑层级动态,促成瓦解。此原则,出自被压者之道德估量,特征乃系统疑忌优越德行。譬如蚁群崇平,忌高塔耸立,然世事本不均,强抑之,终致群起而衰,讽刺哉,此等平等,恰如缚鹰翼而令其步行。艺术直觉,彰必然与自由之汇合,创造过程达巅峰效能,藉非任意之表达。此悖论,构筑审美生产为顺内在命令,而非外在选择。譬诸江河奔腾,非随意曲折,乃循地势而就,自由寓于必然,艺术家得之,方生不朽之作。沟通性,崇尚平均经验,建立社会机制,不利例外个体。此动态,强施合群,而孤立精炼视角,阻其传播。譬如市井闲谈,易传俗语,难播玄思,盖大众耳目,喜浅近而畏深奥。高贵之义,在于不对称责任结构,义务与特权,融为专属负担。此框架,拒普遍化,维层级区别,基于能力差异。譬诸王侯将相,各司其职,非人人可及,强求一律,反成桎梏,理当顺天赋而定尊卑,庶几世道井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拒绝依赖的高尚精神,特立独行的意志,伟大的理智,均会被视为危险;一切能使个人超越群体、使邻人产生恐惧的东西,从今以后都会被称作邪恶;得当、谦逊、顺从、安分的心态,适可而止的欲望,都获得了道德之名、道德之誉。最后,在极为祥和安宁的状况下,逐渐不再有机会和必要将人训练得铁石心肠;从此任何严厉,甚至包括公正性方面的严厉,都会构成对良知的干扰;态度强硬的高雅与自我责任感几乎会让人感到受辱,引起人的怀疑,“羔羊” 尤其是 “绵羊” 越来越获得尊重。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