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口罩,诞生于知识和苦难相遇之处。

内容简介

口罩,这件如今深刻嵌入我们生活习惯与生命记忆的医疗用品,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现代口罩诞生于19世纪末,随着20世纪初香港鼠疫、东北鼠疫、西班牙大流感等数次疫情的暴发,口罩在政府政策、现代医学与社会思潮的角力下,作为政府与医学界宣传推广的防疫用品,在中、日、韩等东亚地区推广开来。

口罩的普及不仅仅是医学、科学知识宣传的过程,也是政策力量、社会舆论等公共博弈的结果,对这件物品的探究揭开了近现代政治、文化、社会史的沉重一角。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信息
  • 译者信息
  • 导言:东亚的口罩世纪
  • 口罩的历史
  • 现在所使用的口罩
  • 其余措施
  • 鼠疫口罩:个人防护装备在防疫中的视觉显现
  • 鼠疫口罩的出现
  • 哈尔滨的景象
  • 理性的转变
  • 神话起源
  • 结论
  • “伍氏口罩”的由来
  • 一、20世纪初的“鼠疫预防器”
  • 二、1910年肺鼠疫期间的呼吸器
  • 三、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有关口罩的讨论
  • 四、从“奉天口罩”到“伍氏口罩”
  • 结语
  • 口罩与地缘政治:理查德·皮尔森·斯特朗的东北鼠疫照片,1910-1911
  • 日本和亚洲的新冠政策历史背景
  • 植根于历史中的社会实践
  • 植根于历史中的国家政策
  • 日本的鼠疫口罩:思考1899年德国的辩论和大阪医患的苦难
  • 引言
  • 一、《德国鼠疫报告》与横滨的口罩指令:伍连德1926年书中的潮湿纱布口罩
  • 二、日本出版物中的1899年德国鼠疫会议
  • 三、包括三名医生在内的大阪鼠疫患者之死
  • 结论
  • 日据时期朝鲜卫生口罩的出现与普及
  • 绪论
  • 一、不戴口罩,以手捂嘴
  • 二、西班牙大流感与口罩防疫指南
  • 三、家庭卫生的工具化与口罩的正确佩戴
  • 结论
  • 关于东亚戴口罩社会历史的若干思考
  • 一、相互关联的口罩历史
  • 二、口罩的当代生活
  • 三、思考和未来的方向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医疗用品到政治符号

    当口罩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标志性符号,我们是否思考过它如何从一块普通布料演变为政治博弈的筹码?这本《口罩:近代东亚的卫生与政治》将口罩从医疗器具的定位中解放出来,揭示其作为权力载体与文明镜像的深层意涵。这部跨学科著作以东亚为坐标轴,在公共卫生史与政治社会学的交叉地带,勾勒出口罩如何被塑造、被争夺、被异化的复杂图景。书中除了简单介绍一下口罩的物理属性之外,还将其作为解剖近代东亚社会转型的手术刀。从 1910 年哈尔滨鼠疫时期伍连德推行的 "伍氏口罩",到日本殖民时期对朝鲜半岛的口罩强制令;从 1930 年代上海租界卫生运动中的文明等级论,到战后东亚各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构中的权力博弈,口罩始终是权力触角延伸的媒介。作者特别指出,当口罩被赋予 "文明标识" 的功能时,其背后的卫生政治学便显露出殖民主义的幽灵 —— 口罩的佩戴与否,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竟成为衡量国民素质的标尺,这种将公共卫生安全简化为道德符号的思维,至今仍在某些话语体系中若隐若现。本书较有意思的部分,在于对口罩 "去政治化" 过程的解构。书中揭示,当口罩从专业医疗领域走向公共空间,其意义生产便陷入多重权力的角力场。1950 年代台湾地区的 "口罩运动" 中,当局试图通过推广口罩构建现代性叙事,却意外激发民间对 "卫生专制" 的反抗;韩国光州事件期间,口罩成为示威者规避监控的战术工具,这种物质文化的反叛性,恰与官方推广的 "文明口罩" 形成镜像对照。这些案例证明,口罩的符号意义始终处于动态建构中,其政治性并非固有属性,而是权力关系博弈的产物。

      转发
      1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