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9千字
字数
2017-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研究微传播与政治、社会政治的关系,探讨政务微博的特殊传播形态。
内容简介
本书在辨析“微传播”概念的基础上,将“政治”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与“微传播”这一崭新的传播形态勾连起来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微传播与国家政治、社会政治的关系。微传播之于国家政治,体现为它可以在政治赋权、政党形象塑造、政治思想的传播、政治主体素养的提高等方面扮演角色;微传播之于社会政治,体现为它与新闻信息传播生态、另类传播、社会结构、新闻传播教育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书尝试将微传播与上述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讨论,并以此为基础对“政治”与“微传播”紧密结合的产物——政务微博这一特殊传播形态进行全方位解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名单
- 总序
- 序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党和政府以执政的高度审视互联网和新闻舆论工作
- (二)微传播的发展重塑国家的政治形态
- (三)微传播的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相互借力
- (四)微传播兴盛是当前媒介转型的重要结果
- (五)微传播的兴起引发媒介学的新讨论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价值
- 四、基本框架
- 第一章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梳理
- 一、国家与市民社会混沌不分
- 二、国家与市民社会对峙紧张
- 三、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 第二节 微传播研究综述
- 一、关于微博的研究
- 二、政务微博研究
- 三、微信传播研究
- 四、其他微传播载体研究
- 五、微媒体与微传播研究
- 第三节 微传播研究评析
- 一、微传播形式研究集中
- 二、静态研究多动态研究少
- 三、微传播研究的方法单一
- 四、研究视野褊狭,缺乏学科融合
- 五、当前研究缺少批判意识和价值支撑
- 第二章微传播概论
- 第一节 微传播的内涵辨析
- 一、微传播就是“小、短、精”的传播
- 二、微传播就是社交媒介传播
- 三、微传播就是自媒体传播
- 第二节 微传播的基本类型
- 一、传播平台类微传播
- 二、传播载体类微传播
- 第三节 微传播的基本特征
- 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
- 二、信息生产流通的一体性
- 三、传播类型的集成融合性
- 四、传播要素的平等开放性
- 第四节 微传播活动主体类型
- 一、传播主体的类型划分及其认识
- 二、微传播活动主体类型的划分标准
- 三、微传播活动主体的类型
- 四、不同微传播活动主体的比较分析
- 第三章微传播与国家政治
- 第一节 传统传播与政治的关系
- 一、传播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依赖
- 二、传播与国家现代化
- 三、批判视野中的传播与政治
- 第二节 微传播与国家赋权
- 一、微传播与民族国家构建
- 二、微传播与政治社会化推进
- 三、微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
- 四、微传播与国家统治霸权
- 第三节 微传播与政党国际形象塑造
- 一、微传播与政党国际形象塑造的政治理念
- 二、微传播与国际形象塑造的政治话语
- 三、微传播与国际形象塑造的政治语境
- 第四节 微媒体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张力
- 一、感性与理性的张力
- 二、大众性与层次性的张力
- 三、技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张力
- 第五节 微传播与政治主体的素养
- 一、微传播凸显政治素养的重要性
- 二、微传播与政治主体素养的提高
- 第四章微传播与社会政治
- 第一节 微传播与社会赋权
- 一、微传播对社会赋权的维度
- 二、微传播对社会赋权的不均衡性
- 三、微传播对社会赋权的负面效果
- 第二节 微传播与新闻传播生态
- 一、微传播与新闻信息的生产与消费形态
- 二、微传播改变了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形态
- 三、微传播与受众的表达形态
- 四、微传播与新闻传播的约束机制
- 第三节 微传播与另类传播
- 一、微传播与青年亚文化群体
- 二、微传播与恐怖组织
- 第四节 微传播与社会结构
- 一、微传播与社会活动主体
- 二、微传播与社会资源分配
- 三、微传播与社会流动
- 第五节 微传播与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 一、微传播环境与新闻传播价值教育的矛盾
- 二、微传播环境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调整
- 三、微传播环境与课程体系重构
- 四、微传播环境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 第六节 微传播与社会的数据迷思
- 一、微传播时代数据作用显现
- 二、微传播时代的数据隐忧
- 三、微传播时代数据迷恋对艺术的影响
- 四、微传播时代技术与人的关系
- 第五章作为微传播特殊形态的政务微博研究
- 第一节 政务微博的政治性
- 一、政务微博的政治性解析
- 二、政务微博的政治主体性
- 三、政务微博的政治传播功能
- 第二节 政务微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 一、政务信息发布与传播主体政治价值渗透
- 二、政务微博的互动与政治人格塑造
- 三、政务信息发布与政治文化形成与传承
- 四、政务微博与政治体系维系
- 第三节 政务微博的特性及其在传播中的关系
- 一、灌输性与互动性的张力关系
- 二、政治性与服务性的内在一致
- 第四节 政务微博传播中的内容特征与发布标准
- 一、政务微博受众关注的话题及其类型
- 二、政务微博受关注信息的基本特点
- 三、政务微博的信息发布标准问题
- 四、结论:职责、效益和关注度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