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新闻传播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传播的历史,新闻传播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政治紧密相联。

内容简介

《作为政治的传播:中国新闻传播解释史》以全新的视角书写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一部新闻传播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传播的历史,新闻传播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政治紧密相联。《作为政治的传播:中国新闻传播解释史》论从史出,将大历史观的视野和精细的史实相糅合,磨砺出一部传世新闻传播史核心价值的作品,史料扎实,别开生面。《作为政治的传播:中国新闻传播解释史》俯览整个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长河,考察上起先秦时期的采风活动,下至当下社交媒体的风行现象。通过作者的挖掘和再现,一条“政治传播”的历史脉络脱颖而出:着先秦时期的传播活动具有显著的辅佑政事、延揽民意的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统治者娴熟应用传播之术,新闻媒介多数成为统治工具;近代以来中国门户被迫打开,新闻媒介又渐次扮演着新知与意识形态桥梁、启蒙与解放工具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媒介更是在政治生态之中跌宕沉浮;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闻传播业又在政治和市场的双重规制中演进;当下的媒介革命中,新的传播模式也给既有政治秩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部历史深刻地阐释着“传播即政治”的命题。作者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历史脉络清晰,逻辑贯通,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学术专著。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专家评介
  • 前言
  • 第一章 诞生:辅佑政事与延揽民意的传播活动
  • 第一节 史官记事
  • 第二节 官方文书通讯
  • 第三节 采风
  • 第四节 乡校议政
  • 第二章 作为统治工具的传播媒介
  • 第一节 露布
  • 一、露布形态的演变
  • 二、露布的功能
  • 第二节 榜、制(诏)书、悬书、扁书
  • 第三节 从情报通讯到官方媒介的邸报
  • 一、邸报的产生
  • 二、邸报的演化
  • 第四节 民办的小报
  • 第三章 作为新知与意识形态桥梁的在华外国人报刊
  • 第一节 媒介自身便为“新知”
  • 一、西人带来的媒介技术革命
  • 二、通信、交通技术使时间战胜空间
  • 三、现代报刊理念的引入
  • 第二节 报刊作为连载的“百科全书”
  • 一、南洋漂来的西学
  • 二、传播西学的集大成者———《万国公报》
  • 三、其他在华外国报刊传播新知的概况
  • 第三节 作为意识形态桥梁的外国人报刊
  • 一、启蒙言论自由
  • 二、介绍政治制度与宣传主权在民
  • 三、中国问题的讨论
  • 四、外报在华的复杂情愫
  • 第四章 作为启蒙与解放工具的新式报刊
  • 第一节 知识话语权的唤醒与突破
  • 一、报禁的突破
  • 二、报刊的唤醒与启蒙
  • 第二节 改良抑或革命? ———一场关于如何解放的辩论
  • 一、报刊作为解放的武器
  • 二、改良还是革命?
  • 第三节 妇女报刊与女性解放
  • 一、妇女报刊与女报人的出现
  • 二、妇女解放思想的宣传
  • 第五章 作为公共领域的民国文人报刊
  • 第一节 文人办报与公共领域的酝酿
  • 一、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与文人报刊崛起
  • 二、文人报刊对民国公共领域的构建
  •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对公共领域的构建
  • 一、文人的呐喊———新文化运动时期言论空间的开创
  • 二、文人报刊对新文化公共论坛的构建
  • 三、报刊的编读交往的形成
  • 第三节 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进一步成熟
  • 一、秉持“四不”主义的新记《大公报》
  • 二、文人报刊的绝唱———关于“第三条道路”的讨论
  • 第六章 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大众传播媒介
  • 第一节 从“争取自由”到“专制工具” ———中国资产阶级新闻观
  • 一、反封建的阶级斗争工具
  • 二、从“标榜自由”到“专制工具”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报模式的确立
  • 一、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报刊实践及办报理念
  • 二、党报理论体系的建立
  • 三、 “全党办报” “群众办报”的强调
  • 第三节 政治运动中的大众媒介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业改造和政治批判
  • 二、大众传播不断“左倾”的十年
  • 三、 “文革”中的新闻业
  • 第七章 在政治和市场双重压力下的大众传播媒介
  • 第一节 新闻界的“拨乱反正”
  • 第二节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传媒业走向市场运作
  • 一、 《市场》报的诞生和报刊广告的重现
  • 二、读者调查———受众话语权的提升
  • 三、 “利改税” ———媒体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
  • 第三节 《苦恋》风波———政治批判的降温
  • 第四节 新闻与宣传关系的讨论与深度报道的兴起
  • 一、新闻与宣传关系的讨论
  • 二、 “渤海二号”事故报道———负面新闻的突破
  • 三、深度报道的兴起
  • 四、舆论监督的加强
  • 第五节 “正面宣传为主”的强化
  • 第六节 从对“报纸商品属性”的肯定到“传媒产业化”
  • 第七节 市场化报业的迭进与“繁荣”
  • 一、周末版、周末报的热潮
  • 二、晚报的复兴
  • 三、都市报的勃兴
  • 四、厚报时代的来临
  • 五、报业集团化之路
  • 第八节 电视新闻:从“新闻立台”到“娱乐至死”
  • 一、电视新闻的“深度”改革
  • 二、娱乐节目的泛滥
  • 第八章 媒介革命
  • 第一节 作为“第四媒体”兴起的互联网
  •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特性
  •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先锋话语上的互动与合作
  •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
  • 三、网络话语权的阶层性
  • 四、政府与民众协商机制的出现
  • 五、中国网络公共空间的局限性
  • 第三节 记者职业地位的陨落
  • 一、 “自我认同”的贬斥: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
  • 二、 “社会认同”的错位:是“舆论监督者”还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 三、陨落的不仅仅是地位
  • 第四节 消解在互联网语境中的深度报道
  • 一、从“独家的深度”走向“众说的深度”
  • 二、从“居高临下的说教”走向“平等参与的讨论”
  • 三、从“他把关的深度”走向“自把关的严肃阅读”
  • 第五节 传统媒体衰落的结构性原因和社交媒体的兴起
  •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数传统型媒体成为冗余的资讯生产机构
  • 二、机构刻意维持的臃肿的传统型媒体
  • 三、摆脱控制的“新新媒体革命”
  • 结语: “传播即政治”
  • 一、在“民主”和“专制”两种框架之下演进的新闻传播媒介
  • 二、 “看得见”的新闻传播媒介与“看不见”的新闻传播媒介
  • 三、作为“新知” “启蒙”与“解放”工具的新闻传播媒介
  • 四、阶级斗争与新闻传播媒介
  • 五、疲惫的受众与媒介革命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