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旨在打破对“海归学者”的单一想象。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学术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海归学者”长期被光环笼罩:国际化的教育背景、卓越的科研成果、显著的社会声望与优渥的职业待遇,他们似乎成为学术成功的典范。然而,光鲜背后,其真实处境究竟如何?

本书透过社会文化的分析视角,基于作者自2014年至2024年间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界逾百位海归学者的深度田野调查与跟踪访谈,细致描绘了这一群体在回国后的身份建构与学术实践,构成对中国高校体系跨代际、跨区域的立体观察——受访者涵盖老中青不同世代,分布于北上广深、苏杭、南京、武汉,以及西安、合肥、济南、青岛、昆明、兰州、沈阳等城市。

本书力图还原海归学者作为具体个体的学术生活与身份实践,展现了海归学者回国后所面临的适应与博弈、热情与倦怠、梦想与困境之间的张力,以及他们的调适过程。通过呈现这些鲜活的生命故事,作者不仅揭示了海归学者群体在重返本土学术场域后面临的冲突与平衡,也拓展了我们对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知识生产的理解维度。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意识:看见人的故事
  • 二、研究对象:多样化的海归学者
  • 三、研究框架:社会文化视角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抽样标准
  • 二、数据采集与样本描述
  • 三、数据分析
  • 四、研究自反性与位置性
  • 第三章 出国与回国——双向文化冲击、学术调适与研究主体性
  • 一、从国际留学生到海归学者
  • 二、海外求学、文化冲击与自我认同
  • 三、重返本土:学术再适应与融入
  • 第四章 适应与发展——学术写作、身份重塑与实践策略
  • 一、作为社会实践的学术写作
  • 二、个人的学术目标与实现
  • 三、组织的政策与考核制度
  • 四、学术社区/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五章 业绩评估与反思——学术发表与身份认同
  • 一、业绩表现:四种类型的发表业绩
  • 二、幕后故事:成功的、失败的与躺平的
  • 三、身份认同:对个人与学术社会间关系的反复审视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一、再次回到人的故事
  • 二、不一样的声音
  • 三、故事还在继续
  • 参考文献
  • 访谈摘录
  • 摘录一 海外学习的经历、反思与回国
  • 摘录二 海归学者在国内的经历与故事
  • 摘录三 海归学者的学术实践与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是烽火台上的哨兵,还是入侵者的引路人

    “海归学者” 在中国学术体系中始终扮演着某种特殊角色。他们被光环笼罩:国际教育背景、卓越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声望和优渥职业待遇,使他们成为学术成功的典范。然而,这些表象背后,他们的真实处境究竟如何?本书作者苗伟山的这本《光环背后》,其副标题《中国新闻传播海归学者的身份认同与学术实践》,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长达十年的追问。这项自 2014 年至 2024 年的研究,通过对上百位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海归学者的深度田野调查与跟踪访谈,细致描绘了这一群体在回国后的身份建构与学术实践。本书成功打破了我对 “海归学者” 的单一想象。作者将关注视线重新拉回到人的真实处境、经验和感受,通过呈现这些鲜活的生命故事,展现了海归学者回国后所面临的适应与博弈、热情与倦怠、梦想与困境之间的张力。这些受访学者涵盖老中青不同世代,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苏州、杭州、南京、武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甚至延伸到西安、合肥、济南、青岛、昆明、兰州、沈阳等更多城市。这种跨代际、跨区域的立体观察,使本书构成了对中国高校体系的全面扫描。作者细致勾勒了海归学者经历的双重文化冲击。首先是海外求学期间的文化冲突与自我认同危机,接着是回国后的学术再适应与融入挑战。这种双向冲击使海归学者常常陷入两难境地:既无法完全回归本土学术传统,又难以全盘移植西方学术模式。在学术实践方面,本书揭示了海归学者面临的多重张力。学术写作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知识生产,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平衡个人的学术目标与组织的政策考核制度,同时应对学术社区和社会环境的期待与压力。正题说完了,接下来是我个人的感受。书中提到的上百位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海归学者,他们为我国内的新闻传播,起到了什么积极 (负面) 的作用,作者貌似完全没有提到。我的疑问是,如果这些学者花费巨资出国深造 —— 无论是国家资助还是个人出资 —— 带回来的却是一套在我国实际情境中水土不服,甚至可能添乱的所谓 “学术知识”,那么他们凭什么在国内享受更优厚的待遇、更高的起点和更多的学术资源?这是一个关乎公平与效益的核心问题。我国的文明底蕴深厚,文化自成体系,历经五千年风雨而绵延不绝,其内在的逻辑与智慧绝不逊色于任何外部理论。问题恰恰在于,部分海归学者是否不自觉地充当了西方学术体系的 “传声筒” 与 “复制器”?他们将基于西方社会脉络与价值预设的传播理论、研究方法,乃至评价标准,原封不动地搬运回国,试图用这把尺子来丈量、裁剪中国的新闻实践与舆论生态。这种生硬的 “嫁接”,其产生的效果可能不是建设性的,而是破坏性的。一方面,它可能在学术上制造混乱。用基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话语体系,来解读强调社会效益与集体主义的中国传媒实践,无异于方枘圆凿。这不仅无法有效解释中国的现实,反而可能因其理论的不适用性,催生出一批脱离实际、逻辑闭环的 “空中楼阁式” 研究,让学术与实务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它可能在舆论场上埋下隐患。当这些未经消化、带有价值倾向的理论通过课堂、著作流向社会,尤其影响着下一代新闻人时,它们可能无形中塑造出一种以西方为标杆的认知框架。这无异于在思想层面 “添乱”,消解我们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和国情探索道路的自信与努力。若真如此,这已不仅仅是学术能力问题,其性质更为严重。因此,我们必须犀利地发问:国家与社会投入巨大资源培养或引进人才,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一部分人的 “学术成果” 无法服务于这片土地的现实发展,无法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力量,反而因其脱离实际甚至导向偏差而成为 “负资产”,那么他们有何颜面理直气壮地要求并享受超然的待遇?学术探索无国界,但学者有祖国。真正的贡献,不在于发表了多少篇符合国际期刊口味的论文,而在于能否用你的学识,增进国人对自身道路的理解,解决我们时代面临的真实问题。若做不到这一点,甚至南辕北辙,那么所谓的 “光环”,不过是精致利己的装饰;所谓的高待遇,则成了对 “实干兴邦” 这一原则的讽刺。归根结底,我们尊重的不是 “海归” 这一头衔,而是其背后应代表的真才实学与切实贡献。所有在中国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尤其是享受了优质资源的海归学者,都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你的工作,究竟是为谁服务,又究竟为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带来了什么?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一切光环与优遇,都将失去其正当性的根基。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