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揭示野蛮孕育文明的北魏国家诞生之路。

内容简介

北魏上承十六国,下启隋唐。建立北魏的拓跋人,在代北曾有一段百余年的成长发育历程,史籍记载晦暗不明。

田余庆先生就此历史上的“模糊区域”,通过对史料的透彻分析和反复比勘,纤细考证与宏观考察相结合,重点从北魏后宫“子贵母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道武帝拓跋珪离散贺兰、独孤等重要部落,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以及从《代歌》《代记》到《魏书·序纪》的北魏国史形成路径等方面,发掘出拓跋“开国前史”的重要线索,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具有典范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
  • 一 《魏书》“子贵母死”所据的汉典和旧法
  • 二 拓跋部早期君位传承中后妃的作用
  • 三 君位传承中后妃的部族背景
  • 四 离散部落与子贵母死
  • 五 子贵母死制度的几个问题
  • 六 小结
  • 贺兰部落离散问题
  • 一 贺兰与拓跋
  • 二 贺赖头徙平舒与贺讷总摄东部
  • 三 道武帝离散贺兰诸部落
  • 四 贺兰部落离散以后的余波
  • 独孤部落离散问题
  • 一 前秦灭代以后的独孤部
  • 二 刘显引窟咄争位和道武帝离散独孤诸部落
  • 三 《魏书》所见的刘奴真与刘罗辰
  • 四 部落离散以后的独孤部民
  •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
  • 代北地区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
  • 一 缘起
  • 二 拓跋东、中、西三部简况
  • 三 释《序纪》所见惠帝、炀帝东奔诸事
  • 四 惟氏、维氏与祁氏
  • 五 代谷的地理背景与西晋护乌桓校尉的广义职能
  • 六 东木根山地名的来历和拓跋立都问题
  • 七 两种类别的代北乌桓
  • 八 拓跋内乱与乌桓动向
  • 九 前燕云中之戍
  • 十 朔方局势与前秦灭燕、灭代
  • 十一 前秦灭代后对代北乌桓的处置
  • 十二 拓跋与代北乌桓的共生关系
  • 《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
  • 一 《真人代歌》释名
  • 二 《代歌》、《代记》及其与《魏书·序纪》关系的推测
  • 三 国史狱事造成的史风问题
  • 文献所见代北东部若干拓跋史迹的探讨
  • 一 方山西麓的祁皇墓
  • 二 草原部落大会与平城西部的郊天坛
  • 三 新平城近处的拓跋史迹
  • 四 关于祁后事迹的两个疑点
  • 关于拓跋猗卢残碑及拓本题记二则
  • 附录一 关于拓跋地境等讨论二题(摘录)
  • 附录二 《魏书》所见的若干乌桓姓氏(摘录)
  • 修订本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方法论的经典示范

    田余庆的治史风格素以问题意识鲜明、论证绵密著称。在《拓跋史探》中,他深入制度变迁的背后,探寻权力结构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反塑历史进程。他提出,拓跋部从部落联盟走向中央集权的历程,并非线性演进,而是在胡汉交融、贵族势力与皇权拉扯中不断调适的结果。书中对 “代人集团” 的分析尤其精彩,揭示出这一群体如何在军事、政治层面成为北魏立国的重要支柱,又如何在后期成为皇权集权的阻碍。作者指出,北魏的政治体制始终处于一种 “动态的不稳定” 之中,这种不稳定并非衰败的表征,而是其治理逻辑的一部分。在族群关系的讨论中,作者跳脱出 “汉化” 与 “胡风” 的二元对立,转而关注制度与身份如何在实践中被重新定义。他以崔浩之死、孝文帝改革等关键事件为切入点,指出所谓 “汉化政策” 并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种权力策略,其目的在于重构政治合法性与统治效率。作者特别强调,不能以后世 “民族融合” 的宏大叙事掩盖当时复杂的利益博弈与身份焦虑。这一视角至今仍具有启发性,尤其在多族群历史研究的当代语境中。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北魏政治起源的专论,更是一种历史方法论的示范。作者通过个案研究展示出,制度史可以如何与政治文化史、社会史相互贯通,从而在具体问题中回应更宏大的历史命题。在当下史学研究日趋多元的背景下,重读这部经典,仍能感受到其问题意识的锐利与论证的厚重。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