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0千字
字数
2020-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50名管理学家为企业出谋划策
内容简介
新冠肺炎突袭武汉,迅速蔓延到全国,为2020年春节蒙上了阴影。在全国人民全力以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刻,中国管理50人迅速组织56位中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为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企业如何自救、突围、创新等,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存活,如何转危为安、疫后“逆势而上”,政府治理水平如何提升等建言献策,内容涵盖思辨、治理、管理和对策四篇。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前言
- 思辨篇
- |席酉民|化疫情为突破性创新的跳板——危机应对中的创新思考和行动
- |王方华|危难之中方见企业家本色
- |陈春花|在疫情中找到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平衡
- 一、学会与疫情下的不确定性共处
- 二、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
- 三、进化应对而非预测判断
- 四、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
- 五、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
- 六、结束语
- |陈春花|经此疫情危机,企业必须做出五个变革
- 一、数字化变革:拥有数字化能力
- 二、发展模式变革:共生价值成长
- 三、组织管理模式变革:领导优于管理
- 四、工作方式变革:智能协同
- 五、公众沟通模式变革:私域流量的影响
- |赵曙明|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如何进行管理变革?
-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变革
- 二、基于自我管理的变革
- |毛基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商业逻辑——万变不离其宗,化危为机
- |芮明杰|稳住服务业,就稳住了经济增长
- 一、疫情对服务业产生重大影响
- 二、稳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应对思路
- |杨百寅|肺炎疫情无情,整体知识有价
- 一、“正心诚意”
- 二、“理性慎思”
- 三、“务实笃行”
- |张志学|个体思辨,组织思变
- 一、作为领导者的“人”
- 二、作为组织成员的“人”
- 三、作为社会公民的“人”
- 四、危机下的组织法则
- 五、构建命运共同体
- |杨杜|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常胜靠制
- 一、机制的重要性
- 二、危机处理机制
- 三、危机预防机制
- |王文|须遏制新冠肺炎疫情酿成更大经济危机
- 一、舆论报道不妨淡化、泛化目前防疫氛围的营造
- 二、疫情通报不妨精细化,以县为单位、以死亡者为基准重新勾画全国疫情图
- 三、官员带头,在疫情低发区域,在保证消毒的条件下不再戴口罩示人,深入人群展示信心
- 四、精准减税降费,给“疫区”、城镇中小企业者过去数周的“牺牲成本”让利
- |苏勇|面对 重视 处理 放下
- 一、稳定军心,凝聚共识
- 二、盘清家底,沉着应对
- 三、主动出击,寻找机会
- 四、制造企业会优先正常运行
- |何佳讯|建立企业信仰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 一、创导企业信仰的共同基础
- 二、通过企业信仰教育提升公民价值观
- |陈宏民|熬过严冬是春天——浅析当前疫情对各行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 一、疫情影响行业的主要表现
- 二、疫情影响行业的三个阶段
- 三、各阶段对不同行业发展的不同影响
- |陈凌|灾难中的中国如何学会坚强和成长
- |潘煜|“疫”后企业发展的政府建议
- 一、加大力度建设覆盖全国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 二、加大力度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 三、加大力度拓展义务制教育体系
- 四、加大力度扶持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小微企业,减少其负担,提高其盈利能力
- |刘文瑞|如何应对灾难和危机?
- 一、危机中的价值选择
- 二、危机中的合力
- 三、危机中的处理方法
- 四、危机中的信息管理
- 五、危机中的心理调整
- 治理篇
- |陈晓红|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
- 一、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机制,提升应急治理能力
- 二、对接智慧城市信息化平台,完善疫情应急管理体系
- 三、加快疫情应急管理顶层设计,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 |伊志宏|以专业精神应对疫情,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 |李维安|突发疫情下的政府治理要急补短板
- 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的顶层设计待健全
- 二、政府治理、公司治理和社会组织治理的协作机制待理顺
- 三、不同类型组织分类治理待加强
- |蔡莉|突发疫情下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 |席酉民|危机应对协同体系的升级——政府的角色和作用
- |汪戎|越是隔离人群,越要保障物资——谈疫情应急状态下的防控物资生产与供给
- |叶强|突发疫情下的社会治理
- |苏敬勤|加强突发事件预判决策的专家队伍建设
- |包国宪|构建以“效能政府”为核心主体的突发疫情治理体系
- |高闯|疫情危机治理短论三则
- 一、企业家应对疫情危机的治理能力
- 二、地方政府的政治韧性与相机治理
- 三、政府、社会与企业的协同治理
- |唐宁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考虑民众心理因素
- |黄丽华|突发疫情下的整体性治理、科学治理和全球治理
- |肖海林|如何在避免重大公共危机发生上体现制度优势
- |王云峰|突发疫情下政府治理的三个关键点
- 一、透明公开
- 二、流程科学化
- 三、党委领导
- |吕力|疫情下的政府治理——反思与对策
- |马洁|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李凯|疫情治理的逻辑及工作改善
- 一、疫情治理主体问题
- 二、政府治理的权威性来自公众的权利让渡
- 三、如何提高政府治理的权威性
- 四、缺少制衡时恢复权威性的重要性
- 五、关于疫情治理效率问题
- 六、三种委托代理关系
- 七、委托代理关系的改进
- 管理篇
- |陈晓红|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刻不容缓
- 一、收集疫情、人流、医疗物资相关大数据,分析疫情发展,合理调配物资和安排复工时间,公开数据分析结果,引导企业和公众行为
- 二、构建应急综合数据中心,确保事前监控有留痕,保障事中措施有依据,实现事后体系有改进
- 三、建设大数据智能应急响应平台,研究各种应急事件演化模型和决策支持方法,突破智能分析与调度关键技术
- 四、构建应急执行标准与规范,完善应急响应法律、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
- 五、完善隐私保护制度,注重公共安全和公民隐私之间的平衡
- |席酉民|在迭代中升级——高校特别是国际大学的挑战和对策
- |陈春花|疫情下更需要企业家的经营意志力
- |张新民|调整财务管理策略有效应对疫情困境
- 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困境
- 二、调整财务策略、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困境
- |徐飞|疫情肆虐严冬下活着最重要,赋能是必需
- |李垣|防疫危机状况下的企业创新发展
- 一、强化企业的战略创新
- 二、建立快速响应的管理机制
- 三、创新企业的组织方式,提高内外兼修的运营能力
- 四、构建众智众创的企业创新生态
- 五、主动出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与政府、社会和行业互动,寻求协同发展
- |芮明杰|企业应对危机的四大战略性对策
- |魏江|因业制宜,长短结合——突发疫情下的高效精准施策
- 一、对产业影响的判断
- 二、因业制宜,长短结合,精准施策
- |齐善鸿|借力中华智慧,在疫情中完成企业升级
- |田志龙|借危机压力完善企业对重大危机事件的响应机制
- 一、评估与反思
- 二、建立重大危机事件响应机制
- 三、运行和完善危机事件响应机制
- |高松|新冠肺炎疫情必将引发企业学习的七个变革趋势
- 一、在线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加速数字化学习的进化
- 二、一切装模作样的企业学习都将烟消云散
- 三、企业学习的价值定位将从“个体发展”升维为“组织赋能”
- 四、支撑战略业务的动态企业学习体系成为未来
- 五、学习效能大于工作效能
- 六、企业学习应成为组织新知的创造引擎
- 七、从管理到赋能,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员
- |贾旭东|“乌卡时代”企业家能力提升
- 一、定力
- 二、领导力
- 三、应变力
- 对策篇
- |席酉民|凤凰涅槃——危机面前中小企业的出路
- |陈春花|疫情防控的同时,还要打一场保护中小企业的防控战
- |吴照云|疫情危机与中小企业发展
- |汪寿阳|新冠肺炎疫情下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应精准施策
- |李新春|对中小企业应对突发疫情的几点建议
- |吴晓波|面对严重疫情,中小微企业怎么办?
- |张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和对策建议
- 一、问题的背景
- 二、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
- 三、应对措施建议
- |陈劲|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危机的对策
- |尤建新|支持中小企业跨越当前的险境是应尽的社会责任
- 一、政府必须全力帮助中小企业跨越险境
- 二、中小企业必须快速、全力自救
- 三、社会力量必须合力援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
- |张玉利|创业者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高手
- |井润田|疫情时期,如何开业?
- 一、和员工一起而不是独自面对困难
- 二、冷静做些战略性思考
- 三、学会利用信息化创新经营模式
- |曾赛星|从防疫口罩奇缺看战略性物资的企业应急响应
- |王全喜|尽力抓住中小微企业生存的关键——现金流
- 一、疫情破坏了企业现金流正常周转
- 二、中小微企业难以承受现金断流风险
- 三、企业要以现金流为中心开展经营自救
- 四、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细心呵护企业现金流
- 五、银行采取贷款展期等措施维护企业现金流
- |梁建|对疫情中中小企业经营者的三点建言
- |金润圭|“三个坚持”助力中小企业突围
- 一、坚持信心是金
- 二、坚持边缘平衡
- 三、坚持管理转型
- |王永贵|抗击疫情中的中小企业生存与突围之道
- |魏农建|正视疫情,找准中小企业突围之道
- |赵向阳|中小企业不要过度恐慌!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