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经济学手册:突出理论创新,指引中国经济实践,促进发展。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要在经济理论上做出原创性重大贡献,经济理论与发展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自动、必然完成的,从发展实践的总结、提炼,到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还需要无数理论工作者付出巨大的、不懈的努力。中国经济学自形成起,在不断发展中就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中国经济学人亦由此肩负着多方面的使命。《中国经济学手册》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系统理论总结,是具有理论创新性的经济学,不仅是指引和解释中国经济实践的经济理论,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的经济理论。本书为《中国经济学手册(第1卷)》,包括人口红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理论等论文。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中国经济学手册》编辑委员会
  • 《中国经济学手册》特邀审稿人
  • 《中国经济学手册》工作组
  • 导言
  • 一 引言
  • 二 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
  • (三)国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合理成分的科学借鉴
  • (四)中国传统优秀经济思想的汲取融通
  • 三 中国经济学的重要特征
  • (一)中国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学
  • (二)中国经济学是具有理论创新性的经济学
  • (三)中国经济学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学
  • 四 中国经济学人的使命
  • (一)形成更具学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 (二)推进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 (三)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 五 结语
  • 人口红利
  • 一 引言
  • 二 在中国语境下认识人口—经济关系
  • 三 人口红利产生与消失及经济影响
  • 四 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机会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背景
  •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和创新发展
  • 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影响及意义
  • 五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 大国发展格局论
  • 一 发展格局的理论渊源
  • (一)研究国民经济循环的过程,探索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大国经济发展型式
  • (二)研究国际贸易形成的过程,探索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大国开放道路
  • 二 当代中国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
  • 三 基本思想、中国经验及其意义
  • (一)大国发展格局理论的基本思想
  • (二)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及经验总结
  • (三)理论性价值和世界性意义
  • 小康社会
  • 一 小康社会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演进
  • (一)“小康”溯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 (二)“小康社会”的发展变迁:沿“分步走”蓝图循序渐进
  • 二 小康社会评价指标和标准
  • 三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
  • (一)经济小康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二)政治小康致力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三)文化小康致力于“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四)社会小康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五)生态小康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 四 小康社会理论探索与展望
  • (一)21世纪我国对小康社会的理论探索
  • (二)小康社会理论发展展望
  • 以工代赈
  • 一 减贫赈灾理论框架中的以工代赈
  • 二 以工代赈的思想传统和历史实践
  • (一)官方以工代赈思想的形成和政策实践
  • (二)民间以工代赈中的国际合作与中外理论及方法的融合
  • (三)小结
  • 三 当代以工代赈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工代赈理念与实践
  • (二)以工代赈在改革开放中的减贫济困效用
  • (三)小结
  • 四 来自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启示
  • 中国财政体制
  • 一 财政体制的意涵
  • (一)央地关系
  • (二)央地财政关系
  • (三)财政体制的多维认识
  • 二 大国财政体制
  • (一)大国财政体制的影响因素与分级治理
  • (二)财政分权的理论逻辑
  • (三)集体主义模式下的财政体制理论
  • (四)不同的分权模式
  • (五)财政体制的作用
  • 三 中国财政体制的具体安排
  • (一)财政关系处理的原则
  • (二)中国财政体制的具体安排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和时代性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任务
  •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逻辑关系
  • 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一 比较优势:概念本质与理论拓展
  • (一)比较优势的滥觞
  • (二)比较优势的本质:理性选择的机会成本
  • (三)基于配置范式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 (四)基于结构范式的比较优势结构理论
  • (五)结构升级:新结构比较优势理论是动态的
  • 二 竞争、竞争优势及其与比较优势的关系
  • (一)竞争与竞争优势及其理论类型与统一本质
  • (二)误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结果
  • 三 结语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一 概念的提出
  • 二 概念在国内场合的运用
  • 三 概念在涉外场合的运用
  • 四 学术研究的脉络及影响
  • 农业与工业化
  • 一 农业与工业化问题初探
  • 二 再论农业与工业化问题
  • 三 农业与工业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一 从传统集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特征与理论创新
  • (一)制度特征
  • (二)理论创新
  • 三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地三权分置
  • 四 农地三权分置的制度特征与理论创新
  • (一)制度特征
  • (二)理论创新
  • 五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与未来方向
  • (一)意义
  • (二)未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方向
  • 全国统一大市场
  • 一 全国统一大市场:概念的提出、逻辑与特征
  • 二 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因素和表现
  • (一)第一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纵向政府治理因素(刘志彪,2021)
  • (二)第二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横向政府治理因素
  • (三)第三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垄断企业因素
  • 三 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 四 以市场取向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 刘易斯转折点
  • 一 引言
  • 二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实践
  • 三 刘易斯转折点:提出、判断和争论
  • 四 转折点判断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
  • 五 结语以及待研究的问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理论
  • 一 中国经济学界对资本问题的研究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存在的原因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的特性
  • (一)所有资本的共性(普遍特征)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类型资本的特殊性
  •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的行为规律
  • (一)所有资本行为的普遍规律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类型资本行为的特殊规律
  • 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资本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原因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私有制资本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原因
  • 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资本积极作用和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的途径
  • (一)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和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的基本要求
  • (二)发挥资本积极作用的主要途径
  • (三)有效控制资本消极作用的主要措施
  • 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理论不是违背而是发展了马克思的经典资本理论
  •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 一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 二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内涵:三大基本经济制度与收入分配
  • 三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架构:三次分配制度
  • 四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拓展:财富、能力和社会流动
  •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价值规律的论述
  • (一)马克思对前人的批判继承
  • (二)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 (三)恩格斯的价值理论
  • (四)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规律理论的实质内容
  • 二 学界对价值规律研究的重要成果
  • (一)布哈林的“劳动消耗规律”(冒天启,1991)
  • (二)孙冶方的“价值规律内因论”(孙冶方,2018)
  • 三 中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艰苦探索
  •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对中国经济学界的影响
  • (二)20世纪50年代末对“利用”价值规律的认识
  • (三)20世纪70年代末对价值规律客观性的认识
  •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
  • 三 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
  •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一 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制度的理论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及其本质
  •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本质
  • 五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
  •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
  • 七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社会主要矛盾
  • 一 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 (一)矛盾论是我党认识主要矛盾的有力工具
  • (二)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
  • (三)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次要矛盾
  • 二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历程与特点
  •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的探索
  • (二)党的八大: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 (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四)党的十九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三 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更好地认清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标准
  • (二)有利于实现更科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有利于深刻理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 低碳经济
  • 一 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 二 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
  • 三 促进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工具
  • 四 国际碳减排责任分担
  • 现代化经济体系
  • 一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
  • 二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阐释
  • 三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意义
  • 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 五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创新价值
  •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论
  • 一 引言
  • 二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提出、演进及争议
  • 三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实践进展
  • 四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意义
  • 五 结语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间、背景和意义
  •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含义和内容
  •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和理论基础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主要区别
  •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借鉴
  •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理论创新和贡献
  • 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推进过程与成效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主要推进过程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 五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思路和配套政策
  • 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一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与落实
  • (一)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 (二)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 (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 二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背景
  •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内涵
  •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 三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 四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创新意义
  • 经济新常态
  • 一 “新常态”概念辨析
  • 二 全面把握新常态:时间维度
  • 三 全面把握新常态:空间维度
  • 四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 一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 (一)城乡和区域之间分工协作,形成统一大市场
  • (二)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 (三)推动城乡和地区间在人均意义上的平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 二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 (一)兼顾效率与平衡的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人口自由流动
  • (二)在统一货币区条件下,通过劳动力流动促进城乡和区域健康发展
  • (三)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 三 城乡和区域发展走过的历程
  • (一)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但总体偏低,城市化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受到制约
  • (二)城市体系的布局日趋合理,但城市规模分布仍存在不足
  • (三)地区间差距走过了先扩大再缩小的历程,但地区差距的缩小伴随着资源错配问题
  • (四)市场一体化程度总体上不断提高,但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局部存在
  • 四 面向未来的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 (一)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
  • (二)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 (三)建立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基础上的市场一体化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 (四)“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和“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的城乡和区域发展新格局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一 思想源泉
  • 二 “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
  • 三 科学技术: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力形态
  • 四 科学技术:现代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 五 科学技术进步: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
  • 六 科学技术:现代社会进步最重要的车轮
  • 绿色金融
  • 一 绿色金融的渊源
  • 二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
  • (一)绿色金融部门探索阶段
  • (二)绿色金融顶层设计阶段
  • (三)绿色金融基层差异化发展阶段
  • 三 中国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
  • 四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
  • 五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趋势
  • 新发展理念
  • 一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 二 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性
  • 三 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
  • 四 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性
  • 五 结语:统筹发展与安全
  • 索引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