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讲述了历史上被遗忘的一场伟大战争。

内容简介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从希腊本土延伸到印度次大陆,他的死引发了长达四十年的战争,其间欧、亚、非三个大陆上充斥着刀光剑影、阴谋诡计和王朝联姻。

当男人们在战场上厮杀时,以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奥林匹娅斯为代表的王室女性们却在深宫内院里策划阴谋。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野蛮的战乱时期,仍然不乏璀璨的文化成就,继业者不断推动希腊文化的传播,最终使其在从地中海到阿富汗的广阔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这便是所谓的“希腊化时代”。

本书通过快节奏的叙述,捕捉了这个动荡时代的光影,重现了一直身处亚历山大大帝阴影下的继业者们的历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书获誉
  • 前言
  • 致谢
  • 彩图来源说明
  • 地图
  • 第一章 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产
  • 第二章 巴比伦会议
  • 第三章 叛乱
  • 第四章 佩尔狄卡斯、托勒密和亚历山大的遗骸
  • 第五章 第一次继业者战争
  • 第六章 波利伯孔的上位
  • 第七章 卡山德的胜利
  • 第八章 会猎伊朗:追杀欧迈尼斯
  • 第九章 “亚洲之王”安提柯
  • 第十章 塞琉古复位
  • 第十一章 鏖战希腊
  • 第十二章 安提柯折戟
  • 第十三章 托勒密和塞琉古王国
  • 第十四章 德米特里卷土重来
  • 第十五章 德米特里的垮台
  • 第十六章 最后的继业者
  • 尾声
  • 大事年表
  • 人物列表
  • 谱系
  • 注释
  • 参考书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希腊的凝结和散佚

    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略显生硬。作者明确表示自己并不倾向于创作个人英雄式的作品,但又因亚历山大及其继业者们的特殊性,作品中仍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色彩。然而,在我看来,书中个人传记的元素并不够鲜明,对帝王性格的描绘以及他们决策背后的动机分析显得较为匮乏。同时,若将历史视为完全客观的舞台,那么书中唯物史观 —— 特别是关于生产力和经济的论述 —— 也并不突出。作者的态度非常端正,试图全面且通俗地讲述这段历史,经常在政治决策、军事战役的描述中穿插经济史和继业者王国制度的介绍,这与雨果在作品中穿插百科全书式历史地理介绍的手法颇为相似。然而,这种写作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但都没有深入展开。若将本书视为战争史,书中对战役中的具体战术部署描述并不详尽;若视为继业者个人传记,作者的情感又过于中立冷峻,内容显得干瘪,缺乏能够体现人物性格、个人理想或情感品质的小故事,这与《三国演义》、《史记》等纪传体正史中的叙述相差甚远。若将本书视为专注于唯物史观的经济史、制度史,即着眼于整个希腊化时代社会风貌的学术专著,那么它对经济史和制度史的探讨又显得语焉不详,且个人生平的叙述过多,更像是科普读物而非论文集。相较于其他作品,本书在历史大势和人物描绘方面不如《王座上的幽灵》细致,可读性也不及《亚历山大继业者战争》和 Mary Renault 的三部曲。当然,玛丽的作品是小说,历史真实性有待商榷。不过,本书在态度上相较于某些只关注 “历史意义” 和 “心理分析”,完全忽视英雄理想,甚至为了批判现代独裁者而指桑骂槐的作者,显得更为端正。比如彼得格林和森古公骏的作品,虽然历史考据严谨,但态度上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史论史评中常带有阴阳怪气的言论。而本书作者在提及 “亚历山大和继业者君主们是独裁者” 时,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迎合现代政治正确的无奈,更像是免责声明,并未真正批判亚历山大。书中即使有古今对比和探究历史人物对今日影响的讨论,也是就事论事,没有过多的主观色彩。例如,在提到继业者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欧洲人建立的多民族君主专制帝国,以及君主专制、钱币铸造帝王侧脸对后世罗马帝国乃至近现代欧洲帝国的影响时,作者以客观的语气叙述,既不自豪也不批判,这一点值得肯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