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文字信徒贾行家诚恳之作,碰撞对话,澄澈心智,复归宁静。

内容简介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历史和未来?怎样看待当下的生活?怎样迎接衰老与死亡?怎样走进艺术和文学?……

本书是贾行家得到App年度日更专栏“文化参考”第一季的文本凝结,以诚恳态度、切身感觉和闲话口吻,和你进行九场自由延展的对话。

这些对话,既有社会思想、历史钩沉、人物解读,也有野史八卦、身在江湖,你可以通过这本书,领略文学、艺术、生活的万般景象,从中汲取平静的力量。

或许,它还能让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点点小小的思考,在现实和文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嘈杂浮躁的世界,保留内心的一小块柔软之地。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PART A 关于历史、生活、当下和我
  • 第一场对话 今夕是何夕
  • 第二场对话 无乡的乡愁
  • 第三场对话 都是老江湖
  • 第四场对话 生死不自由
  • 第五场对话 星象和面相
  • 第六场对话 于脑中穷理
  • PART B 有关美和文学
  • 第七场对话 有型又有格
  • 第八场对话 投靠艺术家
  • 第九场对话 异乡与他乡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绕着走的,真诚不乏锐利的洞察,朴素而有穿透力

    合上贾行家老师的《世界上所有的沙子》,心里不是那种读罢全书的释然,倒像是刚从一个漫长而恳切的午后长谈里走出来,耳边还回响着对话的余韵,心里被搅动起一片既温暖又沉静的波澜。书里最后那段关于 “写作者亏欠” 的话,尤其像一枚楔子,轻轻敲进了我的思绪里。贾老师说,“日子过得太舒服、太聪明的写作者,恐怕是对社会有所亏欠的,因为他总在真相面前绕着走。” 这句话,读来有种让人悄然正襟危坐的力量。我们生活在一个鼓励 “聪明” 与 “舒适” 的时代,写作有时也难免成为一种精巧的技艺,或是一种安全的自我表达。但贾老师所指的,或许是那种沉溺于个人趣味、回避生命粗粝质地的写作。这并非苛责,而是一种警醒:文字若失去了与真实苦难和复杂性的对视,便可能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奢侈与怠惰。这让我想起他引用的纳博科夫那句苦涩的自由:“当我读到他们的那些诗时,我感到羞愧。这种时候,自由的味道是苦涩的。” 这份 “羞愧”,何其沉重。那是一种远离了故土与苦难,在另一种自由中反观自身创作时,所产生的深刻不安。它道出了一个悖论:绝对的、舒适的自由,有时反而会抽空创作的根基。而 “俄罗斯的土地善于制造苦难,也善于承受苦难” 的论断,更是点明了一种深沉的文化宿命 —— 正是在那种巨大的矛盾与重压下,文学迸发出了令人不得不俯首的、超越个人天才的伟大。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次不 “绕着走” 的示范。它没有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像朋友般与你并肩漫步于文学、艺术与文化的长廊,指给你看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分享他真诚而不乏锐利的洞察。他的文字,有一种朴素的穿透力,能绕过概念的藩篱,直抵事物的核心。读罢,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观看世界、体察内心的方式被悄然更新了。贾行家老师的这本书,像一位沉静的提醒者。它告诉我们,文化的滋养并非总是风和日丽,它同样需要我们去直面那些 “苦涩” 的、不完美的、充满张力的真实。真正的洞察,往往诞生于这种不回避的凝视之中。感谢这场 “长谈”,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却留下了丰饶的回响,让我在合上书页之后,依然愿意带着更诚恳的目光,去打量自身与这纷繁的世界。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得到图书

    得到图书是思维造物旗下业务线,通过得到App独有的结构化生产方式,为终身学习者提供读得懂、用得上的图书产品。产品线包括得到讲义,前途丛书、通才丛书、前沿报告、详谈丛书、方法丛书等,覆盖学科、职业、组织、人物、前沿课题等多领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