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5千字
字数
2022-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印度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
内容简介
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对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论语》和东方的《沉思录》之誉。
本书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以及印度的伦理道德规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大森林奥义书
- 第一章
- 第一梵书
- 第二梵书
- 第三梵书
- 第四梵书
- 第五梵书
- 第六梵书
- 第二章
- 第一梵书
- 第二梵书
- 第三梵书
- 第四梵书
- 第五梵书
- 第六梵书
- 第三章
- 第一梵书
- 第二梵书
- 第三梵书
- 第四梵书
- 第五梵书
- 第六梵书
- 第七梵书
- 第八梵书
- 第九梵书
- 第四章
- 第一梵书
- 第二梵书
- 第三梵书
- 第四梵书
- 第五梵书
- 第六梵书
- 第五章
- 第一梵书
- 第二梵书
- 第三梵书
- 第四梵书
- 第五梵书
- 第六梵书
- 第七梵书
- 第八梵书
- 第九梵书
- 第十梵书
- 第十一梵书
- 第十二梵书
- 第十三梵书
- 第十四梵书
- 第十五梵书
- 第六章
- 第一梵书
- 第二梵书
- 第三梵书
- 第四梵书
- 第五梵书
- 歌者奥义书
- 第一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第二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第三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第四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第五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第六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第七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第八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爱多雷耶奥义书
- 第一章
- 一
- 二
- 三
- 第二章
- 第三章
- 泰帝利耶奥义书
- 第一语音学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第二梵欢喜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第三婆利古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自在奥义书
- 由谁奥义书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伽陀奥义书
- 第一章
- 一
- 二
- 三
- 第二章
- 一
- 二
- 三
- 疑问奥义书
- 第一问
- 第二问
- 第三问
- 第四问
- 第五问
- 第六问
- 剃发奥义书
- 第一章
- 一
- 二
- 第二章
- 一
- 二
- 第三章
- 一
- 二
- 蛙氏奥义书
- 白骡奥义书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憍尸多基奥义书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弥勒奥义书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