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面对疾病与死亡,如何生存?《生死之间》用故事指引你。

内容简介

人类90%以上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疾病与死亡,从来都是人生绕不开的命题,或早或晚,或大或小,我们都要与之产生交集。当与疾病和死亡狭路相逢,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未来前行的路径?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你被告知得了不治之症,未来存活的时间不多,你的反应会是怎样的?是缴械投降,还是拼尽所有,与疾病抗争到底?如果你身患重疾,自己及身边人都即将被拖垮,又该怎么办?如果某一天,至亲之人即将离世,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不会再见的分别?某种意义上,在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很多人的准备是不足的。我们需要练习与疾病和死亡相处的方式,才能保证生活不被它们密实的牵引力所吸引脱轨,继续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下去。尼采曾说,只有知道生命意义的人,才懂得如何面对它。《生死之间》一书用动人的文笔记录了现实中发生的人们与疾病和死亡相处的故事,其中有悲壮有温情,可以触发我们对于如何活才是有意义的思考,从而活得更从容且真实。如果疾病和死亡避无可避,至少我们可以练习与它们相处的方式。愿你没有遗憾。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生死之间——当我们与疾病和死亡狭路相逢
  • 前言 最爱的人离去时,我没能好好告别
  • Part 01 与死亡正面冲突:患癌之后
  • 那些患癌的年轻人: 恐惧、死亡,爱和被爱
  • 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通关游戏: 治病穷死,不治病死
  • 因为癌症,他们背井离乡:骨肉和家乡的单选题
  • 战胜死神的她们,却败给了生活: 失去乳房的女人
  • 糖果屋: 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
  • Part 02 病魔在人间:与疾病共生
  • 阿尔茨海默病: 病人和家人,谁在熬?
  • 你好,抑郁!
  • 不是每一棵树都要挺直地生长: 精神疾病与这个世界
  • 童年的梦魇: 那些统一被打上“笨”的标签的孩子们
  • 我感染了艾滋,然后生了个孩子
  • 绝境或生门: 我的儿子患有多动症
  • 明星病人: 国内存活最久的艾滋病患者
  • 乙肝:“中国第一病”25年兴衰史
  • 余生请多关照:我得了红斑狼疮
  • 神经衰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
  • Part 03 最好的告别:如果死亡不可避免
  • 我想让我的孩子平静、缓和、有尊严地离世
  • 三甲医院很难把床位留给不能治愈的孩子
  • 中国那些享受到“优死”的不足1%的人
  • 主动选择的死亡:自杀者与自杀守门人
  • 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孩子癌症去世后,这位妈妈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法律
  • 结语 经历过生死,人生会有什么不同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直面疾病和死亡

    “癌症是最好的死亡方式,它给你很多时间让你和亲人告别,让你安排后事。” 我同胞哥哥去世整 7 年,2014 年他检查身体,胆囊有个结节进行了切除,当时大家也都没当回事,到 2015 年底感到不舒服,2016 年 1 月找我的同学,中国最好的肝胆外科医生看了一下,告诉我是胰腺癌晚期,生命还有半年。到 7 月发作入院,一个月后去世。整个过程我亲历后,给我很大冲击,值得反思: 首先从确诊到病情发作,有半年的时间,这半年可以好好安排后事,完成最后的心愿,但人都不愿意面对,虽然也出游了一次,但还是放不下,太多的不舍和不甘愿。花费太多时间在求医问药上了,对身后事并没有好好交代和告别。身体难受集中在最后一个月,现代医学主要是用于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亲属都是煎熬,在疾病面前金钱没什么作用。 转眼 7 年时间过去了,对癌症患者来说,5 年存活期就是万幸了,人生有崖,何时为早晚?亲朋好友也只能一生叹息后,接着如常过自己的日子,每个人终究要自己直面最后一程。本书主要是讲述各类患者面对癌症,抑郁症,艾滋病和一些儿童难症,患者和家庭的各种遭遇,这类文章很多,人间不缺苦难,我个人体会: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病和人生意外保险是需要的,这是必要的费用支出。学习直面困难和死亡,如同防灾需要有应急预案,早立遗嘱,越是下层越讲忌讳,高层才冷静,早做预防和预案,避免过渡治疗。心血管病让人的离开猝不及防,人的身体还没有习惯食物的丰富,商家在色香味上不断科技狠活,人体逐渐被透支得不堪重负,慢下来,倾听内心和身体的声音,巴菲特回答什么是成功:“健康的活到 65-70 岁之后,周围有你爱的人,并且他(她)也爱你”。珍惜当下,惜福感恩。

      4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此刻心情,难以表述,些许压抑,些许悲伤,生死问题,虽不愿提起,却难以逃避。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人要学会珍惜和感恩!再也不想再读第二遍,今天它用尽了我全部的情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死之间

        我的爱人走的时候,我开始正式面对疾病和死亡,正式面对健康和幸福。之前自学心理咨询师的我,第一次是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学会了自我调节,学会了冥想。而我的爱人走的时候,我却不想去用自心理学学到的一切去面对生活,我怕太理性,后来我有了人生真正自我意义的第一次规划,生而为人,仅有一次,应不卑不亢的面对一切,直面人生。我重启了跑步、读书学习的生活,只为做更好的自己,但我的北极星一直没找到,无数次我问自己,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就是不知道在哪里。后来遇到一个她,她告诉我,人的一生是一个也不是一个人,你的规划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这是一个自私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方向,给自己做了第二次更新版的规划 - 大健康,但还是没有他人,就是父母孩儿也没有,我对他们的爱和责任不在规划之中。把大健康放在第一位,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财务等等,我在一步步的接近。心理涉猎较早,财务放到第二,身体放在了第三。涉猎到身体健康,必逃不了生死和疾病,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面对才能明白其中的晦莫知深。上一次读了《最后的告别》《最好的告别》等等,年老和疾病是我们都要面对的,可不在对的时间、对的疾病,那是对一个家的催毁,它会改变一个个家庭,改变一个个人的生活轨迹。此书把生理做为基础,心理做为重心,病人和家属的对心理关怀的需求,有时候高于金钱。愿天下不在有疾苦,如有疾苦,愿可以直面,如不可直面,愿有人给予帮助和关怀,伸手一分,这个世界就会向更好发展一分。加油!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