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特级教师凌宗伟教育思考,教育者的自我重建。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作者凌宗伟近年来在《今日教育》《班主任之友》等报刊发表的专栏文章。全书以“爱的建设”为主线,从学校文化管理、班级管理、教师成长等角度切入,重心落在如何在批判中建设,如何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

全书既有理性的思辨,又有浓浓的人文气息,体现了作者“情系教育,怀抱生命”的拳拳之心。

目录

  • 版权信息
  • 积极力量1:想明白了再做 ——从哲学的视角思考教育
  • 学校文化建设要根植于哲学思考上
  • 避免学校文化建设的空心化、形式化
  • 一所老校、名校的新建,几所学校的整合,如何重建学校哲学
  • 学校哲学的建构需要在梳理中传承
  • 学校哲学是统摄学校文化的灵魂
  • 学校哲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 别为“特色”而追求特色
  • 学校文化生态关乎教师专业成长
  • 学校文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 学校文化重建的重心是再造合作文化
  • 管理者的智慧在平衡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 好教育、好教师是怎样的
  • 固化的课程体系压抑了师生的思维,使人们丧失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精神
  • 教育之难,难在对教育的性质与价值的理解上
  • 教育之难,还难在知易行难上
  • 教育者要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目标与主张
  • 单边的传递使教育的内容越来越窄
  • 好教育与好教师会鼓励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思考和讨论
  • 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甄别与筛选
  • 甄别:传统文化的再定义
  • 选择:传统文化的再利用
  • 增值:传统文化的再发展
  • 努力成为“批判性的教育者”
  • 对学生学习有作用的学校教育属性是什么
  • 改变我们思考自身作用的方式
  • 我不能替别人思想,别人也无法替我思想
  • 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批判者
  • 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寻找合适的方法与路径
  • 课程改革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
  • 要维护尊严,更要维护规则
  • 教育离不开感性,更离不开理性
  • 你需要说的,就是“我不赞成”
  • 课堂教学,需要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 课堂教学模式是个体性的
  • 积极力量2:朝专业人士努力 ——学一点教育理论及其他学科知识
  • 阅读,为的是走出洞穴
  • 理性的形成与我们以往所读及人生体验相关
  • 读了,可能会讶异,但不读,有可能永远无法逃离洞穴
  • 从某种境况而言,书就应该是读不懂的
  • 阅读,会使人孤独,而孤独,有助于反思
  • 读书是与世上最有智慧的人对话的过程
  • 教育者不能只学习教育理论
  • 为什么要借助适当的行政推动
  • 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同世界上最智慧的人对话的过程
  • 读书会的操作,要有一定的任务驱动
  • 读书会要重视发挥“鲶鱼效应”
  • 尽可能不做庸众
  • 可以从贴近当下实际和我们需要的书籍读起
  • 教学行为折射的是一定的教育认知
  • 教育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 教育离不开孩子特定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环境
  • 教师的角色是多样性的
  • 教师生涯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历程
  • 努力成为专业人士
  • 所谓专业资本就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决策资本的总和
  • “一刀切”的要求不利于专业资本的积累
  • “行动研究”不是盲目行动的托词
  • 行动研究不能偏离教育的宗旨和学校的使命
  • 管理好你的情绪
  • 什么是情绪
  • “情绪涵养”的含义
  • 情绪管理的意义所在
  • 哪些问题在影响我们的情绪
  • 情绪管理的维度和方法
  • 教师的研究要扎根在自己的土壤里
  • 教育研究要注意普遍联系
  • 教育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
  • 教育研究要基于现实基础
  • 教育研究要做到言行一致
  • 中小学学科组具体研究些什么
  • 研究教材
  • 研究学生
  • 研究自己
  • 研究课堂
  • 研究课堂教学活动
  • 积极力量3:寻找理想的教育 ——在实践中反思
  • 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逃离恐惧
  • 任何事物不能只有一个答案
  • 让学生真实的学习得以发生
  • 努力帮助学生找寻逃离恐惧、挫败的工具与路径
  • 要教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智慧
  • 丰富的课外阅读,或许也是逃离恐惧的一种选择
  • “21世纪素养”需要在探索实践中完善
  • 是“核心”还是“关键”
  • 谈“核心素养”必须回到教育的根本价值
  • 关键是如何落地
  • 多用“第3选择”
  • 作为教师的自我重建
  • 把自己的经历变成一种作为社会参与者的自我成长的过程
  • 别总是怀念过去,留恋自己
  • 自我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 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努力抛弃已经掌握了的知识
  • 在回归“教育的本意”下寻找理想的课堂
  • 远离教育本意的“模式化”
  • 教育的本意在哪里
  • 不可回避的“法”与“技”
  • 在教育本意下的探索与思考
  • 教学不是一种模式就可以应付得了的流程
  • 教学是在某种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展开的
  • 从“教学设计”入手实现有效教学
  • 将教学研究重心放到教学设计上来
  •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学习
  • 要善于整合与开发资源
  • 为什么是设计,不是备课
  • 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 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保持学习的优先地位
  • 教学目标的价值在于告知学习者可能的学习结果以及期望其获得的成就
  • “教学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
  • 确保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有机会体验、思考、感悟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 积极力量4:回到人的立场 ——愿教育不再伤人
  •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 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
  • 真理是人们对命运的体验
  • 以自身的改变唤醒他人
  •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素养
  • 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糅合
  • 教师批判性思维的提升从对教材的批判和自己的课堂教学入手
  • 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的养成从鼓励质疑开始
  • 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养成
  • 为教为学问字当先
  • 学习,在某种境况下就是一种交往
  • 理智处事
  • 坚持书写
  • 强化课堂学习的习惯
  • 不动笔墨不看书
  • 学以致用
  • 主动与人分享
  • 坚持一丝不苟
  • 好的“德育”是“立人”的
  • “德育”的问题在哪里
  • 如何理解“德育”
  • 我们需要怎样的“德育”
  • 教育,从不伤人开始
  • 教育何以伤人
  • 教育如何不伤人、少伤人
  • 班会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从课程的角度厘清其目的性
  • 从系统的角度重视其计划性
  • 从内容的选择上突破重点
  • 从操作的层面突出实践性
  • 内容与形式的选择要有灵活性
  • 要关注活动效果的互补性
  • 积极力量5:顺其自然,因其固有 ——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奠基
  • 卢梭“自然教育”原则给我们的启示
  • 把儿童当作儿童
  • 许多时候,教育可以“消极”一点
  •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行动
  • 不成熟才有可能生长
  • “养成教育”的内容应因人而异
  • 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的状态
  • 教育要让每一个人都获得进步
  •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 到什么年龄,长什么智慧
  • 养成教育是慢的教育
  • 守时守信应成为养成教育的第一步
  • 重在强化规则
  •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
  • 养成教育需要循序渐进
  • 养成教育重在训练
  • 多以提醒的方式出现
  • 通过训练规范行为
  • 相信人的可塑性
  • 规则意识应成为训练的重点
  • 训练是为了将儿童的动物性变成人性
  • 教育,要培养出过完善生活的人
  • 好的学校会在学校哲学与其他关系中寻找理想的契合点
  • 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
  • 拒绝驯化方能走出困境
  • 教育的云端视界
  • 视界一:大数据来袭
  • 视界二:大数据冲击
  • 视界三:大数据挑战
  • 后记:批判与建设不是对立的两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