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生动讲述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传奇故事。

内容简介

DNA结构发现的故事是由五位杰出科学家追求科学进步的事迹所组成,他们是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罗莎琳德·弗兰克林、莫里斯·威尔金斯和莱纳斯·鲍林。他们每个人都才华横溢,令人着迷,但又都个性鲜明,经常发生冲突。

霍华德·马克尔巧妙地再现了最终促成重大突破的紧张智性时刻和充满矛盾的个人关系。然而,正是五个人中唯一的女性科学家罗莎琳德·弗兰克林,最终成为马克尔关注的焦点。

本书是一个关于天才和毅力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关于裙带关系、厌女症、反犹主义以及夹杂着不端行为的传奇。马克尔通过大量的档案研究,包括对詹姆斯·沃森和弗兰克林的妹妹詹妮弗·格林的采访,引人入胜地揭示了在科学进步的细节处,名誉是如何被毁坏,历史是如何被改写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卷一 序曲
  • 第一章 开场
  • 第二章 僧侣和生物化学家
  • 第三章 双螺旋发现之前
  • 卷二 DNA玩家俱乐部
  • 第四章 带我去卡文迪许实验室
  • 第五章 第三个人
  • 第六章 柔弱如海葵之叶
  • 第七章 举世无双莱纳斯
  • 第八章 问答小子
  • 卷三 命运来敲门,1951年
  • 第九章 朝闻道,夕死可矣(Vide Napule e po’ muore)
  • 第十章 从安娜堡到剑桥
  • 第十一章 在剑桥的美国人
  • 第十二章 国王学院的纷争
  • 第十三章 弗兰克林的演讲
  • 第十四章 牛津的梦幻尖塔
  • 第十五章 克里克先生和沃森博士:构建梦想中的DNA模型
  • 卷四 止步不前,1952年
  • 第十六章 鲍林博士的困境
  • 第十七章 查尔加夫法则
  • 第十八章 巴黎和鲁亚蒙修道院
  • 第十九章 慌乱的夏天
  • 卷五 最后的冲刺:1952年11月至1953年4月
  • 第二十章 莱纳斯之歌
  • 第二十一章 克莱尔学院难以下咽的饭菜
  • 第二十二章 彼得如狼
  • 第二十三章 51号照片
  • 第二十四章 接下来的日日夜夜
  • 第二十五章 医学研究理事会的报告
  • 第二十六章 碱基对
  • 第二十七章 大美如斯
  • 第二十八章 功败垂成
  • 第二十九章 我们注意到了
  • 卷六 诺贝尔奖
  • 第三十章 斯德哥尔摩
  • 第三十一章 故事终章
  • 致谢
  • 注释
  • 插图来源说明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科学的荣耀与暗面

    1953 年 4 月,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两名年轻科学家 ——23 岁的詹姆斯・沃森与 37 岁的弗朗西斯・克里克 —— 在《自然》期刊发表了一页短文,宣布发现 DNA 的双螺旋结构。这篇不足千字的论文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也为他们赢得 1962 年诺贝尔奖。然而荣耀的背面藏着一场持续半世纪的争议:英国晶体学家罗莎琳德・弗兰克林的关键贡献为何被长期湮没?在霍华德・马克尔《生命的秘密》中,这段科学史公案终于迎来一场迟到的解剖。作者还深入地剖析弗兰克林被边缘化的系统性根源。在等级森严的剑桥与国王学院,女性研究者被默认置于从属地位:弗兰克林虽独立领导 DNA 研究组,却被威尔金斯视为 “自己的助手”;当她因性别被禁止进入学院高级休息室时,同僚们选择沉默;甚至她的学术风格 —— 理性、严谨、拒绝社交闲聊 —— 也被污名为 “难以相处”。书中对比了两位男性主角的处境:沃森与克里克在卡文迪许实验室自由讨论、碰撞灵感时,弗兰克林却在国王学院独自应对实验设备的故障与同事的冷待。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克里克晚年坦言 “弗兰克林本可独立解决 DNA 结构” 时,她的生命早已终结于 1958 年的卵巢癌,年仅 37 岁 —— 这种癌症极可能源于长期暴露在 X 射线辐射中。所以西方真的文明吗?公平吗?I don't think so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