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读懂低空经济。

内容简介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不仅从科幻照进了现实,更是成为国家战略层面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书围绕低空经济的理论基底、发展模式、政策法规出台、技术攻关、各先发国家以及我国先发地区和头部企业的经验、机遇与挑战、人才培养、未来蓝图等方面结合20余个案例,生动阐释了低空经济如何一步步从科幻照进现实,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成为新的经济蓝海。阅读本书,读者将对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下一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前言
  • 导言 发展大中型无人机产业,开创低空经济新局面
  • 第一章 低空经济蓄势腾飞
  • 什么是低空经济
  • 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 第二章 低空经济新产业新态势
  • 多主体合力 打造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 政企发力 探索低空经济典型产业范式
  • 优化既有模式 赋能产业加速发展
  • 各方协同 进一步激发市场潜力
  • 第三章 蓬勃兴起的中国低空经济
  • 加速改革布局 行业前景未来可期
  • “低空经济+”打造多元应用场景
  • 因地制宜 各显神通的地方实践
  • 日趋规范 中央、地方政策陆续出台
  • 第四章 百花齐放的全球低空经济
  • 百舸争流 先发国家加速立法与监管
  • 美国:全球领先的无人机与空中出租车服务
  • 日本:立足需求,推广无人机物流与农业应用
  • 德国:依托工业4.0,低空经济“百鸟齐鸣”
  • 英国:借助航空优势,发力监控与医疗运输
  • 第五章 低空经济前沿赛道与关键技术攻关
  • 无人机与eVTOL 领跑低空经济前沿赛道
  • 聚焦产业发展难题 实现关键技术攻关
  • 第六章 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乘势而上 打造多样化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
  • 攻坚克难 持续提升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水平
  • 第七章 探索低空经济的无限可能
  • 低空经济的未来之路
  • 技术创新与突破势在必行
  • 产业发展趋势与劳动力市场变革
  • 新业态开启未来新生活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不仅从科幻照进了现实,更是成为国家战略层面新的经济增长点。本书围绕低空经济的理论基底、发展模式、政策法规出台、技术攻关、各先发国家以及我国先发地区和头部企业的经验、机遇与挑战、人才培养、未来蓝图等方面结合 20 余个案例,生动阐释了低空经济如何一步步从科幻照进现实,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成为新的经济蓝海。阅读本书,读者将对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下一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你对低空经济有一个全景认知

      有启发 7 句话 1. 民用无人机销售已占据全球 70% 的市场份额,预计 2025 年民用无人机规模将超过 2 000 亿元 2. 目前,深圳同城用无人机可以寄送 8.5 千克以内的货物,体验价只需 12 元,而这样的一单跨城配送则需要 40 元 3. 低空经济具有 “多领域、跨行业、全链条” 的特性。低空经济涉及民用、警用、军用等多个领域,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涵盖上中下游整个发展链条 4. 低空经济具有空间立体性、区域依赖性、数字生态性、产业融合性、辐射带动性以及创新驱动性等特征 5. 预计到 2033 年,全球飞行出租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157.9 亿美元,2024—2033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22.3%6. 低空智联网的建设大体可分为三网一平台:低空通信网、低空导航网、低空感知网和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 7. 空域管理关键技术突破方向:飞行控制、智能避障、故障诊断重点整理 1. 低空经济发展对中国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低空经济是指,一般在垂直高度 1 000 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 3 000 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3.2023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 5 059.5 亿元,增速为 33.8%,到 2030 年有望达到 2 万亿元 4. 民用无人机销售已占据全球 70% 的市场份额,预计 2025 年民用无人机规模将超过 2 000 亿元 5. 发展大中型无人机产业,开创低空经济新局面 6. 到 2025 年允许无人驾驶航空器短途飞行上路;2030 年实现中距离飞行;2035 年实现中长距离飞行 7. 目前,深圳同城用无人机可以寄送 8.5 千克以内的货物,体验价只需 12 元,而这样的一单跨城配送则需要 40 元 8.2020 年,无人机作为抗击新冠疫情的 “空中卫士”,被广泛用于运送医疗和防疫物资。如今,无人机物流配送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9. 低空经济具有 “多领域、跨行业、全链条” 的特性。低空经济涉及民用、警用、军用等多个领域,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涵盖上中下游整个发展链条 10. 低空经济具有空间立体性、区域依赖性、数字生态性、产业融合性、辐射带动性以及创新驱动性等特征 11. 相比通航经济,低空经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低空” 引发新技术应用,低空经济技术经济性更高🔖第二,“低空” 引发新需求创造、新消费牵引、新供给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经济性更强🔖第三,“低空” 引发新生态构建,低空经济融合经济性更广 12. 多主体合力 打造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圈🔖政府:制度创新主体🔖企业:创新活动主体🔖科研组织:原始创新的主体🔖中介机构:创新服务主体🔖金融机构:创新投入主体🔖最终用户:市场消费主体 13. 探索低空经济典型产业范式🔖政府推动型:深圳🔖核心产业引领型:上海:技术创新与产业引领:原以峰飞航空科技为例;资源整合与链条构建:以时的科技为例 14.“低空经济 +” 为基础的具体应用场景🔖低空经济 + 旅游🔖低空经济 + 农业🔖低空经济 + 物流🔖低空经济 + 城市管理🔖低空经济 + 交通🔖低空经济 + 警务🔖低空经济 + 军事🔖低空经济 + 医疗🔖低空经济 + 基建 15. 因地制宜🔖深圳:无人机之都🔖北京:独辟蹊径错位孵化🔖上海:民航第一城🔖成都:打造中国工业无人机第一城🔖南京: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苏州:多项国家、全球开创性成果已落地🔖无锡:成立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发展处🔖湖南:通用航空 + 北斗🔖西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安阳:飞翔之城🔖绵阳: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16. 全球低空经济产业的政策支持🔖国家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政府支持下设立的大型科研创新项目🔖政府与科研机构的直接资助科研项目🔖专项资金或基金的资助🔖地方政府的奖励与补贴🔖政策性贷款和融资支持🔖孵化器与加速器支持🔖大型企业或国家资本参与企业投资🔖试点运行项目 17. 预计到 2033 年,全球飞行出租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157.9 亿美元,2024—2033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22.3%18. 美国空中出租车市场的发展得益于美国电池技术的进步。当前,美国空中出租车行业越来越多地转向由电池供电的电动旋翼系统,以实现垂直起降。这些电动机驱动的旋翼与先进的电池相结合,兼具设计灵活性和成本效益,特别适合短程城际和城内垂直起降飞机 19.4 主要国家低空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美国:全球领先的无人机与空中出租车服务🔖日本:立足需求,推广无人机物流与农业应用🔖德国:依托工业 4.0,低空经济 “百鸟齐鸣”🔖英国:借助航空优势,发力监控与医疗运输 20. 聚焦产业发展难题 实现关键技术攻关🔖分布式电推进技术🔖轻量化和降噪🔖电池技术🔖芯片技术🔖数字化空域系统 21. 低空智联网的建设大体可分为三网一平台:低空通信网、低空导航网、低空感知网和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 22. 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离万亿级市场还有一定差距 23. 面向未来🔖政策体制亟待完善🔖技术装备面临瓶颈: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低空飞行产品存在能力短板、运营平台与管控技术创新不足🔖基础设施不全不牢:物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市场培育面临挑战:需求侧:公众认知度、接受度较低,消费活力不足;消费潜能足,可挖掘空间大。供给侧:商业模式尚不成熟、低空消费业态培育不足🔖空域管理有待优化:明晰空域管理权责划分、放宽低空空域使用、优化飞行计划审批程序、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提升低空空域管控指挥能力🔖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国防和政治安全风险、空域和飞行安全风险、公共和信息安全风险🔖产业领域仍需拓展:产业融合程度不足,延伸产业链较短、全产业链布局不完善,多环节存在短板弱项、地方尚未形成低空产业链生态系统🔖开放合作程度不足:国内:形成地区协同合力。国际: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24. 空域管理关键技术突破方向:飞行控制、智能避障、故障诊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适合写材料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