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8千字
字数
2017-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收录研究哲学大家汤一介学术思想的文章。
内容简介
汤一介先生是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学术史家、学术与文化的社会活动家,也是政论家、散文家。其治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思力行,著作等身,为弘扬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而操劳了一生。
《钻仰集:汤一介先生研究文集》收录20余篇对汤一介先生的研究文章,约34万字。这些文章对汤先生的思想进行了各个角度的阐述。作者都是与一介共事多年的师友或弟子,或一起探讨学识哲理,或共同访求疑义新知,或真诚辨析不同理论,或深入讨论事物发展的前景和未来。他们所撰写的文章都是出自真心的至诚之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总论
- 新哲学的瞩望 ——重温汤先生的教导
- 一、“自由即创造力”
-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
- 三、建立“综合马孔罗”的新哲学
- 四、“反本开新”和“文化自觉”
- 汤一介先生及其学术贡献
- 汤一介先生的哲学馈赠 ——让东西方哲学的不对称成为过去
- 一、汤一介先生的学术精神和风格
- 二、汤一介对中国哲学的“互系性诠释”
- 三、汤一介先生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与时代精神
- 一、大变革时代思想转型的探索者
- 二、新时期中华文化复兴的领路人
- 三、具有现代意识的君子儒
- 诠释与体系:汤一介先生的哲学追求
- 一、理性的精神
- 二、唯物的基础
- 三、综合的系统
- 四、解析的范畴
- 五、体系与价值
- 六、诠释与传统
- 七、结语
- 分论
- 哲学与历史的融合:本体诠释学的本体诠释与中国解释学的历史诠释
- 一、本体诠释学与中国解释学的三异一同
- 二、本体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核心的发展
- 三、论中国解释学中三种文本的诠释模型
- 四、中国诠释哲学发展的阶段
- 五、结论:异名同出、相生互补
- 聚焦中国诠释学问题
-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 二、20世纪末我国学界的诠释学诉求
- 三、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途径就是诠释学
- 四、如何理解汤先生的“创建中国解释学”和“中国解释学史”,如何理解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谓中国解释学是一个“怪物”?
- 五、古典学抑或诠释学?
- 六、中国经典诠释学与传统的中国经学的对立
- 七、如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典诠释学
- 八、西方诠释学的基本特征
- 九、关于中国经典诠释经验
- 读汤一介先生《<中国儒学史>总序》的几点体会
- 一、总序深刻阐明了现代儒学新发展的伟大意义
- 二、总序切实论述了现代儒学创新的途径和着力点
- 三、总序鲜明揭示了儒学的当代普遍价值
- 四、总序积极倡导依据儒家经学建立中国诠释学
- 五、总序大力阐扬儒学与外来文化良性互动的好传统
- 汤一介哲学思想与易学诠释申述
- 一
- 二
- 三
- 汤一介与“中国诠释学” ——关于建构“中国诠释学”之我见
- 一
- 二
- 三
- 汤一介先生概念范畴进路的方法论反思
- 一、前言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之方法论反思
- 三、《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之方法论反思
- 四、《汤一介哲学精华篇》之方法论反思
- 五、结论
- 汤一介先生早年的魏晋玄学研究述略
- 一
- 二
- 三
- “汤氏哲学”中“比较哲学”再探 ——兼论汤师不讲“世界哲学”之缘由
- 一、可供借鉴的规律
- 二、“比较哲学”之研究法
- 三、三大坐标之构建
- 四、三大方法与三大坐标之运用
- 五、站在“中华立场”书写“比较哲学”
- 六、“比较哲学”与“世界哲学”
- 略论汤一介对文化问题的思考
- 一、家学渊源与汤一介对文化问题的关注
- 二、对“文化热”与“国学热”的反思
- 三、文化双向选择论与文化演进合力论
- 四、论文明的冲突与共存
- 结语:参与性超脱
- 汤一介的宗教观刍议
- 一、对宗教的本质等问题的思索与论述
- 二、方法论:倡导比较宗教研究
- 三、论中国处理宗教关系问题之方法的价值
- 结 语
- 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汤一介“普遍和谐”观的重要面向
- 一、问题意识:三类和谐关系被破坏
- 二、 “普遍和谐”观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与“体用一源”
- 三、“人身心内外和谐”的内涵
- 四、“人身心内外和谐”的地位
- 五、圣人与真、善、美合一之境
- 六、避免泛道德主义
- 汤一介先生“礼法合治”的思想和儒学的教育教化
- 一、儒学教化与礼法合治
- 二、儒学的教育教化和儒学启蒙
- 汤一介先生的家风和家学传承
- 一、家训主旨
- 二、家国情怀
- 三、世纪之约
- 四、“哀江南”寄托家学传统
- 返本开新 ——汤一介先生《论道教的产生和它的特点》述评
- 一、对“宗教”本质的基本看法
- 二、“道教史”的书写与“比较”的视角
- 汤一介先生的三教关系研究
- 一、玄佛关系
- 二、儒佛关系
- 三、佛道关系
- 四、“三教归一”问题
- 其他
- “形而上”与“物而上”两个概念,两种世界观
- 中西哲学的关系及其原因
- 一、中国现代哲学的遭遇:研究范式上受制于人
- 二、中西哲学的关系、特别是差异的来源
- 三、中西哲学的各自特点
- 结 语
- 天道视域下的魏晋玄学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儒学:本然形态,历史分化与未来走向 ——以“仁”与“礼”为视域
- 一
- 二
- 三
- 心性论的主要问题与逻辑关系
- 一、从哲学的突破到心性论哲学的初步开启
- 二、基本的理论范式的确立
- 三、哲学园地的中国问题
- 四、心灵净化的维度与向度
- 乡村建设和现代政治习惯的建立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探究
- 一、政治、经济的危机与乡村失败
- 二、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文化与社会
- 三、“融国家于社会”:乡村建设与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秩序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