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来阐述新近流行“古典学”一词的内涵,试图重构“中国古典学”体系,并探讨其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学”强调由古典语文切入,以文本考察为核心,其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典语文学,对中国古代人文经典著作中的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格律等各方面展开基础训练和系统研究;二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包括对中国古代人文经典著作进行版本、目录、校勘、辨伪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主要是对古典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艺术分析与思想阐释。

本书即着眼于以上三方面,旨在弘扬古典人文精神,推动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本书为《中国古典学》第三卷。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國古典學》編輯委員會
  • 論《段注》的“意”“義”系統及其語義學意義
  • 一、由字的“構意”探求詞的“名意”
  • 二、發明“詞意”與“詞義”之關係
  • (一)揭示語義系統中之“意”、“義”分别
  • (二)“取意”之説的概念化
  • (三)考究“意”的情狀:有“古”、有“識”、有“失”
  • (四)古意隱晦,發明有律
  • (五)“以聲取意”的派生機制
  • (六)付諸實踐,“以意解經”
  • 三、段氏“意”、“義”之别對當代語義研究之啓發
  • (一)有助探求詞義,準確理解古書
  • (二)有助全面了解和揭示上古“構義”原理
  • 四、結語
  • “花甲”是什麽?
  • “盾”字音義關係嬗變考
  • 説淹没義的“渰”
  • “卷”的複雜式音變構詞及其音義匹配關係的演變
  • 一、引言
  • 二、“卷”的原始詞音義
  • 三、“卷”的滋生詞音義
  • 四、音義文獻給“卷”注異讀的情況
  • 五、“卷”發生複雜式音變構詞的時間
  • 六、“卷”的音義匹配關係在中古以後的演變
  • 七、影響“卷”音義匹配關係變化的因素
  • 八、結語
  • 上古漢語“奉”的音義關係及歷史演變
  • 一、引言
  • 二、“奉”的本義及“奉”“捧”關係
  • 三、“奉”的音義關係
  • (一)滂母上聲
  • (二)並母上聲
  • (三)並母去聲
  • (四)並母/滂母平聲
  • 四、“奉”的歷史演變
  • 五、結語
  • “艐”字的音義及字詞關係
  • 一、引言
  • 二、精母東韻“艐1”與見母怪韻“艐2”的關係
  • (一)精母東韻和見母怪韻二音的來歷
  • (二)諸説平議
  • (三)見母怪韻是訓讀音
  • (四)小結
  • 三、溪母箇韻“艐3”的來源與方言分佈
  • (一)從“溘”“濭”看溪母箇韻“艐3”與“艐2”的關係
  • (二)“艐3”與“”“”
  • 四、溪母箇韻“艐3”與“擱”的關係
  • 五、辭書商榷
  • 六、結語
  • “軼”的音義關係考辨
  • 一、引言
  • 二、文獻材料中關於“軼”字音義的記載
  • (一)中古韻書字書中的“軼”字音義
  • (二)《經典釋文》中的“軼”字音義
  • (三)《史記》《漢書》《晉書》等注及唐佛教音義文獻中的“軼”字音義
  • 三、《玄圃詩》釋義與其韻腳字的擇取
  • “尊重”詞義源流考
  • 一、“尊重”一詞的産生時間和本義
  • 二、“尊重”的“敬重;重視”義的産生與用法流變
  • (一)“尊重”的“敬重;重視”義的産生時間
  • (二)“尊重”之“敬重;重視”義的歷史流變
  • 三、“尊重”應該增補“重要;重大”義項
  • 四、從“重要的人”到敬稱
  • 五、“尊重”之“莊重”義的産生時間
  • 六、小結
  • “頓劍摇環”考辨
  • 一、關於“頓劍”之“頓”
  • 二、關於“摇環”之“環”
  • 《漢語大字典》字際關係失誤考辨
  • 一、龓、、攏
  • 二、朘、
  • 三、衄、
  • 四、薋、茨
  • 五、砧、椹、、鍖、枮、碪
  • 六、柲、、、袐
  • 七、、矜、槿
  • 八、袔、
  • 九、、
  • 十、、
  • 十一、呌、叫,抖、㧃
  • 十二、肐、䏌、肸
  • 十三、肐
  • 十四、、
  • 十五、偲、葸、諰、
  • 歷版《現代漢語詞典》多音字及其音項的收録變化研究
  • 一、《現代漢語詞典》對多音字的標注方式
  • (一)另見(某頁)某音
  • (二)又音、某音的又音
  • (三)括注讀音
  • 二、歷版《現代漢語詞典》多音字及其音項的收録變化情况
  • (一)在已收字基礎上增加音項
  • (二)在已收多音字基礎上减少音項
  • (三)新增多音字
  • (四)多音字某一讀音發生改變
  • (五)增録讀音之後又删除
  • 三、歷版《現代漢語詞典》多音字及其音項收録出現變化的原因探析
  • (一)與《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相關的變化
  • (二)與書面語讀音相關的變化
  • (三)與口語方言讀音相關的變化
  • (四)與人名、姓氏、地名、水名等專有名詞相關的變化
  • (五)與音譯詞相關的變化
  • (六)與語流音變相關的變化
  • (七)參考學界研究成果以及廣大讀者的建議
  • 四、歷版《現代漢語詞典》多音字及其相關音項收録變化所體現出的編纂特色
  • (一)體現了《現代漢語詞典》既注重實用又兼顧傳承的編纂特點
  • (二)體現了《現代漢語詞典》遵循促進規範化的編撰宗旨
  • (三)體現了《現代漢語詞典》秉持的“以學術研究爲先導”的編纂原則
  • 古漢語時體副詞“既”“未”的語法功能
  • 一、“既”的時體意義
  • (一)時間副詞“既”的時特性
  • (二)時間副詞“既”的體特性
  • (三)小結
  • 二、“未”的時體意義
  • (一)時間副詞“未”的時特性
  • (二)時間副詞“未”的體特性
  • (三)小結
  • 三、從“既”“未”的聯繫看二者的語法功能
  • (一)“既”“未”的時體意義
  • (二)餘論:“既”“未”的語音聯繫
  • 安大簡《詩經》與毛詩詩律比較
  • 一、引言
  • 二、節律
  • (一)雙音複沓
  • (二)重章疊句
  • 三、韻律
  • 四、餘論
  • 《詩經》隔章雙聲語音技巧研究
  • 一、緒論
  • 二、隔章雙聲概況
  • (一)疊詠詩歌的確定
  • (二)不同的對應形式
  • (三)準疊句對偶中韻腳字雙聲爲語音技巧的證明
  • (四)準疊句對偶外的雙聲現象考察
  • 三、隔章雙聲對應韻腳字的音義表現
  • (一)形容詞類
  • (二)動詞類
  • (三)名詞類
  • (四)音義綜合分析
  • (五)語音的進一步分析
  • (六)其他類型隔章雙聲的分析
  • 四、結論
  • 西漢賦語音技巧例證舉隅
  • 一、嵬隆崇以崔巍兮,時彷彿而有似
  • 二、怳兮忽兮,聊兮慄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儻兮,浩瀇瀁兮,慌曠曠兮
  • 三、衯衯裶裶,揚衪戌削
  • 四、滭弗宓汩,逼側泌瀄
  • 五、牢落陸離,爛漫遠遷
  • 六、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驤以孱顔
  • 七、嶇嶔巋崎,倚巇迤;彌望儻莽,聯延曠盪
  • 八、其武聲則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其仁聲則若颽風紛披,容與而施惠
  • 九、鬱蕭條其幽藹兮,滃汎沛以豐隆
  • 十、柴虒參差,魚頡而鳥。翕赫曶霍,霧集蒙合兮
  • 慧琳再詳定之《妙法蓮花經音義》校正
  • 一、訛
  • 二、脱
  • 三、衍
  • 四、倒
  • 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對《集韻》的徵引及探究
  • 一、援引《集韻》以訂正《説文》
  • (一)是正《説文》之訛
  • (二)增補《説文》之脱
  • (三)删除《説文》之衍
  • (四)指出《説文》之倒
  • 二、段氏的《集韻》研究成就
  • (一)是正《集韻》之訛
  • (二)增補《集韻》之脱
  • (三)指出《集韻》之衍
  • 三、引《集韻》糾正他書訛誤
  • “任”“勝”音近辨析
  • 一、引言
  • 二、“任、勝”相關的各家注語考析
  • (一)韋昭注
  • (二)鄭玄注
  • (三)高誘注
  • (四)郭璞注
  • 三、利用古注判定通假需要區分音注和義注
  • (一)將校勘術語“一本、一作、或作、或爲”看作通假。
  • (二)將描述版本異文的術語“今文、古文、故書、今書、書”等看作通假。
  • (三)將字誤的術語“當爲”看作通假。
  • (四)將同義换讀的字誤作通假。
  • 四、結語
  • 《集韻》異讀的分類與考釋法論析
  • 一、音注類比法
  • (一)前代異讀
  • (二)新見異讀
  • 二、音義匹配法
  • (一)同義異讀
  • (二)異義異讀
  • 三、本音求證法
  • 四、雅音求證法
  • 五、層次分析法
  • 音義匹配視角下的《説文》“一曰”
  • 一、引言
  • 二、《説文》“一曰”後兼有音義考
  • (一)正例説明及具體例證分析
  • (二)變例説明及體例差異總結
  • 二、《説文》“一曰”别出一音的音義匹配
  • 三、《説文》“一曰”别出一義的音義匹配(音歧)
  • 四、《説文》“一曰”别出一義的音義匹配(音同)
  • (一)異詞同字
  • (二)同詞同字
  • 五、結語
  • (一)利用“一曰”體例解決的問題
  • (二)餘論
  • 徵稿啓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