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黑夜与古人的生活直接相关,在无形中塑造神话、信仰与文化认知。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考古学文集,由多位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的15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主要探讨埃及、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北美洲及南美洲等不同地区的古代文化,均围绕着一个独特且浪漫的主题——千百年前,古人如何照亮并体验夜晚?

以往的考古研究与历史科普往往只讲述白天的历史,甚少涉及古人与黑夜的互动。入夜的黑暗是印刻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源泉,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黑夜总是代表阴郁、邪恶、混乱与死亡,唯有神圣的光明能够将其驱散。因此,夜间是一个天然的临界场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与迷思,也更适宜举行一些有关信仰的仪式。

本书以9种古代文明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大量古代遗迹、文物、壁画、文献及口述史的研究分析,还原出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玛雅文明以及其他美洲古代文明的独特夜晚。

古埃及人的除夕献灯仪式,是对神明与亲人的敬奉与纪念;萨莫色雷斯岛上,古希腊人走入黑暗中的神庙,完成神秘的入会仪式;美索不达米亚的平原上显露点点烽火;古玛雅的君主选在月色黯淡的朔日登上宝座;阿兹特克人有制定太阳历的传统,相信唯有献祭人的活心方能点燃新火,从而结束黑夜,召唤出新生的太阳……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1 城市的夜晚:对夜晚、黑暗及古代城市环境亮度的考古
  • 城市环境和行为
  • 古代照明学、明亮度、光亮
  • 城市夜晚的生活和工作
  • 夜之神圣
  • 夜间的权力与黑暗
  • 城市环境中的黑暗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 觅光:于古代埃及的城市仪式中
  • 除夕之夜
  • 人工照明的价值
  • 灯光、夜晚和文化记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3 美索不达米亚夜晚的危机:减轻城市中心地带的险情
  • 建构出来的黑夜
  • 观念之夜
  • 讨论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4 照亮希腊萨莫色雷斯岛上的众神之谜
  • 光与众神
  • 诸神圣殿中人工照明的考古证据
  • 夜间照明的体验性影响
  • 神殿与城市:夜间的联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 生灵之地:夜色中的玻利维亚蒂亚瓦纳科古城
  • 蒂亚瓦纳科的地缘政治和生态背景
  • 夜晚是另一个本体论领域:艾马拉世界
  • 烟与雾:蒂亚瓦纳科的夜间城市生态
  • 走进蒂亚瓦纳科的居住空间
  • 步入蒂亚瓦纳科的下沉式广场
  • 结论
  • 致谢(安娜·根格里奇)
  • 参考文献
  • 6 古玛雅城市的月亮神力
  • 古典期玛雅人对月相周期的理解
  • 王权模式
  • 古玛雅的月亮神力
  • 中美洲月亮神力的记述:来自后古典期和殖民时期的历史和民族志文献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 日夜交替:秘鲁瓦里帝国的夜生活和宗教
  • 安第斯古人之夜
  • 瓦里帝国的主要城市:瓦里和康乔帕塔
  • 瓦里人的仪式和圣地
  • 火祭仪式
  • 天文观测台
  • 夜神和冥神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 入夜之后的卡霍基亚:情感、水和月亮
  • 卡霍基亚的城市聚合体
  • 翡翠山遗址关于夜与水的考古证据
  • 口述历史
  • 转向夜晚的影响和情感
  • 建造通向黑夜的通道
  • 结语:城市聚合体的聚合体
  • 参考文献
  • 9 查科人的夜景笔记:天文、火与赌博
  • 查科峡谷的背景介绍
  • 查科与古代北美地区的另类城市化
  • 查科人的夜空天文学
  • 查科路边的火池及其仪式活动
  • 查科峡谷的赌博游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 阿兹特克新火仪式及夜间照明
  • 历法的深层根源:太阳纪
  • 肇始于特奥蒂瓦坎的第五太阳纪
  • 1507年的新火仪式:形式和功能
  • 黑夜的戏剧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1 夜间城市景观:谈古论今
  • 人类对夜晚的情感
  • 城市里不一样的黑暗
  • 结论:朦胧的夜色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撰稿人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越夜越美丽,原来古今皆然

    这本书的两位考古学作者,带着一群北美研究者,硬是把 “天黑请闭眼” 的古板印象撕了个粉碎 —— 原来,古人的夜生活,比起我们这些只知道熬夜刷手机的现代人还精彩的多。书里讲到旧石器时代的欧洲人,大晚上不睡觉,聚在山洞里搞艺术创作。法国肖维岩洞的壁画上画满了犀牛、野牛,岩壁上的手掌印是集体 “涂鸦” 的证据。更绝的是,他们还用天鹅骨头和猛犸象牙做笛子,硬是把象牙剖两半、挖空、打孔再粘合,吹出来的音调比现在的塑料口哨高级多了。这些夜间的音乐和舞蹈,估计比现代人蹦迪还热闹,不光图个乐呵,还能让部落拧成一股绳。古人晚上只会围着火堆打瞌睡?玛雅人和印度人碰上日全食可来劲了。白昼秒变黑夜,这帮祖宗愣是把天象异变编成神话大戏,祭司们估计得连夜加班搞仪式。维京人也不含糊,书里专门复原了他们的油灯,发现这群北欧汉子不仅会打架,还能把鱼油灯玩出花,让微弱的火苗撑过漫漫长夜。最颠覆我认知的是古人的 “夜班”。埃及工匠大半夜烧陶罐,印度染坊主借着月光给布料上色。非洲绍纳部落的老太太们更绝,趁着夜色教小姑娘们做人 —— 不是拿戒尺打手心,而是边烤火边讲善恶故事。男孩跟着老爷子学狩猎技巧,女孩听老奶奶传授持家之道,这套 “夜间补习班” 可比现在的网课生动多了。书里还藏着不少冷知识:中世纪维京油灯得用特定角度的灯芯才不会冒黑烟,古罗马人用火塘既取暖又照明,埃及葬礼上的长明灯不是摆着好看,而是给亡灵指路的 GPS。这些细节像散落的星子,拼出了古人对抗黑暗的智慧图谱。正如研究者吐槽的:“考古学家以前光盯着白天的遗迹,对夜生活简直像得了夜盲症。” 原来黑夜从来不是文明的休止符。从三万年前的岩洞笛声到玛雅人的星象观测,人类一直在用火光、艺术和劳作,把漫漫长夜熬成了文明的第二舞台。

      转发
      1

    出版方

    蓝狮子

    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是目前国内最专业、出版规模最大的民营财经图书策划出版机构。蓝狮子专注于公司案例图书和企业家传记的出版业务,整理并传播中国本土公司管理思想。